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董培伦:诗情如潮为爱高歌

徐忠友2015-01-06 12:08:43
董培伦:诗情如潮为爱高歌
来源: 《浙江作家》杂志  | 时间: 2015年01月05日 
文/徐忠友
 
                                      石烂海枯爱不朽,情真意切诗长存。
                                                           ——董培伦
 
  爱情,是一个神圣、美丽、幸福的字眼,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曾经用自己手中的笔,或诗或文或书或画,以展示爱情的美好迷人与酸甜苦辣,让人看后动心动情,浮想联翩。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有一位被诗评家誉为继上一辈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身后开拓湖畔新风的董培伦先生,他的一些爱情诗作现已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经典。2014年9月11日下午,笔者在杭州吴山脚下的鼓楼茶室里采访了刚看完钱江大潮电视直播的董老后,真切地感受到这位76岁的老诗人,在过去的岁月中,大都在用自己激情如潮的诗篇为爱情高歌。
 
  诗心在儿时萌动
 
  1938年11月6日,董培伦降生在山东诸城董家崖头村一个农民家庭里。董培伦出生的时候,正是日寇在华夏大地上烧杀掠抢的黑暗年月,日寇的枪炮声与中国民众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偶尔也能听到一些怒吼般的抗日诗歌声。1942年山东、河南一带出现大灾荒,为了生存,才4岁的董培伦就跟随父母“闯关东”了。经过数月的跋涉,他们一家逃难到辽宁省西丰县永兴上屯,他在那儿度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童年,直到1949年春天才进入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
  新中国成立1年后,12岁的董培伦便告别父母和姐弟,回到诸城乡下,与老奶奶一起生活并继续上小学。1953年春的一个傍晚,他手中捧读一份新到的《少年报》,看到上面刊登了一首《春天来了》的小诗:“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春天来了/我们快快长大。”由于这首诗有点像童谣,忽然让他的诗心在胸中萌动,上交作文时也挥笔写一些这样的诗歌。并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与赞扬。
  1954年夏天,董培伦以优异的成绩从乡下小学考进当地的名校诸城第一中学。父母不在身边的寂寞与文娱生活贫乏的双重心态,促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创作的激情与欲望。课余时间,他常常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里,读小说、读散文,更多的是读诗歌,并从中学到了一些简要的写诗知识。1956年10月1日,他的处女诗作《秋收忙》在《诸城大众》创刊号上发表后,在学校引起不小的反响,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和鼓舞。从此,他便和诗神缪斯结下不解之缘,并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诗人。
 
