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举办

孙茜蕊2024-03-07 10:25:32

1


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第68期成功举办

 

文 / 孙茜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步入三十岁的“90后”如何找回记忆中的自己和“他们”?青春时代剧《要久久爱》是一封写给1990年代的情书,围绕“杭天城F6”展开17岁、30岁两条时间线的互动,情感真挚又充满悬念,播出后品质受到认可。 

3月4日下午,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成功举办。

沙龙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电影评介》提供学术支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张徳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唐金楠,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要久久爱》播出平台方优酷副总裁谢颖,剧集制片人张骏,监制杨超,编剧李洋、母紫馨,主演王乾越出席并参与研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主持此次沙龙。本剧主演杨紫、范丞丞为沙龙录制了VCR。

沙龙伊始,主办方负责人陈旭光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是对鲁迅先生“北大是常为新”的精神的一种秉承。它立足北大,直面当下,朝向未来,对文艺影视的前沿现象和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久久爱》在同题材作品之中表现出探索求新的新意和真诚的情怀,对“90后”一代人精神进行了生动的描摹表达,具有学术探讨价值。

出席专家与主创代表分为两组,以交替的形式展开了充分研讨。

本剧的创伤叙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烧脑情节是研讨的一个焦点。监制杨超坦言,本剧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这样一部青春剧中讲述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成长经历是否立得住。播出的反响给主创带来很大的安慰,因为剧中无解的原生家庭、现实社会带来的伤害、失去伙伴后的偏执记忆等等都被观众所共情,反而成为了本剧叙事的主驱动力和核心魅力。就连制作团队为了剧情逻辑通顺所做的百余个细节接口,也被观众一一发现并赏识。《要久久爱》给我们创作者上了这样一课,那就是迎难而上,所谓的难点恰恰是华彩的背面。

2

张卫研究员认为本剧叙事的价值有三。第一,诗化的青春主义。主角六人团在当时那个年代恐怕是不被提倡的“小圈子”,本剧却以《青春残酷物语》式的残酷诗意来歌颂他们的“情比金坚”,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当今时代尊重和宽容那些志同道合的情谊。第二,双线叙事带来的丰富悬念。国产剧的青春叙事不再新鲜,本剧双线叙事的意义,除了并置“少年不知愁滋味”和“如今识尽愁滋味”所产生的唏嘘之外,还再次赋予了国产青春叙事新鲜感——蒋翼和黄瀛子在一起了没有?蓝亦菲去哪了?种种悬念紧绷至大结局,最大化了本剧的可看性。第三,暗恋叙事。双线并行造成的时空距离感,使主角间暗恋的纯洁和朦胧更显伟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本剧的暗恋叙事回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古典性。

康伟总编辑提出,本剧的双线叙事构成的不是平行时空、平行宇宙,而是比那更为复杂的“时间织体”。平行叙事往往会在每个时间线停留较长时间,本剧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所不用其极”地在两个时空穿梭,频繁的跳跃磨平了历时和共时的界线,使文本成为了复杂缜密的“织物”,这是本剧独特的魅力。他还提到,本剧表现出强烈的影游融合叙事倾向。除了时空的穿梭,还有主角从小说、游戏、舞台剧等内嵌的故事世界中获得推动情节的力量,展示了数种影游融合叙事的可能性。

3

戴清教授细数了国产剧青春/职场融合、非线性叙事等的作品谱系,表示《要久久爱》在青春与职场的观照、非线性叙事的严谨性等各个方面都做得不错。首先,在叙事的逻辑闭环上,目前做得最好的国产剧是《天才基本法》,《开端》亦有瑕疵,就是未交待清楚循环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本剧的叙事可称高妙。其次,青春群像叙事上,《要久久爱》的主角6人人物色彩鲜明,各自叙事功能清晰,即便叙事层层递进,亦未失掉人物本身的定位且人物间粘合紧密。此外有一点小小的不满足,那就是本剧的职场叙事还可以再往前“探半步”——回眸小时候不是一种寻求安慰,而是追索已逝时光后获得再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4

谢颖副总裁首先回顾了《要久久爱》的市场成绩。播出当天,平台内部热度达到8000,9天之内热度破万,豆瓣评分现在仍保持在7.2分,全网播出量超过15亿。可以说,本剧是优酷2024开年便迎来的一部现象级“爆款”。平台始终认为,题材的稀缺性不足以动人,制作首先看重的是题材能否引起广泛的共鸣。因此看到剧本后,团队便决意不走青春偶像路线,而是加大现实主义底色,做一部现实主义青年群像时代剧。在制作上,《要久久爱》是用双线循环叙事的创新艺术形式包裹着的“90后治愈情书”。本剧不刻意回避美化、回避现实问题,比如真相面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记者黄瀛子、开发了游戏却被盗版的蒋翼、学术跟人情世故之间两难的庄远,浓烈的现实观照最能引起观众共鸣。本剧没有选择为了推动剧情、博取眼球而贩卖上述焦虑,抑或仰赖主角光环,它试图给出贴近现实的解决方案,这种真实的回答最能给予观众前行的力量。谢颖副总裁还介绍了优酷为理解Z时代、选拔影视新生力军所做的努力——与中国电视剧编剧协会开展“百川编剧大师计划”,与中国导演协会开展“新号角导演计划”,自创“编剧拔萃计划”等,希望未来与学界加深合作,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

