
2019年1月5日下午,画家梅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再寻广胜——梅莹艺术展”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展览展出的广胜寺临摹壁画引发美术界专家关注,成为一时热议话题。六年过去,这些壁画作品的现状如何呢?
广胜寺取“广大于天,声名于世”之意,位于山西省洪洞县霍山南麓。其壁画绘制于元代,融合了唐代的精工细密、宋代的顿挫圆润以及元代的疏朗空灵,堪称中国古代壁画的集大成者。
梅莹与广胜寺壁画之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每次到访广胜寺,她总被那些气象万千、壮美华彩的壁画所吸引。古人的高深造诣和精巧细腻的画技激发了她的灵感,她渴望从传统画风中汲取营养。
2014年夏天,梅莹在广胜寺考察时发现,寺内壁画有的因地震出现裂痕,有的斑驳剥落,更有四铺珍贵壁画流失海外。这一现状促使她萌生了系统临摹广胜寺壁画的大胆计划。
2014年启动临摹工程,经过三年半的努力,梅莹使用上百支毛笔,通过拷贝、勾线、染色等工序,完成了《龙王祈雨图》《王宫尚宝图》《太宗出行巡行图》等18铺、96幅壁画的临摹工作,总面积达407平方米。她还临摹了流失海外的四铺壁画。专家评价称:“这是700年来首次对广胜寺壁画进行全方位、高标准的系统性临摹,填补了中国壁画研究领域的空白。”
就艺术与学术价值而言,广胜寺壁画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可比肩敦煌与永乐宫壁画。梅莹的临摹不仅还原了壁画原貌,更融合了工笔重彩与壁画技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均对梅莹的临摹创作给予了肯定和积极评价。
文旅专家认为,梅莹的临摹作品是广胜寺唯一完整的纸本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价值。建立广胜寺壁画博物馆,既能保护遗产,又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梅莹呼吁:临摹是传承的手段,但最终目标是让这些瑰宝“活”起来。希望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建博物馆,让荒废多年的广胜寺院落因艺术而重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