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余红《洞庭人家》研讨分享会在湖南岳阳举行

作家网编辑2025-07-09 11:28:22

1


余红《洞庭人家》研讨分享会在湖南岳阳举行

名家共论洞庭湖变迁史诗

 

7月6日,湖南省岳阳市委宣传部会议室内名家云集。岳阳籍作家余红长篇小说《洞庭人家》研讨分享会在此举行,王跃文、阎真、彭东明、沈念等文坛大家,与余三定、陈善君等学者齐聚,共同解读这部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品。

研讨会由岳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舒文治主持,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启峰出席并讲话。余友安、段华、黄军建、杨厚均、刘创、葛取兵、方欣来、袁硕望、万辉华、蒋正亚、张照生、周爱勇等30多位作家、评论家展开深入研讨。

 

殷切期望:奋力攀登“高原”之上的“高峰”

 

刘启峰指出,这是岳阳文艺界的一大盛事、喜事。大美江湖、天下岳阳。岳阳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眷顾、足迹抵达过的地方,一楼忧乐、天下情怀,一湖胜状、天下美景,一城烟火、天下至味,一港通达、天下气度。千年古城岳阳,江湖形胜之间,麋鹿欢腾、江豚逐浪、候鸟翩跹;烟火人间之中,时代奔涌、风物流韵、奋斗不息。这片充满山水灵性的热土,始终是滋养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与丰厚沃土。

2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余红老师潜心五载、数易其稿创作的《洞庭人家》,以浩渺洞庭为宏大舞台,以宋家三代为叙事经纬,深情书写了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壮阔史诗,倾情熔铸了激越的开拓精神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乡土文学注入了历史纵深与人文温度,堪称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刘启峰强调:《洞庭人家》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希望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牢牢把握精品创作这个中心环节,奋力攀登“高原”之上的“高峰”:一是要深植沃土,情系人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扑下身子、沉入生活,将人民群众作为永恒的表现主体。用心用情讲述百姓故事,细腻刻画群众心声,深刻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以优秀的作品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二是要胸怀大局,书写时代。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倾情讴歌伟大时代与时代中的伟大创造,热情颂扬广大干部群众的火热实践,生动展现“巴陵胜状”的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厚、烟火美食之韵,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七个岳阳”的团结求索之旅、改革创新之举、奋进发展之势。三是要淬炼修为,德艺双馨。将崇德尚艺作为毕生追求,自觉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学养、涵养、修养,时刻保持清醒与定力,做到自尊自爱、自律自重。善于将社会关注度转化为作品美誉度,把网络高流量转化为创作正能量,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与“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潜心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充分展示“文艺岳家军”的时代风采。

3

岳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友安振奋地说:“余红女士以《洞庭人家》为题,突出“洞庭”特色,着眼“人家”变迁,正是聚焦这最具人间温情的单元,通过对宋氏一门命运的深度书写,完成了对洞庭湖地区改革发展历程的一次全景扫描、全程纪录与深刻审视。“洞庭人家”一题,洋溢着诗意氤氲的“文化味”、湖光山色的“生态风”、市井人间的“烟火气”,波连深蓝的“国际范”,与刚刚在岳阳闭幕的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主旨不谋而合。《洞庭人家》是一部以“家”为锚点,丈量洞庭文明的史诗,不仅是宋氏一门的悲欢离合,更是洞庭湖千万家庭的缩影,从而成为这片土地上地理与人文交织的坐标。 这“人家”,植根于洞庭湖的壮阔地理与丰饶馈赠,承载着湖区儿女的乡愁记忆与情感依托,熔铸着千年不绝的湖湘文脉与岳阳精神。透视时代洪流中湖乡变迁的历程,“人家”是时代发展的微型舞台,是生态觉醒的微观见证,是乡情乡愁的具象承载。探寻乡土叙事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人家”叙事,撬动宏大历史的独特力量。 “人家”经验,蕴含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人家”故事,连接过去未来的文化桥梁。期待各位作家、评论家们能更多地关注洞庭、书写洞庭、推介洞庭,期待更多饱含洞庭气息、闪耀时代光芒的佳作喷涌而出,期待“岳家军”旗帜在新时代劲风中高高飘扬,巴陵文脉长河永远奔流不息!”

