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书与诗:心画与心韵的共鸣

作家网2015-05-23 11:31:31
书与诗:心画与心韵的共鸣 
文/卢辉
 
千百年来,人们爱用“线条艺术”来解读诗与书的共性。诗歌是语言线条,书法是笔墨线条。书法,讲究笔墨线条与空间神韵的融会贯通;诗歌注重语言线条与时空穿越。这次,三明市文联将“三明诗群”晶句作为三明书法家书写的内容,实现本土诗与书的首次“联姻”,让人们在吟诵诗歌、欣赏书法的同时,一方面感受到诗与书的线条、均衡、对称、和谐、节奏的美学形式,另一方面体悟诗与书的景状、物态、内蕴相谐的境界,同时还能品味到本土诗与书各自独立又融合相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三明诗群的老一代诗人可以说是中国诗坛最早一批新古典主义写作的典范。蔡其矫、范方、刘登翰、王性初、林荣发、赖微、余禺、崔晟、吕纯晖、少木森等以其包孕、内聚、峻峭和精工等特点,在中国诗坛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典诗作。以范方的《入暮时分》为例:
 
入暮时分
我看到 你半边脸颊陷落
另半边脸颊
为飓风所追杀
入暮时分
迟到的邮戳已成落花
——摘自范方《入暮时分》
 
这首诗以“入暮时分”作为衬景,实为行色匆匆的人生之旅。而诗人巧妙的将其比喻成“半边脸颊陷落”、“另半边脸颊/为飓风所追杀”、“迟到的邮戳已成落花”,可见范方内心所汹涌的应是“沧海桑田”的慨叹!可以这样说,范方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台湾现代诗的交汇点上,找到了他自己成功的写作路径。范方的风格应归入包孕与峻峭。包孕即指他生命的情态(包括生命的悲苦压抑)经常处于蓄势待发,或引而不发像弓张养弦那样,不是直泻式的表达而是内聚内敛。峻峭,峻指他的语言精工;峭指他的运思过程不时出现“转弯”“突变”动能(势能),用台湾现代诗的术语叫“逆挽”。应该说范方是属于苦吟诗人,总是反复捶打锻炼。他的峻峭,像溶洞的钟乳石,经水滴的积淀磨蚀而起峭拔。范方的诗精工、突变的语言线条为许多书法家泼墨挥豪提供了“心画”的范本。
 
对于书法,神韵是洒脱、飘逸,或端庄或凝重或苍劲;对于诗歌,神韵则是和谐、贴切、通畅,或自然流转或行云流水。三明诗群60年代出生的一批诗人恰恰以神韵贯顶,以天地立心,高举“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的诗歌大旗,创作出一批为中国诗坛所称道的诗歌佳品。黄莱笙、萧春雷、钱斯平、鲁萌、李仕淦、灵焚、叶卫平、黄静芬、昌政、沈河、卢辉、马兆印、黄泽民、吴德权、张传海、鬼叔中、萧龙、唐朝白云、南方狐、高漳、聂书专、连占斗、潘宁光、皇阳、阿满、陈彦舟、杨朝楼、颜良重、叶建穗等以其渊博的涵养,敦厚的人性,精进的技法,繁复的经验进入中国诗坛。他(她)当中有些诗人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佼佼者。诗风硬朗的黄莱笙诗品,魔幻色彩的钱斯平诗品,神性十足的灵焚诗品,渊博学养的萧春雷诗品,典型精致的黄静芬诗品,禅味悟道的昌政诗品,童谣古色的鬼叔中诗品,古意新曲的马兆印诗品,情状哲思的吴德权诗品,磁性神秘的南方狐诗品,地缘色彩的唐朝白云诗品,精神立面的高漳诗品,纵横弛骋的连占斗诗品,直击心象的卢辉诗品等都显示出三明诗群的中坚力量。以昌政的禅诗为例:
 
