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家写中国:
粤黔协作首部本土文化散文《黔地行记》首发式暨分享会在黔地德江举行
粤黔协作首本反映黔地人文的散文集《黔地行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4),正式出版并于6月21日在黔首发并举行作品分享会。作者林汉筠与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德江县文联相关负责同志以及粤黔协作代表共同为首发式揭幕。活动现场,林汉筠还为当地图书馆、学校赠送新书。
来自粤黔两地作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线下活动,贵州工程职业学院13000余名师生通过云方式进行了分享。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德江小组主办,由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德江县文联、德江县作家协会、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等单位共同举办。
分享研讨会上,作家、学者们围绕《黔地行记》的创作特色、创作技巧、创作背景和文献价值、现实意义、文化挖掘以及作家林汉筠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与保护、折射与呼唤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坚守等方面各抒己见。
《黔地行记》是东莞作家林汉筠,于2021年秋受派贵州铜仁参与粤黔东西部协作,挂职德江县文联副主席期间,利用工余时间,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先后到过68个行政村深入走访调研,与当地群众座谈,收集到第一手材料后,创作系列反映德江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散文精品的汇集,成为粤黔文化交流协作成果在铜仁的首创。
此外,林汉筠在短短的挂职半年时间里,用实际行动高质量完成“四个一”协作工作:
积极搭建一个文艺交流协作平台。助推两地文化交流互动,组织策划十余次当地文学创作交流活动,4次组织莞铜两地文艺家交流,协助策划大型改稿会,推介打造当地网红村寨,引导“黔货出山,莞货入黔”,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莞铜协作帮扶干部的风采事迹300多篇,在当地产生的较大影响。
组织了东西部协作第一个以“非遗”为主题的文艺交流活动。率德江的傩艺师、作协、摄协、书协等文艺家20余人赴东莞,开展傩戏表演及其他文艺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非遗技艺展演,让东莞市民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相隔1200多公里从黔地深处带来的特色土家族文化精粹。
开展一场作品研讨。其历时五年创作、反映岭南历史文化散文集《岭南读碑记》研讨会在德江举行,线上线下共1.3万人参加活动,有力地促进岭南文化传播。
出版了一本当地文化散文集《黔地行记》。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均认为,《黔地行记》是作家林汉筠用真情和汗水,用脚步丈量德江人文厚度与温度的结晶,是一部弥漫山水气息、饱含人文厚度、散发秘境风情的文化散文集,对东西部协作文化交流和乌江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部分与会者合影
延伸阅读
他们眼中的《黔地行记》:
德江县作协副主席、诗人王乔对林汉筠在德半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地说,本书是岭南作家眼中有德江人文、地理和景观等以文学的方式的呈现,也是对德江文化风物、土家风情以散文形式的挖掘,更是对黔地秘境中“那山”“那水”“那人”以白描手法的舒展。
文化学者张金宁认为,《黔地行记》隐藏着作者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真实故事,都有他热爱生活、执著于文学创作的真性表达,都折射出作者对“那山”“那水”“那人”的真情流露。书中作品充满着生活的新鲜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把这两者能够有机的对接和锻造,有着相当强的场面感和历史感。这正是林汉筠对人、对生活本善豁达的“温度”,正是他从文、从善执念而行的“态度”。
知名评论家、广东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认为:《黔地行记》是广东东莞与贵州铜仁尤其是德江两地之间的情感结晶,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带着作家情感的体温。作家写出了他在黔地生活的一段行迹,一段情感经历而融入了黔地的山山水水。岭南作家通过行走“他乡”的描述,是东西部协作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青年诗人、《东莞日报》资深文化记者沈汉炎认为,这是林汉筠行走黔地神秘傩寨的手记,也是岭南作家视野下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见证,更是一部现场感、历史性特色鲜明,且“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诗性散文集。
文史专家沈应雄认为《黔地行记》,是作者用脚步书写黔地,用心灵在触摸黔地,把德江的地域文化写活了。读着能感受到作者收缩有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既有清新感又有回味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德江人,念着书中那熟悉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更能感受到的是作者的中肯,对黔地的宣传与推介。
诗人周兴认为:林汉筠是一个善于挖掘历史人文的人。书中的《观傩》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具有强烈立体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他以“观”者的角度,呈现了德江傩戏的前世今生。
评论家张艳想认为:林汉筠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书写大美德江的《黔地行记》,香味氤氲、沁人心脾,正延展着德江的文脉,书写着莞铜的情深。
散文家简宜贵以《文学视野下的黔地德江人文新解读》分享本书,说这完全遵照了历史的定位与陈述,充分遵从了黔东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意愿。作家站在史实的岸边,蹲在人文的丛林,用自己烂漫的语言,将黔东德江的山水人文描述得诗意盎然。他上下伸展,纵横裨阖,调用自己的学识储备和文学经验,让这本散文集既有了信息的密度,又有了人文的厚度,更有了精神的高度。
诗人、作者同窗杨彪认为,林汉筠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着深深的爱意,真挚,清新,感人至深,眉眼间流淌的质朴与纯粹,是一份自得其乐和乡亲们和谐交谈的愉,画面感很强。
小说家张贤春从创作地理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这是本土作者的好教材。除了从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还可以学习林汉筠的勤:勤奋的勤。脚勤——勤到不同类型的生活中走走;眼勤——勤读文史哲之类的书籍、勤观察一花一叶不同的世界;耳勤——勤听各色人物在生活中的话语,勤听读者对作品发出的不同声音;脑勤——勤辨别历史长河中的是非,勤思考作品从孕育到出走后的生命力;手勤——勤收集、勤写作、勤投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