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衡夏尔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首发式举办

作家网编辑2024-02-29 12:04:10

 1


衡夏尔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首发式举办

 

近日,诗人衡夏尔(瑠歌)新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集首发式(呼和浩特站)于2024年2月25日下午三点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滚动醉猫酒吧举办。

活动由青年诗人李仲原主持开场,诗人衡夏尔首先作了主题性发言,讲解了创作理念以及多年来创作上的心路历程,着重对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无用”以及未来主义诗歌运动进行了深度的思辨性哲思阐释。诗人、编剧赵卡,青年作家苏热,青年诗人许氶等嘉宾分别与衡夏尔现场互动交流。现场参与活动的诗友有:阿霞、蒋雨含、黑梅、敬笃、徐厌、拖雷、卡夫不卡、杜天凯、何莹、云露、高小春、张城子、吕晨媛、郑雅玲、苏世德、李舒婷、徐枫、白焰、温秀群、贾晓燕、糖小鲜、王丽君、刘不伟等近六十余人。

 

衡夏尔新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通过作者自己历时5年、跨越两座大陆而创作出的117首诗歌,书写了他对于生存、死亡与永恒的隐秘体验。四个主题各异的篇章,写中国,写美国,写生命,写未来,记录下他不断向神秘又陌生的世界进发的过程,这场个人的旅行被命名为“未来主义诗歌运动”,意在从这场消解了历史与意义,充溢着噪声的狂欢中,拖动被异化的肉体,在日渐虚无的明天中,重新取回神性的光辉。(作家网编辑刘不伟)


2 衡夏尔(中)赵卡(左)李仲原(右)

3


附:嘉宾发言

 

赵卡(诗人、作家、编剧):

无用的诗歌,有用的诗人——在衡夏尔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首发式上的几句话

衡夏尔的诗集《诗歌对人类无用》,书名好而大胆,说出了一切高级思想的本质,书名也预示了这本书的性质:无用。雅思贝尔斯曾发明了一个著名论断,即人类在2000多年前有个“轴心时代”的历史时期,他举的例子是古希腊三贤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创建佛教的释迦牟尼,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等,这里面有个奇怪的现象,像古希腊人探讨的都是无用的东西,大多是抽象的,而我们的古代先贤研究的都是实用的学问,我个人认为无用的东西比实用的东西高级;比如炒菜,这是一门有用的技艺,但不如探讨宇宙的边界高级,而宇宙有没有边界,对人类其实是无用的。

我和衡夏尔几年前就认识,他写诗也写小说,思考性随笔也写得不错,所以你看他的诗是很独特的,诗中有思辨的东西。我看他小说看得多,当时我就觉得他的小说有一种高级感,这种高级感来自英语思维的训练,尤其是他小说里的对话,和国内的作家比起来,属于顶流水平了。

衡夏尔是一个对事物(不论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特别敏感的人,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也特别,他一般不玩虚的,直抵事物的核心,就是那种你会看起来很具体的写法,也就有了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震撼性,比如《猪怕过年》和《马肉》等;这些诗,虽说残忍,但又会让人觉得幽默,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赋。什么是天赋?我认为天赋就是一种处理理念的能力。

说起“处理理念”,从前直到现在,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一直没有论辩清楚,索维尔有个定义我认为是到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他说知识分子就是“处理理念的人”;若干年前,知识分子诗歌和口语诗两帮人都争得厉害,实际上都是某种偏狭主义在作祟,我现在回到衡夏尔的诗上说,他的诗有口语性质,但又深具哲学性质,也就是说,他的诗是知识分子的内容口语诗的形式,你说他是知识分子诗人和口语诗人?不好说,我就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善于处理理念的诗人。

说点技术上的事,衡夏尔的诗绝大多数是口语性质的,但不能简单说他的诗是口语诗;他的诗有点像布考斯基,我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术语说这种型制或形式的诗,是瘦型的,诗中还有对话就更了不起了。我想说的是,不管写口语诗难不难,但写长了是挺难的,这里面有个材料、结构和形式的三合一问题,现在看来,布考斯基不难,衡夏尔也不难。

衡夏尔和他的诗引起了读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是深思,我觉得这就是无用之用,开个玩笑,诗歌无用,但诗人有用,所以大家要珍惜诗人。

 

苏热(作家、内蒙古大学硕士在读):

当下众多的青年作家的创作作品,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个人化写作的道路,不同于以往意义的个人化写作,当下的作家创作更为聚焦于自身,当然也是局限于自身。这些作家往往情感相似,思考相似,甚至表达也相似,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惯性。但他们往往自满自己作品所结的果,忽视彼此之间的同质性,且洋洋自得。

当然,关于克服同质性的话题由来以久,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且有效的方法。衡夏尔却另辟蹊径,他悬置了对于作品结果的追求,转向了一种观察,一种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旅途,一种面向未来的可能,这对于我们急功近利求果的当下无疑是种提醒——我们不应该太过于追求所谓的“用”。

所谓的“无用”在此,所谓的“有用”在彼端,中间的桥何在?他的文字在不断累积,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块块砖垒,以无声地方式冷静地表现出自己的姿态。

 

许氶(诗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在读):

