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施施然:“中国诗歌走向欧洲”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施施然2024-09-04 13:28:34

 1


施施然:“中国诗歌走向欧洲”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8月26日,由西班牙《欧洲诗人》杂志主办,《中国汉诗》诗刊、西班牙华文作家协会、欧洲华文笔会、欧洲新移民作家协会、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Utopia de las Artes协办,北京城市未来文化艺术中心、河北胡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欧洲诗人》双年度奖颁奖典礼暨“中国诗歌走向欧洲”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2

“中国诗歌走向欧洲”学术论坛发言

 

施施然

 

诗歌作为一种跨越地域和语言、跨越种族与文化的文学载体,一直都承负着人们最隐秘的情感韵律,最激扬的思想与价值倾向,是最接近人类灵魂的精神载体。

作为一种文化输出,中国诗歌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走出国门,走进欧洲了。早在17世纪,法国汉学家翻译了《诗经》,引起法国诗坛对中国这部“绝美的乡野诗篇”的关注和赞誉。1862年,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德理文侯爵翻译出版了《唐诗》,其中李白、杜甫、王维等中国唐代诗人精妙绝伦的诗作,引起了当时的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前所未有的尊崇,波德莱尔就曾在诗中公开宣称“吾之所爱,今在中国”。

在德国,歌德可能是最早喜欢中国小说与诗歌的。他在19世纪曾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在当时的欧洲文学界引起很大震动。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前后,西班牙马德里菲出版社和西方杂志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诗词选集,至此,西班牙读者首次认识了谢冰莹、余光中、徐志摩、郭沫若等中国的作家诗人。而到了近年,将中国的现代诗译介到欧洲各国刊物发表或出版,就更多了。比如中国作家协会,或者一些高校文学院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双向推送,各种官方、民间刊物的多语言译介,包括双语刊物《欧洲诗人》,以及北塔教授等人一直在编选出版的双语诗选等,都为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走向欧洲、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置疑,翻译与出版为中国诗歌在域外赢得更多读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写作者,作为诗人,该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广阔的阅读评价体系中,找准坐标,创作出无论语言技艺、精神层面,还是铭刻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数代人在生活、生产、学习、创造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特征,在如林的世界诗歌中彰显我们独特民族性的文本,则是更值得每一位诗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诗歌立足于欧洲、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2024.8.26

 11

作者:施施然

来源:女诗人诗选

https://mp.weixin.qq.com/s/RMR5vdhyZnjnQn4j5YJ5rA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