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诗书画的明投暗契

作家网2018-04-28 14:58:03

诗书画的明投暗契
——毛梦溪王沛忠诗书画集《我们在这里》欣赏
 
  文/朱玲
 
 





  生活是诗书画的共同本源,“天人合一”是诗书画所遵循的自然之道,情绪是左右诗书画灵魂建构与风格走向的本质元素。
 
  诗书画是同脉相连的艺术
 
  客观地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论诗书画,它们都是一种美的极高代称,一切自然体系、生命体系以及生活姿态都可以融入其中,都可以赋予极美的情思、生命以及思想、艺术性。

  书与诗的关系是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哪怕只写一个字,它也有一个字的含义,因此书法是文辞以至于诗文的载体。其必然受着文辞乃至诗文的情绪所左右,喜怒哀乐皆是决定书法风格与姿态的重要因素,某些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诗与画也都是情愫与情绪的组合体,有着共同求美的因素。也有各自的承载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如果把诗画连体,可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同样是无声的乐,无言的诗,同样是一幅画的载体。
 
  诗书画是同脉相连的艺术。画面境界可以用书法的浓淡疏密,明暗线条以及龙飞凤舞的技艺布局,画面也因诗而丰富。诗因画面而立体、明澈,而具有了衍生意义。书法正好承载了诗画的情愫、情绪与某种生命气息。因此他们的关系可以是血缘关系,也可以自成一体。
 
 这本《我们在这里》诗书画集,是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著名诗人毛梦溪和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著名书画家王沛忠共同创作的。这本诗书画集,多半以诗为书,兼备画面,也或者以画为诗,兼备书法。两位艺术家,深谙诗书画之相互驱动、催生,相互协调、依存与承载的要义;也颇懂诗书画之“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把宏阔的宇宙与现实的生命相联系,在觉悟与理性之间,完成含蓄意蕴的艺术构塑。再加上他们都在同等环境下感悟生活,品爵人生之况味,很容易成为兴趣相投,灵魂契合的合作者;也很容易在各自的精神层面和各自的艺术审美视野,找到他们共同的契合点。再加上各自在诗书画方面的造诣,他们的配合,真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称之为,诗书画领域的绝艺双雄。
 
  诗与书的相互依存与渗透
 
  如果说诗画是由外在艺术到内在意蕴透射出的美,那么书法就是由形、神、韵而承载某种情思意蕴发放的美。《我们在这里》诗书画集,集中展示了毛梦溪的九十多首精彩歌词。其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缠绵悱恻又意蕴深刻。有的是对历史的追溯,有的是对家国天下、人文情怀的关注,更多地是对各种情感因素与情感本质的剖析与透射,也有的是对乡音乡情的怀恋与歌咏。由于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朦胧诗人,那么在由诗向歌的完美转化中,必然有诸多的诗性因素渗透于现代流行歌词的创作,也必然携带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形成自己独特、深刻隽秀又含蓄委婉的词风。同时,也很自然地写出一些极具哲思禅意的靓丽诗句。本人曾在一本音乐评论中,给毛梦溪诗词的一句话评价是:“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片言。”

  毛梦溪诗词,确实能够让人读到过目不忘的句子:

  在《春天的相拥》一词中写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你永远春天的相拥,迎来日月同心,万水朝东。”
  在《红袖添香》一文中:“红袖添香,缘来缘去,一朝错过,竟是永远。”
  在《因为遇见》一文:“因为遇见,你明媚了多少似水流年;因为遇见,你惆怅了多少浓墨素笺。”
  在《一世情缘》中:“一世情缘,不过聚散;提笔落墨,半篱菊香。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在《说不出的惊喜》中:“不是每个擦肩的人都会相识,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相知。仿佛前世注定你我相遇,遇见你,我有说不出的惊喜。”
  在《擦不掉的彩釉》中:“思念是岁月擦不掉的彩釉,炊烟是季节不变的守候,回不去的故乡,理还乱的乡愁。”
  在《凤回头》之中:“携古韵遗风乌蒙水云,你细数往日情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步步为景,山水相依,你透着厚重实在。”如此等等九十多首歌曲之中,每一首都有精彩丽句。
 
  这些句子,无不透着生活的哲思、洞察与思想的光辉,无不有对历史、生活、家国天下、人文情怀、情感世界的拷问与追寻。网络、媒体不乏有对毛梦溪诗词的评论与宣传,只要鼠标一点,各种精彩评论就会跳出页面。可谓各有各的欣赏角度,各有视野,各有见解。
 