初看衡夏尔的这本诗集,诗名《诗歌对人类无用》,书名自带辽阔,让人惊异,这种看似一种违和的自嘲,重新看时,有种落花满地,果实开始坚硬生长的感觉。无用之有用,不是狭义上的无用,更不是无用之用,内里有昂贵的道德精神,这是对人类未知意识的正面思考。我和衡夏尔的写诗时间差不多,可以说,这种坚持本身就是对彼此的最高问候,其次,我见过太多写了二三年后放弃的人,现在看来,他们的激情有虚假成分。而衡夏尔一写就是第五年,他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写作意识,这足以说明他是真挚的。他的诗趋于成熟,更加趋于事实本身的诗意,将自己从抒情中剥离出来,这本身是需要勇气的,而他有自己的观念和诗学态度,正建造一座未来主义诗歌运动的大楼。

 

何莹(书友):

这个世界一旦用文字定义,就失去了真实。读者的身体不在现场,即使和诗人同在现场,也定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体验,这是无疑的。从这一角度诗歌对人类除了功利角度的“无用”,还有一层“无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说“无用”和“无力”的时候,同时必将存在着“有用”和“有力”的另一面。于我这个读诗而不写诗的“他者”,我所能感受到的“诗意”,就是对我有用和有力的部分。诗歌不是为了说明,是为了唤起,而诗意存在文字之外。

 

因此,看过了衡夏尔的诗,让我不自觉留下了一位存在主义诗人的印象(虽然我不太愿意用到“主义”这个词),更接近胡塞尔的现象学。诗歌中有大量的视觉描写:天花板上映出的浴缸里水的波纹,雨在玻璃上的划痕……天空、船只、粉色……来自动物的形象:幽谷中环行的黑雁、躲避噩梦的白猫、怕过年的猪以及牛马、苍蝇、还有自喻的蠕虫……”

 

正是这些诗人经历并试图描摹出来的那些个“神性的瞬间“,通过诗歌来呈现,通过语言留下来,引发了我的好奇和读诗的趣味,这是属于读诗的人的诗意~

有一首《月光下的盲人》里开篇写到:

 

被夺去语言或视觉

我一定选择前者

即使诗歌不再继续。

……

 

然后诗人讲了自己去到一家盲人按摩店的过程,最后的结尾是:

 

和盲人沉默地完成了这个仪式

彼此都没有语言与光明

只剩肌肤的触感。

 

这首诗不是整本里最好的,但是我却产生了共情和同理。就像我几天前的一次体验,当时教练让我在游泳池里仰面躺在水上,练习“死人飘”,因为我学会游泳时间不长,开始还有意控制着自己的呼吸,过了几分钟,我感觉放松自在了,在几乎昏昏睡去的一霎那,我突然感觉到“水”突然消失了,只剩下肌肤和所谓“水”的触感,于是我想我和将死之人有了同样的体验了,这就叫“死人飘”吧。然后我试图把这份体验讲述给周围的朋友,但事实上,我知道是无法被理解的。因为,关于水的定义消失之后,我又如何给他人讲述关于水的真相。 “某种真相击中,但是你无法说出,只能在阳光下继续沉默”……世界的好,不可描述,但可以被感受和体验!

 

吕晨媛(诗人、内蒙古大学本科在读):

活动现场有嘉宾问了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问题:“如何观察并积累下生活中的经历作为灵感和素材?”这一问题作者的答案是:“要努力对抗遗忘,提升在生活中辨识信息的能力,如自己的作品《马肉》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探索和对信息的辨别,达到了对过往经验——草原上奔跑的马是自由的,这一认识的超越。”正是细致的观察带给作者超越庸常生活里的时间流的可能,为文学创作这一本身被琐碎的日常所拒斥的活动带来了可能,也成为了必要的对麻木生活的反思。透过诗歌创作者与读者得以一起审视实然与应然间的鸿沟、反思个体的生命体验,进而以更为抽离的视角窥见自身与所处的时代。创作“无用”的诗歌这一活动,便由此成为了一面照见不同个体灵魂的镜子,成为一道“有用”的桥梁连接了形上的灵魂和自在的世界。

 

郑雅玲(内蒙古大学本科在读):

活动的当天,是我第一次走进呼和浩特的那片老城区,同行的室友是呼市人,一路上为我讲这条街道、那座建筑的奇妙变迁,行人车辆交错的道路、新旧参差的建筑、凸起的井盖,让人一下子像进入另一个世界,一直到进入醉猫酒吧,那种环境与人带来的新鲜和趣味到了顶点。

于是后来看到《诗歌对人类无用》中,诗作中对各种人与事的挖掘,只觉得它们的丰富就是人群的丰富、城市空间的丰富、生活本身的丰富。

本雅明把城市的公共空间视作现代个体的另一重栖息地,一座城市的空间就是不同人群、不同历史组成的一种辩证意象。而“城市漫游者”——不同于带着明确目的穿行于都市的人,恰恰就是像诗人这样,敞开感官和直觉,撞进城市的怀里。

那些碎片痕迹,与想象联结,能聚为一片星丛,有距离地映射这个时代。

 


11

京东购书链接:https://item.jd.com/14007609.html

 11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