5

吴冠平主编认为做情感研究重要的是建立起情感发展的历史线索,《要久久爱》恰恰是提供情感历史线索的好的文本;对视听史学研究来说亦然。本剧从2008年到2020年疫情之前,提供了分析一代人生活的文本。他还用两句话直抒对本剧的看法:长情暗恋终成眷属,校园职场做最好的自己。暗恋叙事,特别是“久久”暗恋捕捉了人类真挚感情的普世性,具有心理抚慰作用。做最好的自己这句口号虽然“俗”,但本剧用黄瀛子的故事线做了饱满的诠释——作为真相调查的记者,她笃信自己有能力探索这个世界并得到答案,结果却如王朔所言“总觉得自己复杂,最后发现实际还是社会复杂”。当无法处理复杂现实时,做最好的自己是一代人的出路。

6

唐金楠副教授结合自身观看体验表示,《要久久爱》做到了现实主义青春题材的共情。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要求创作者对青春、职场、生活、家庭的复杂多样做最大公约数的提炼,实则困难。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应该给人们很大的信心: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才是人类不可被取代的部分。

7

制片人张骏介绍了《要久久爱》想要表达的时代精神。他认为1990年代的气象是张扬自我、面向世界——互联网蓬勃发展,地球村概念被提出,独生子女政策,游戏动漫文化流行,这一切造就了“90后”的表达追求个性,并且邻里发小关系亲密。因此可以说本剧是用小众题材捕捉时代面貌、还原时代记忆的一次尝试。

8

编剧李洋、母紫馨谈了原著改编和剧本构思方面的考量。他们将原著更多的人物提炼为主角6人团,并使黄瀛子/丁也、黄瀛子/方明雨形成对照,加重了蓝亦菲的悲剧色彩,通过双时空交叉增加悬念。他们认为,本剧主角间的情谊没有强调爱情至上,也没有渲染爱情友情中的争斗和戏剧性,以一种普世的眼光去肯定人与人间相互支撑的美好感情,而这种感情已经不需要用爱情或是友情去定义。

1111

主演王乾越表示,本剧双线、循环式的叙事也为表演带来了挑战。主演们读剧本时常常追问编剧,努力理清事件的先后顺序,因为每个事件都将造成人物状态的细微差异。17岁、30岁两个状态的表演任务,也要求演员们尽量做到差异化表演。自己希望塑造一个不只会死读书、真实生动得仿佛在每个人高中时代出现过一样的学霸庄远,主动提出增加牙套,增加了喜剧处理。

11

张德祥教授表示,自己距离“90后”群体较远,自己的孩子都是“80后”。从这个角度讲,《要久久爱》在国产影视剧里具有开创意义的是,给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90后”、达成代际间理解的窗口。了解的不单是他们那一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本剧表现出了“90后”人格构成中对情谊的珍视、爱情观的理智以及自我选择的坚定。

仲呈祥教授着眼于文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艺术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本剧站在当代回望1990年代体现出了这种反思的哲学意识。西方哲学家曾说“未经反思生活不值得过”,中华民族经历了重重难关的收获之一是懂得反思。本剧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合浪漫主义情怀,一男一女两位编剧的双性别视角体察入微,是一部生活基础厚实、美学追求鲜明、价值取向正确的好作品。

12

最后,陈旭光教授发言并总结此次沙龙。首先,他认为称本剧的叙事创新称“双声对话与时空跨越”式叙事更为准确。因为17岁、30岁两条线并非互不干涉,而是后者不断回到前者,受其深深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一种轮回和复沓,形成一种“互文”与对话的关系。这是近来游戏影响加强,国产影视剧影游融合趋势渐成气候的证明,也印证了其所提出的“游生代”导演已经成熟,站在了时代舞台的聚光灯下。其次,《要久久爱》对90后一代人的表现真实、真诚、动人,他们的情感追求,对友情、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爱情纯洁,友谊温暖,虽然现实、青春不乏残酷。剧集对时代气象敏锐捕捉,称得上90后一代人的心灵史诗。最后,剧集通过营造游戏、元宇宙的方式治愈黄瀛子的创意非常巧妙也颇为与时俱进,也说明“游生代”独特的想象力消费特点。

13

陈旭光教授最后总结认为,此次研讨会,高端的影视评论界学术嘉宾,诚恳认真的创作团队和思维活跃的北大学生,三方对话,真诚研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4

111

文 / 孙茜蕊

来源: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8ZQf8Bf_rYPfYLHxxt2sEw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