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第三届山有隐青年诗会即将在京举办

作家网2017-12-26 07:57:47
 
第三届山有隐青年诗会

 
  发起人:李尚山、有一、阿隐
  主办:翼美术馆
  时间:2017年12月31日下午3点
  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北街44号北门
  协办:宋庄诗刊、广陵书店、阿琪阿钰诗歌书店、鸟影像、归园田居酒厂、北京以墨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还是在路上
 
  李尚山
 
  山有隐,转眼就第三届了。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字或者说这个活动所谓的主题还不了解,其实根本上也没什么正式的主题。就是我们仨皆生于87年,因为在宋庄相识,又都写诗,所以算我们仨聚在一起的一种自娱自乐。简单而纯粹,没有任何企图,如果要有,于我来说,也是经历一年后自我在“诗言志”上的梳理和总结。其实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与久未相见的朋友一起把酒言欢。
   
  还是在路上,今年我还是在路上。记得在从三门峡回北京的路上,因为这样的路途实在太多,都忘记是第几次了,高铁从眼前驰过,背后有一大片烂尾楼,还有压来的层层雾霾,地上是流动的人们。这样的情形可以说极其频繁,很魔幻的画面和写照。
   
  有时我在山里拍摄,偶尔会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聊聊家常,说说村里的事,每一件都几乎和我在山里的被拍对象的村里的事儿一样,比如扶贫,比如保险,比如选举,比如村里开会关于旅游或某个项目的开发。我知道,这是当下农村的一个缩影,而我们自己或亲人朋友就在这个缩影里面,它像滚滚翻来的大海。
       
  回到宋庄,很多时间都在忙碌公司的事情,这是生活,也是诗歌,依然在路上,在诗里,在柴米油盐里,在尘埃中。

 
李尚山,1987年生于贵州凯里,导演,北京以墨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现居于北京宋庄。
 
  变与不变
 
  有一
  
  “这么多年我一个人一直在走”,诗歌、摄影、旅行,这三位一体的劫,如始贯彻我的2017年。
  
  开春后的三月,我在三里屯学习摄影,当时住在一个集体宿舍里,挤不出半丁点的诗意,两个多月的学习期间,从家乡携来的“年味”一直痛绕心头,给自己写首关于“家村”的诗,年才算过完,乡愁才渐渐隐却,是为《大仪》“别堂的深雪/虚酒走//水”,痛快淋淋,大呼快哉。
  
  年中过半的七月,来青海旅拍,大美风景,于诗无益。因为镜头能记录下光与影的瞬息万变,而语言则比快门迟缓了十万个敌意。一天劳顿枯坐时,涌上心头的还是那一抹“乡愁”,“想起爱情/想起正月里的//杀//正月”,三十年来第一次抒写“爱情”,竟未曾想到,成诗便如此模样。
  
  时光飞到九月时,青海的旅拍已进入淡季,闲暇枯坐时,偶尔打量这一路来的风景,被镜头遗漏的,唯有尕日拉,“湖泊中的时间之//盐//含盐洗//盐”,诗中的青海“风吹风/防命”。
  
  离开青海,再次回到宋庄,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之中,经历了北京的初秋与寒冬。
  
  回到今年的主题“山有隐青年诗会”,“山有隐”,源于一个初心,它已经从自身的年纪走过了第三个年头——2018年,它不代表什么主义也不是什么机构,它是我们仨——李尚山、有一、阿隐——之间的一个约定,一年一度的诗歌与自我的呈现与梳理。
  
  从“2016年‘山有隐’新年朗诵会”到“2017年‘山有隐’诗歌分享会”,再到“2018年第三届‘山有隐’青年诗会”;从方家胡同的“猜火车”到菊儿胡同的“好食好色”,再到宋庄的“翼•美术馆”,这三年不管是主题或地址的变化,都从侧面彰显着“山有隐”主体的变与不变。
 
 
有一,素诗者、摄影者;原名王立平,1987年3月生于江西鄱阳;2009年—2013年游历中国并尼泊尔与印度;著有诗集《民间素诗》 (2010)、《民间•素诗•祖国》(2013);《山有隐——2015年诗选》(合著2016)
 
  敬畏和善意 
 
  阿隐
 
  2017, 倏忽而过,这一年内经历的现实的变幻与心灵异迁,在文字之中总会想做零星的记录和整合。在寄寓离合中,因得或不得,总有想留住的情景和回忆及期望,那些一瞬间莫可名之的心念。过去的就安放稳妥,封箱关门。新的转折会有,新的应对会有,就持续告诫自己,保持敬畏和善意,才能把悲伤快乐都适然缝合于肉身之中,才能坦然行走于湖海之畔。纵然已逝去的这一年之期不能得成一辑完整心事,也想借这个因挚友之约而成型的小小诗会上放些小诗谨供一阅。
 
 
阿隐,1987年生,贵州毕节人,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经营归园田居酒厂,广陵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