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我从“花地”走来

丘树宏2025-11-03 10:49:47


我从“花地”走来

——《北风吹过……》发表45周年小辑

    2025年10月31日,是本人《北风吹过……》羊城晚报发表45周年,衷心感谢当时在自由来稿中发现并予以发表的左夫老师!   

              2025年10月30日


北风吹过……

 丘树宏


北风吹过草原,

小草变了色调;

于是,北风说——

我显得多么自豪。


北风吹过天空,

云朵纷纷奔逃;

于是,北风说——

我才是一代天骄。


北风吹过小河,

河水冰了手脚;

于是,北风说——

谁有我这样逍遥。


北风吹过果园,

花儿泪絮飘飘;

于是,北风说——

唯有我有权欢笑。


北风吹过土墙,

芦苇俯首求饶;

于是,北风说——

我是万物的元老。


北风遇上春风,

春天喜上眉梢,

她一撒绿袍。

便把北风逮住了!


载1980年10月31日

羊城晚报“花地”

责任编辑/左夫

(左夫,真名左多夫,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原主任,著名诗人、散文家)

      一首诗和一个诗人

               /左多夫


    30年后,丘树宏已经出版6本诗集,他的单篇作品、诗歌集,多次荣获中国诗歌类奖项。丘树宏说:“1980年10月,第一次在省级报刊《羊城晚报》上发表诗歌《北风吹过》之后,我才正式走上这漫漫的诗与人生、人生与诗之路,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生河源连平县山区的丘树宏,一路从农民、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公社放映员走过来,写《北风吹过》时就读于惠阳师专,毕业后回家乡当中学教师。某日忽生奇想,给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里附上《北风吹过》等剪报,请调文化馆搞文艺创作。书记果然约见,他跨上朋友的自行车尾架便上路。途中,朋友说,哪有两手空空见官的?于是朋友掏钱买了个西瓜,他是抱着西瓜走进县委书记家的。书记接见,开门见山地说:“你能在省级大报上发表作品,说明你能写,就去县委办公室工作吧。”丘树宏回忆往事,颇有感触:“是我的诗歌让我走上了仕途,写诗也促进了我的工作,她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丘树宏用真情写诗,也以真情待人。二十多年后,我和他已经成为老友记。一次见面,他突然说:“这些年,一直感念我的处女作的责任编辑,一直在查找,最近才知道原来是你。”我记起了那首诗,还断断续续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微醺中,大家唏嘘不已。

(载2010年10月31日 羊城晚报 )

(左夫,真名左多夫,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原主任,著名诗人、散文家)

    2023年在羊城晚报首发的《以生命的名义》,后来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电视专题节目《以生命的名义》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抗击非典的经典节目,并引发了至今未衰的“以……的名义”标题热,本人也从此被称为“时代歌手”而享誉诗坛和社会各界。

      2010年10月31日,是本人《北风吹过……》在羊晚发表30周年,时任羊城晚报社社长的黄斌老师,在当天的“花地”开辟了丘树宏专版,同时将我在羊城晚报发表的各类作品结集《花地恋歌》由羊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举行了专题座谈会。感谢感激感恩!

三十年情缘,我从“花地”一路走来

我与花地·感恩花地”系列活动之一/丘树宏诗集《花地恋歌》出版。

一批批作家、诗人从羊城晚报“花地”走来,他们感恩“花地”,“花地”以他们为荣。与晚报同龄的诗人丘树宏就是从“花地”走来的一位名家。30年步履匆匆,30年硕果累累,30年汇成了《花地恋歌》。为感恩“花地”,积极参与羊城晚报“我与花地·感恩花地”系列活动,中山市委宣传部与羊城晚报、广东省作家协会携手合作,编辑出版丘树宏诗集《花地恋歌》,并召开专题座谈会。