  王沛忠书法可谓是得益于古法,而跳脱于古法。苟于先贤而勇于突破。有二王、颜柳、苏黄等等方家之法,无不孜孜善研,破法入行,修炼变通为自己独立的书法风格。这本诗书画集,除了对《在正道上行》与《我们在这里》两首歌曲全篇书法外,其它都是摘录毛梦溪歌词的精彩句子或者经典语言。或行或草,或行草不分,或断或连,瘦丰相合、蟠屈拿攫的书法技艺,还真的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创意。
 
  如果说诗歌是对宇宙及人生的思索与觉悟,那么书法恰好是通过笔墨的间架结构和章法,体现对宇宙及人生的理解与描画。它所有简单的线条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与人生的自然概括。显然,毛梦溪诗词的喜怒哀乐,以及每一种哲思禅想都是对王沛忠书画的极好点拨与投射。使其在灵魂相触的刹那,顿生书法妙义。因此在王沛忠书法中,你不仅能够欣赏到,触笔生情、笔行若驰、落纸生烟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读到某种孤寂、某种淡泊、某种超然,以及某种释放,同时也读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诗与画的灵魂契合
 
  如果说,诗是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而画则是由艺术渗透中的生活。当艺术与生活互为转化的时候,就体现一种滴水穿石的力量,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生活。毛王二人的诗画合作,可以说是艺术状态与生活状态的合一,艺术创作与内心精神的同一。
 
  诗峰藏古刹,竹影溢哲学。毛王二人的诗画合作,可以用此句子来表达。上面已经谈过,这本诗书画集多是以诗为书,兼备水墨写意。其实大部分是按着毛梦溪诗词来进行的书法展示。其中部分诗歌采用画技来演绎毛梦溪诗词的万千情怀。而这些画面大部分是运用竹子图来承载诗词的喜怒哀乐的情愫,虽画面似是而非,却能让人感觉逼真而传神。更令人惊诧的是,同是竹子图,却因诗词的喜怒哀乐而千变万化、姿态各异。
 
  就拿《真的永远》这首歌词来说吧,王沛忠画家就比较注重于因意成像,以像达意。并且在画面的韵味方面下功夫,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诗与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
 
  几笔竹子栩栩如生,在黑与白的亮度对比间,似有流动着的暗香疏影,摇曳着岁月风尘。两只小鸟并排站立于一枝被岁月折弯的竹枝上,恬淡而自然。这正好应了画面上摘录的毛梦溪歌词:“不要坐等明天,不要期望永远,一辈子太短,我们珍惜眼前。”而画面恰好的留白给人一种时间距离感,也正是因为时光匆匆而淡忘了许多事情,偶尔想来便有某种失落充塞其中,而时光也能淡化一些情愫,让人在平淡中安享平实。
 
  再如《情谊两相知》这首词,虽然都是竹子画面上站着两只小鸟,因诗意不同,画法上就有不尽相同的变化。这幅画春意融融、疏影依依、雌雄可辨的两只鸟极像两个恋爱中的青年,站在小路旁的竹影里,柔情蜜意,尽显风情。它们仿佛在窃窃私语,或者同时欣赏某处的风景,幸福而甜蜜。也正应和那旁边的题词:“懂得,是风雨中的不离;爱情,是平淡中的不弃。”

  而另一篇《爱恨算了》,也同样是竹枝与鸟的画面。因文辞伤感,画面便有另一种情思与境况。画面上的两只鸟儿就像两位迟暮老人,在静默地站立于天水苍茫的岸边。让人感觉穿插于故事间的必然另有其人。王沛忠画家只用了似是而非的船只和一片空白,就表达了此岸与彼岸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遥远。而右上角的题词正是“也许是前世来生的缘,错在今生与你相见”这极具禅意与寂寞感的诗句,颇让画面上的一切显得极其静谧而孤独。这种孤独体现在画面上,其实是画家与诗人心灵相通的情愫反应。所谓“唯大寂寞者,能画出一片天地”,那么“唯大寂寞者,能写出出类拔萃的文字”同样成立。这诗中画,以及画中诗,何尝不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大寂寞呢?

  而其它的山水写意,更是形意相生,形色相应。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领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绘画意念与绘画情致,同时领略那种在方寸之间见千里气象,层层渲染有无穷无尽的画面气魄与宏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诗人与书画家心有灵犀,灵魂相惜,出手便成大器。他们用了各自的情感感染彼此,让诗书画彼此成全,相互动力,才淋漓尽致的演绎了诗书画同脉相连的根本能力与根本要义。

来源: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