 

时代之歌:伟大变革中的生态觉醒

 

“《洞庭人家》的本质是以洞庭湖为’时空体’,将治水抗洪、企业改制等事件转化为审美客体,在’水的涟漪’中凝练民族精神。其核心价值正是 ’用文学重写历史’ 的美学实践。”(刘创语)小说以宋家三代命运为轴,展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洞庭湖区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生态革命。主人公宋明泽三次创业的坎坷历程,折射出民营企业家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余红在创作谈中强调:"从掠夺自然到守护自然的转变,是现代乡村最深刻的精神觉醒。”

4

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王跃文评价:“余红的《洞庭人家》堪称编年史、创业史,从掠夺资源到保护绿水青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人物群像血肉丰满,织就了真实的人物画卷;地理书写,时空融合,彰显了文化印记,凸显了大湖神韵;社会底色,斑驳陆离,大事小说,书写了时代悲欢和时代变迁。”

5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真认为:“《洞庭人家》将个人的家族史和中国的发展史结合起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将地方文化色彩与一江碧水结合起来,将宋家和罗家的纠葛、博奕、正邪同国家发展命运、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画面感极强。”

岳阳市作协副主席、岳阳市工商联副主席葛取兵说:“感谢余红老师为岳阳的企业家树碑立传,期待更多的作家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变革和岳阳企业家风貌的鸿篇巨著。”

《岳阳晚报》原副总编、评论家万辉华说:“这部长篇小说以生态环境作为主题,聚焦洞庭镇自新时期以来,四十年来乡镇建设带来的巨变,昔日的贫穷落后的渔村,变成了市场繁荣,美丽宜居的生态小镇,不啻是一枚重磅“炸弹”,让岳阳的生态小说创作更上了一个台阶。”

 

大湖文学:构筑乡土文学的新地标

 

“今天的研讨会特别有意义,回归故事的诞生地、生长地。余红笔下的曾经滋养无数生灵与故事的洞庭湖,是以主角身份迎来对其灵魂的深度叩问,是文学与故乡、文学与大湖的一次深情拥抱。”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念说:《洞庭人家》就像十年禁渔的洞庭湖里跃出水面的一条大鱼,在当代文学的大江大湖中划出了一道闪光的弧线。《洞庭人家》展现的“大湖精神”——那种在风浪里摔打出来的坚韧、像湖水一样广阔的包容、渔网般密织的人情联结,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而是湖边人祖祖辈辈活出来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量。余红以小说家的敏锐,更以对故乡的赤子之心,为“大湖精神”注入了当代性内涵并赋予了文学的血肉。《洞庭人家》是一部作家向故乡致敬、与故乡进行深度精神对话的深情之作,也用文字证明了:当文学真正扎根土地,当作家与故乡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通道,这部“浸湖水太深”的作品,终将激荡起超越时空的生命回响。

6

“洞庭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洞庭湖的神话与神秘,灵动与辽阔,让人想到’文学是最接近创世纪的’。 可以说,余红在《洞庭人家》中完成了一次典型的 ’水乡创世’的文学实践:她以大湖大水为场景,为源泉,以湖湘精神为光,为灵魂,书写独特的大湖文化,让我们重新回到精神原乡,找到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记忆与文明密码,构建了新时代 ’水乡创世’的大湖史诗。”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刘创说:“小说中呈现的地域风情是大湖史诗的底色,塑造的人物群像是大湖史诗的灵魂,小说表现的时代变迁是大湖史诗的主题,呈现的历史美学是大湖史诗的支点。”

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湖南理工学院韩少功研究所所长杨厚均指出:“《洞庭人家》是洞庭湖叙事的新起点,家庭叙事的新拓展,女性叙事的新突破。”

 

五年淬炼:精神原乡写辉煌

 

余红分享创作历程时动情说道:"五年间走访百余位老渔民,调查了三代老湖区人,跟随巡湖队见证生态保卫战。"这些浸入式体验让她记录下"江豚奶爸"何大明等原型人物,更亲耳听到退养企业主的忏悔:“当年只认'经济硬道理',如今才懂绿水青山的珍贵。”洞庭湖边说洞庭,她曾创作《洞庭春晓》《洞庭秋》《洞庭飞歌》等关于洞庭湖的作品,如今,从洞庭人家穿越洞庭,她的《洞庭人家》横空出世,“将她的精神原乡洞庭湖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多重符号,展现了湖湘大地的沧桑巨变与人文温度,谱写了一曲叙事浩阔、气势恢宏的时代壮歌,堪称新时代洞庭湖区的《山乡巨变》。”(袁硕望语)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彭东明说:“小生活,大时代。《洞庭人家》是余红作为洞庭湖的女儿与家乡、与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鸿篇佳构,体现了岳阳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湖南理工学院原院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余三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段华,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黄军建等名家也慷慨激昂地发言,就余红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与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之间的血脉联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论述。

正如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陈善君所言:“这次研讨会党委、宣传部领导重视,准备充足;创评结合,共同研究,跨界研讨,辩证探讨,《洞庭人家》达到了个人创作的巅峰,丰富了大湖文学的内容,也是全省文学创作的丰收。”

当舒文治以"洞庭春潮涌长江"作结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部承载着三代人奋斗史诗的作品,正化作新时代的洞庭波涛,奔向更广阔的精神海洋,闪耀着更具人性的光芒。"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