我与“花地”之恋

      /丘树宏

今年5月的一个下午,羊城晚报的社长黄斌、副总编辑周建平两位先生来中山商谈合作亚运会文化项目,其间我曾说今年是我在羊城晚报发表作品三十周年,没想到竟然已经在这份报纸发表了一百篇左右的作品了。黄社长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建议策划一个活动以示纪念,同时在羊城晚报结集出版我所有发表的作品,这既可体现我个人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成果,又可以体现羊城晚报通过自己的园地出作品、出作家的成就。这于我、于晚报都是“第一次”。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一个明媚的春天,我和女朋友在美丽的惠州西湖边谈起了我的文学道路到底该怎样走,女朋友突然对我说:看来你就是写诗的命!就是这一句话,为我确定了一直走到今天的路。我保证,一定要在一年后在省一级报刊发表作品!果然,半年后,我突然收到了一封与平常收到的退稿信不同的信件。信函是羊城晚报寄来的,信封比平时收到的退稿信长许多,也厚一些。打开一看,差点让我高兴得晕倒———那是两份1980年10月31日羊城晚报的样报,“花地”副刊上赫然有我的诗歌《北风吹过》!

与羊城晚报的结缘,使我坚定了走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心,也坚定了女朋友与我携手共走人生之路的决心。是这首诗,让我在家乡做中学教师的时候,敢于向县委书记自荐去县文化馆工作,让当年的珠海市委秘书长敢于接收我到珠海市委办公室工作,鬼使神差地让我彻底走上了从政的道路。虽然在接近三年后我才再次在“花地”发表作品,又相隔近十年后才第三次发表作品,但对“花地”的感激与感恩却一直埋藏在心底。“花地”对我的影响和作用也一直在延伸、升华。1992年,我到区里挂职任副区长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文化界、文学界的来往陡然增加,与羊城晚报的情缘也开始升温、升级,那情景甚至可以说是打得火热。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第一个高潮。突出事件是,1995年6月14日,“花地”用小半版刊载了我的《珠海组诗》,这在羊城晚报的历史上是很罕见的。2009年,我扩写了这组诗歌参加《诗刊》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与雷抒雁一起被评为特别奖;二十一世纪初之后,进入第二个高潮。2003年5月1日,“花地”发了我的诗歌《以生命的名义》,几天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首诗歌,6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央电视台以这首诗歌为名,联合制作了《以生命的名义》大型专题文艺节目在央视播出,压轴之作也是这首诗歌,由二十多位最当红的朗诵家、影视演员和电视主持人联袂朗诵,引起了广泛反响,之后,还引发了至今未衰的“以……的名义”的标题热,我也由此走进中国诗坛。2004年2月,羊城晚报联合几个文友在珠海策划了一次小型沙龙,专题讨论“文人官员”现象,而后用整个版刊出,引起了不小的影响。这个时期,我还参加了羊城晚报发起的“文化大省”建设大讨论,第一次提出了“广东文化弱势”的概念,其中对“香山人文”的探索,后来也发生了不小的作用。2004年11月,“花地”以我的《手机短信诗歌》作为开篇,策划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手机短信文学征文。时隔十三年后,“花地”又用小半版,第二次发表我的组诗《30年:变革大交响》,这组诗歌后来被《光明日报》发现,用整个版高调刊载,还在头版加了要目,在诗歌界和社会上影响甚大。

我于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今年还以音乐文学创作的名义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目前已经出版包括《花地恋歌》在内7部个人诗集。《以生命的名义》曾被《诗选刊》评为2007年度最佳诗集奖,2009年又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09年创作的长诗《共和国之恋》被列为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重点项目,因责任感、使命感写作被誉为“时代歌者”。说这些,并不是王婆卖瓜,而是为了印证和感谢羊城晚报“花地”的胸怀和大度,印证我与羊城晚报“花地”永恒的情缘。

而这份情缘的“红娘”,是我这篇文章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左多夫先生。自从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第一首诗开始,我就将选中我这首诗歌的编辑作为恩人默默地放进了心里,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找到这个恩人。直到大概十年前,我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他就是“花地”的主编左多夫先生,笔名左夫,是著名的诗人。从此,我与左多夫先生的来往就开始多了起来,还成了好朋友,他以优秀的为人处世,更成为我崇敬的师长。左多夫老师,感谢您!