养鸟之人
养的其实是翅膀 以及会飞的
远方
——摘自昌政《养生》
 
在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昌政的禅诗可谓独树一帜。他讲究的是生命还原、精神透视和时空交错。要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互通”,这得益于他“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的禅宗要义。读昌政的诗,你会很自然的被他的那一种:物随心去、心及万象、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的“心象”所吸引:“养鸟之人/养的其实是翅膀 以及会飞的/远方”在这里,诗人确立了生命、精神、时空“三个维度”的“临界点”和“还原点”,使养鸟的人与原本的“虚境”(远方)通过翅膀发生关系并陡然“动态”(飞)起来,一种“回溯”远方的企图与时光流逝的情状在养鸟人的身上“胶着”着,我把这个胶着状看成是实时的“虚妄”实践以及超验的心象“投影”。的确,禅宗诗歌要的就是这种妙处:它既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可以“道法自然,取法于中”。昌政的诗“随心”之时无所不在,“顿悟”之心无时不有,这便是他擅长写禅诗的本心所在、开悟所在和境界所在!昌政的禅诗以其迂回婉转与书法之道“不谋而合”。
 
诗歌的语言线条艺术与书法的笔墨线条艺术的至高境界,都是讲求自然。不管是语言线条艺术与书法的笔墨线条艺术,二者都讲究自由线条的流动以及律动对话,进而创造出无限的想象与空间,尤其是给语言线条与笔墨线条以苦涩感、沧桑感或稚拙感等等都是人类生命的象征。在三明诗群70后、80后诗人队伍中,陈小三、叶来、蚂小回、上官灿亮、李运锋、张漫青、林秀美、张广福、关子、离开、刘维铨、青黄、芦忠、雷贵优、范尚秀、但影、卓子、张钦钟、胖荣、大畜、华林、字初一、马信锻、暮千雪等以其注重本源、感应心灵、激活生命、直击现场的锐意诗风成为中国诗坛的生力军。古拙隐忍的陈小三诗品,存在主义的叶来诗品,散淡隽永的蚂小回诗品,底层生态的上官灿亮诗品,画质影调的李运锋诗品,诡谲反讽的张漫青诗品,无厘头的张广福诗品,清新绵长的关子诗品,激情四溢的离开诗品,雅致童谣的刘维铨诗品。他(她)作品的创生力为中国诗坛所关注。以陈小三诗品为例:
 
今夜月亮高挂
影响了我
让我不知做什么事是合适的
月亮
它不是人间的东西
却照着人间
 
你出门它就直接照在你头上
 
——陈小三《月亮高挂》
 
在中国诗坛能把“拙气”写得如此彻骨和悲悯的诗人当属陈小三了。在很多人看来,“明知故问”的诗写方式仿佛不属于“智慧”和“神秘”的范畴,偏偏陈小三就爱用明知故问的“拙气”给他的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诗题《这烟有一股烟味》,到诗品“月亮/它不是人间的东西/却照着人间”等等,我可以列出陈小三许多“明知故问”的诗写方式,其中的“拙气”类似于新童谣里的贫穷的“宽阔”和“情觞”。如果说陈小三的“拙气”来自于他的天性,那么,在他“拙气”的中心地带却是人世间:大俗即大爱,大爱即大俗的“旷世轮回”,在这命定的“轮回”里,人只有“明知”而后“故问”,从而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对终极的趋向感:“我猜她们不晓得经文的意思/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她们住在半山腰/她们主持山下的县城”、“哦,夏日盛大,人民一身短打/混浊的星空出汗/对岸的火车拉着一车灯火/那青春的行刑队”、“正午垂直,万事皆休/原野上的花深深的根茎/几乎来不及偷偷做完一次游戏/而所有的人都由母亲带来然后散开”......陈小三就是这样让谁都无法窥测到的“刹笔”(“她们主持山下的县城”、“对岸的火车拉着一车灯火/那青春的行刑队”、“而所有的人都由母亲带来然后散开”)却处处嘎然“不止”、余意“不减”,这就是陈小三,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余味”才给书法留下更多的心韵呈现。
 
在我们品诗、赏字,享受双重美感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三明市文联的引导下,这次书与诗的“跨界”合作,无疑将二者之间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进行一次合理的交流和融渗,相信通过这样的“跨界”交流,三明诗坛与三明书法界将迎来更加绚丽的艺术春天!
 
 
20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