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忽培元:在陕西渭南《同舟》分享会发言

忽培元2024-09-23 21:35:39

忽培元:在陕西渭南《同舟》分享会发言

 

 忽培元


首先感谢各位百忙之中参加会议。感谢省网信办、省作协和作家出版社、渭南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此次分享会。特别感谢百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贺敬之先生,感谢年届九旬的王蒙老师和何建明、贾平凹、白烨先生的贺电。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亲临会议并讲话。感谢各位到会发言的专家文友。发言中大家的许多真知灼见,使我深受鼓舞启发和教益。这些对我今后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写《同舟》的前前后后,在《同舟》“后记”中已经谈过了。我想说的是,从总体上看,我写这本书和此前的任何一本书的心情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我用自己的方式,对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人民和母亲致敬。我们短暂的生命、和拥有的宝贵岁月和健康体魄,时时提醒自己,要用最神圣的方式感恩戴德。在过往的日子里,当我因故暂时不能安心写作的时候,心中总有些恐慌和焦虑,感觉时光正从指缝间匆匆溜走。这种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强烈起来。这恐慌与焦虑,就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日夜抽打着我。这情形使我时时处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努力状态。这同时也加深着我对柳青先生名言的理解: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计算(大意)。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过程,唯一能使自己感到欣慰的就是至今还没有停步。年轻时选择文学,那多半是为了成名成家。中年时坚持写作,那大体是出于热爱,到今天仍然还能坚持写作,则是因为自觉承担了一种使命和责任。即用生命的燃烧记录你生活的时代和爱你你爱的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并非别人要求,而是自觉自愿形成的。这也许就是一个作家值得自豪的原由。这也是推动我写作的最可靠的动力。而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是活到五六十岁,才逐步领悟到的。由于各个时期的目的即动力源不同,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早期作品,往往是刻意写给别人看的,难免左顾右盼、扭捏作态。中期作品是写给自己的,多有内心独白。眼下是想留给后人,想的是要尽量真实、客观、准确,不要肆意编造,误导别人。这只是我审视自己的自我判断,属于主观认识。然而作品一旦发表,终归是有人读的,表达就要慎之又慎。

在全国地图中看,我们陕西板块像一个单腿跪姿的兵马俑。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我常常感到在三秦大地和父老面前,自己就是那个与故土不离不弃的兵马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学习写作,回顾所写反映陕西农村题材的小说有八部:《土炕情话》《青春纪事》《雪祭》《家风》《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和《同舟》。我写得很慢,也感觉很苦。一路坎坷泥泞,时常感到在黑暗中摸索的孤独。这八本书大致都是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以长篇为主,也有中短篇合集。内容基本写的都是陕西生活陕西人。多数是陕北和关中,也有写陕南的。《乡村第一书记》就是反映陕南生活的,伏牛山区,其实就是秦岭余脉。用系列小说为三秦大地和人物立传,这不是早先的有意规划,而是自然形成的一个系列。这种现象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游子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情感总是维系着故乡亲人和山川草木。不久前看见一个视频,说北京一个人把自己养的鸽子卖到加拿大了,不料三个月后,那只灰色白脖的鸽子竟然飞越千山万水回来了。它一路上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看着那只瘦赢不堪、浑身颤抖几乎不能行走的鸽子顽强地挪动脚步走向它的窝巢,我眼睛模糊了,同时想到了自己。在座的不少评论家老师,对我的写作一路给予了不小的关切和支持,我对此心存感恩。大家的关爱指拨,这也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不知道自己每个时期的答卷乡党是否满意。幸运的是,我学习写作得到过多位陕西前辈作家的关怀和指导。王汶石先生、魏钢焰先生,曾欣然为我的处女作文集作序。杜鹏程的作品,是我早年热爱阅读的。他在我的心中,是文学界的钢铁战士。他的文章,总是字斟句酌,每句话都写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王汶石先生的《风雪之夜》写的就是咱渭南农村,带着生活的露珠与泥土芳香。至今一闭上眼睛,就看见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在种菜务棉。读李若冰先生的《柴达木手记》,使我懂得了一个作家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先生读了拙作《群山》专程来延安与我深谈,鼓励我坚持多写。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创业史》。柳青用作品告诉我们,如何从正在行进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人物、吸收文学营养、提炼史诗性文学精品。这些陕西的,且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前辈作家的直接与间接的教诲、启迪和关爱,无声地交给后来者一个沉甸甸的文学接力棒。更以实绩给我们传递了三秦文魂,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从生活到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用作品告知我们,要热爱生活,投身实践,脚踏实地,负重前行。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在写作遇到困难时没有感到畏惧和孤单。无论身在何处,我都感到陕西有一个庞大的有继承有发展的文学团队,自己就处在这个队伍之中。我讲这些,归根结蒂就是想说一句话,即《同舟》是我在文学之路上攀登的又一份答卷。上午发言中,各位专家学长围绕《同舟》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我都记录下了。回头整理出来,慢慢学习消化。总之,创作如同田径比赛中的举重和跳高。追求永无止境,目的总在未竟。难怪大作家海明威感慨说,我一生都在学习写作,至今也没有学会。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24年9月23日于渭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