以届“知天命”的年龄,人生风雨阳光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难以一一列出,在这里只能说说与这本诗集关系密切的人:羊城晚报社长黄斌、总编辑张宇航、副总编辑周建平,胡区区、何龙、陈桥生先生等“花地”的所有与我的作品有关的园丁们;为这部诗集惠赐千字文的叶延滨、张宇航、杨克、方炳焯、王晓波先生和陈志红、胡的清女士;当然,还有我的妻子,她竟然写了一篇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序文———这自然不奇怪,我们的初恋,也是1980年春天开始的,至今也是30周年了!还有在德国研究生毕业成功取得工作签证、即将新婚的女儿———有那么多好事喜事等着她,当然没有时间为我的诗集写文章,只好拜托她的妈妈在这篇文章中顺带提一提她啦。

我与羊城晚报还有一份情缘,那就是都是1957年出生。为此,我在羊城晚报50岁大庆的时候,专门写了《与“羊晚”共庆“天命”》,就选文中的两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我的人生,是与《羊城晚报》同步的;我的成长,我的成功,是与《羊城晚报》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是《羊城晚报》成就了我,是《羊城晚报》成就了我这个诗人。

《羊城晚报》五十年来罕有地一直保持着“花地”这个文学阵地,一直对纯文学有一种执着的坚守,并因此发展成为中国报纸的一个权威副刊,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对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只是从“花地”上走来的一个小小的诗人———是“花地”发现了我、支持了我、培育了我、成就了我。

              2010年10月31日

(此文为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花地恋歌》之跋)

《羊城晚报》“花地”为我开专版

          2023年05月23日 

                   /丘树宏


    我与《羊城晚报》的缘分特殊而深厚。

 首先是我与《羊城晚报》同庚。《羊城晚报》创刊于1957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而我则生于1957年农历七月十四日。

  然而与羊城晚报同庚的人太多太多了,因此说不上什么特殊。

 1980年10月31日,《羊城晚报》刊发了我的诗歌《北风吹过》。在自由来稿中能够被发现并发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可是我第一次在省一级报刊发表作品呢!

 在《羊城晚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

  我的特殊在于,第一次在羊晚发表作品,既巩固了我的爱情,也坚定了我创作的信心。我的业余创作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收获满满。这,就有一点儿特殊的味道了。

  更特殊的还在后面,而且我与羊晚的情缘越来越深厚。

  2003年,“非典”来袭。被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感到,2003年4月29日,我创作了诗歌《以生命的名义》,5月1日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上。此后,《人民日报》《中国舞蹈报》等报刊陆续刊出;中国作家协会将其收进《同心曲》诗集并第一时间赠送给小汤山和全国抗击“非典”的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广东省、珠海市及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多个专题文艺晚会安排朗诵;有的电视台还专门制成PTV反复播出。6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专题文艺节目《以生命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以此诗为压轴之作,包括王馥荔、赵忠祥、周涛、张泽群、文清、刘威、瞿弦和、王志在内的近三十位影视界和文艺界名角共同朗诵此诗,“引起强烈反响”(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语)。

  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反复播出,加之当时那种特殊的氛围,这首诗歌确实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巨大反响,而我作为诗作者也由此引起了各方面尤其是诗歌界的广泛注意。未能想到的是,这首诗歌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节目播出后,用“以……的名义”为标题的文章从此不断见诸全国各类报端,引发了“以……的名义”的标题热现象,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凭着《以生命的名义》,我正式踏入中国诗坛,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4年,配合文化大省战略,《羊城晚报》发表了我的《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一文,引发了近三个月的大讨论。

  2010年10月30日,时任羊城晚报社社长黄斌策划了一个开全国报刊先河的事情:将我从1980年10月31日以来,至2011年10月31日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近百件作品结集成册,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了《花地恋歌》,一书,并将10月30日当天的“花地”辟为丘树宏专版,刊发了我的专文,以及其他几位作家包括《北风吹过》的编辑、我的伯乐左多夫评论我的文章,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此事一时在全国报业传为美谈,更让我至今依然深深感动。

  2013年12月21日,《羊城晚报》刊发了对我的专访《我与晚报的恋歌》。

  近年来,作为珠海市居民,我配合《羊城晚报》的“珠海文脉”栏目,撰写了一系列有关珠海、古香山的文章,并在该栏目发表了《海的珍珠,珍珠的海》《香洲“香”说》《珠海客家那些事》等,既为珠海的人文历史贡献了钩沉,也让自己与羊城晚报的情缘走向更深厚、更远大的前路。


丘树宏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八、第九届兼职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和《漫说珠海》丛书等16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孙中山》《南越王赵佗》《咸水歌》《Macau澳门》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为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撰写背景音乐和闭幕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和“赵佗文化”、“香山香”概念并形成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