  诗情在部队迸发
 
  1957年初中快毕业时,董培伦偶然读了军旅诗人未央《祖国,我回来了》的短诗,激动之余产生了一个新打算:“要想当诗人,我必须先去当一名战士。”1958年1月,他放弃了上高中,毅然报名参加人民海军,来到了上海北郊吴淞东海舰队训练团。从此,董培伦的诗情在部队迸发。
  部队的火热生活果然在董培伦面前展开了一片诗的新天地,他把所见所想都用诗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上。当连队开展写诗活动时,他3天就写下了十几首民歌体的短诗,大部分发表在《东海水兵诗歌选》上,其中有一首《炼》发表在上海《萌芽》第八期,后便被十几家报刊转载。同年8月,他根据连队支援地方建设的素材,又创作了600多行的朗诵快板诗《战斗在黄浦江畔》,不仅排练后先在部队巡回演出,还于同年11月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演唱材料《钢水奔流》中,出版发行达两万册。不久,上海《文汇报》曾刊文称他是东海舰队涌现出的有才华的水兵诗人……
  从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间,在没有名师指导,没有诗友互相探讨的军营里,全靠他自己在读书中领悟,在领悟中探索。首先是脱离民歌体的写作,他在1958年的创作高潮中虽然写了不少的诗歌,但还属于民歌体的创作阶段,为了摆脱这种创作方式,包括打破五字七字的句式,他认为必须掌握古今中外的写诗技巧。1958年底,他调入训练团图书馆工作期间,第一次接触和阅读了闻一多、艾青、藏克家和莱蒙托夫、普希金、密茨凯维支等中外大诗人的经典诗作。一年后,在部队干部扫盲中,他担任了高中语文教员,教学之余他通读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以及唐诗、宋词等名篇佳作,从而让自己的新诗创作植根在古典诗词的基础上。
  1960年8月,董培伦被选送到天津市海军航海保证部举办的海道测量轮训团学习海道测量业务。两年后,他又晋升为少尉军官,分配到东海舰队驻温州的水警区担任测量员。在温州三年宁波四年从事海道测量的7年工作中,他跑遍了东海的大小岛屿,勘察了长江、湘江和洞庭、鄱阳两湖,饱览了祖国大好山河,体验了水兵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首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诗便在走南闯北的路上写成。1962年6月25日发表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的《新兵水》是他的代表作。有位叫田永昌的战士受此诗影响,也有了诗的创作激情.写了一首《列兵》的诗发在《诗刊》上,后来这位战士不仅提升为军官而且成为著名的军旅诗人,八十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后不久就担任了《文学报》副主编。这段诗缘使他俩成为50多年来要好的挚友。
  1968年9月,董培伦从东海舰队海道测量大队调入海军舟山基地政治部宣传处任新闻干事,因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宜写诗,所以董培伦的诗歌创作搁笔3年,还被迫烧掉了他先前写好的一些诗稿。1973年情况略有转变,他才萌生了由写抒情短诗转向叙事诗写作的念头。这一年,他研读了许多中外名家写的叙事诗经典,结合自已在测量工作中听到的民间传说和经历的故事,创作了《碧海红灯》、《标灯闪闪》、《蚌姑娘》等叙事诗,后来结集为《董培伦叙事诗选--蚌姑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20年间的军旅生涯中,他创作了近200首抒情短诗。后来结集为《水兵。军舰、大海》,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还为爱侣刘湛莹写了300多封情书,后来结集《董培伦情书选编》,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诗意在爱中升华
 
  1978年10月,董培伦从部队转业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任文学编辑。业余时间,他又开始了向诗歌创作的更高境界攀登和在新的领域探索。
  1979年,董培伦在浙江省文代会上有幸结认了20世纪20年代初登上新诗坛的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先生。
  董培伦在20年军旅生涯中,也写了《珍藏的照片》等14首爱情诗,但在当时思想禁锢、爱情保守的年代里,这些诗会被打上“小资产阶级情调”标识而不能发表。见到写爱情诗的前辈后,他便采访了汪老:“您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爱情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汪老笑道:“我就是写自己的爱情生活,如我与女朋友在西湖划船,在湖畔散步、谈心,甚至在饭店里吃饭,都可以写成爱情诗。”
  汪静之的爱情诗集和写爱情诗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董培伦的心,他回想起自己的爱情历程,觉得远比汪老的要复杂深刻得多。从初恋到结婚,他曾经历了5次恋爱:初恋的对象是诸城一中的一位女同学,毕业前他俩在一棵老槐树下复习功课,这次羞涩而沉默的“约会”成了他爱情最初的抹不去的记忆,后因政审不合格,四年的相恋不欢而散;随后,他与一位美丽的舞蹈演员谈恋爱,却因她的海外关系而昙花一现。接着是一位漂亮的女歌手因诗而与他鸿雁传情,但这段恋歌也因女方家庭成份不好而没有唱响。经历了数度因政治审查不合格造成的失恋之痛后,他在温州江心寺巧遇一位热爱诗歌的四川大学的美女学生,也因为家庭成份问题而告吹.直到与在杭州电信局工作的温州美女姑娘刘湛莹,在西子湖畔走在同一柄爱伞下,才于1966年相依相拥走进了“爱情亭”。但也因一封移居香港邻居写给刘湛莹询问某人地址的信,竟被挂上有“海外关系”。查了3年才算通过终审,但领导在批示中却留下“同意结婚,控制使用”这8个字,从此让他断了仕途之路。
  回忆这段难忘的恋爱之旅,百感交集的董培伦便开始研究俄国著名诗人、象征派大师邱特切夫和汪静之等名家的爱情诗作,并以“回忆爱情”、“直面爱情”、“虚构爱情”这三方面的生命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诗的创作当中。1984年初,当他兴奋地将一大组刚写好的《海疆恋歌》的爱情诗,在“湖畔新诗创作讲习班”上交给了《诗刊》的一位编辑,因其时中国正处在所谓“清理精神污染”的氛围中,《诗刊》的编辑不敢接受。后来,他请汪静之先生写了“培伦同志的《海疆恋歌》,感情是健康的,诗语是清新的,这样的爱情诗决不会有一点副作用”的评语后,投给了四川的《星星》编辑部,经著名诗人流沙河亲手编辑,于1984年6月发表了3首《水兵恋歌》,终于冲破了爱情诗的禁区。
  1983年,已经45岁的董培伦写成了他的第一首爱情诗代表作《沉默的约会》:“我们坐在绿荫摇曳的刺槐下面/谁也不敢抬起害羞的眼睛/怕瞳仁泄露了心中的秘密/这秘密只能在心房里跳动/望着你翻阅书本的手指/我真想变一只火红的蜻蜓/做一次暴雨来临前的点水/在你如水的手背上急速滑行——/试探你火热的青春的花蕾/是否已在你生命的枝条上萌生/试探你与我两颗心的间壁/在月老的穿凿下是否沟通/呵!当思绪的蜻蜓刚刚起飞/我便令它将翅膀收拢——/我怕过早地打破谜底/招来命运的双重不幸/我怕过早地得到你的应允/会缩短我甜蜜追求的里程/我怕过早地摘个苦果/让记忆的大脑咀嚼一生……/既然沉默也能酿造甜蜜/我愿在甜蜜中永不做声/初夏的原野弥漫着麦花的清香/朦胧的天边升起我朦胧的憧憬……”这首诗就是通过再造性想象逼真地再现了他读中学时的初恋情景,在1984年6月《江南》发表后,受到许多诗评家和读者的好评。故乡诸城为了纪念他这位游子的恋土之情,更是把他的《沉默的约会》刻碑勒石,竖立于诸城籍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作《清明上河图》作者)出生地的公园内,向世人作永久性的展示。
  随后,董培伦又创作了另一首爱情诗代表作《我该把你藏在哪里》: “是我猎猎追求的旗帜╱闪闪地在你眼前飘动╱是我梦中急切的呼唤╱把你从春眠的床上摇醒/啊,你带着孤山腊梅的芬芳╱你带着西子湖畔料峭的春风╱穿过土海山浪的剧烈颠簸╱羞怯怯来到海边的军营╱像昙花在梦里摇曳开放╱我担心醒来后再不见你的倩影╱像露珠带着晨光的微笑╱我担心暖阳下你会悄悄蒸腾╱我真想把你捧在手上╱又怕我握枪的手掌有点粗硬╱我真想把你含在嘴里╱又怕你像蜜糖一样急速消溶╱啊,我的爱情的归宿╱啊,我的生命中的生命╱我该把你藏在哪里╱到处都是对我喝彩的眼睛……”这首诗是写给他夫人刘湛莹的,得到了多位著名诗评者的充分肯定。1992年6月,他在著名诗人艾青、雷抒雁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董培伦的爱情诗里面有很多诗是因情造境或者说是虚构爱情写成的,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写于1994年7月23日的《太空之吻》。这年7月全国各种媒体都在报道慧星与木星将相对撞的消息,成为百年难遇的天象奇观。特别是慧星分裂成22块鱼贯奔向木星怀抱的执着精神,令他想到人类男女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所爱所求,情愿粉身碎骨。联想到数千来中国人被压抑的爱情终于获得释放的现实,他便构思了《太空之吻》,写成了一首具有意境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诗篇:“宛如奔赴前生前世预约/不顾今生今世是否有缘/以闪电的姿势横贯时空/驰向我的挚爱我的翘盼/多么迢遥复迢遥的间距/多么漫长复漫长的华年/宇宙人熬白了堂堂须眉/地球人瘦削了丽质红颜/眶内噙不住的千滴相思/溅起银河中的七彩花瓣/溢出云飞雾腾缠绵情意/流成雨落雪飘絮语哀怨/苍茫地球沧海过桑田过/沧海桑田在时序中循环/浩渺宇宙诞生过毁灭过/诞生毁灭在空阔里繁衍/终于在尺尺寸寸削减里/终于在分分秒秒抖落间/两双手就要摘那只禁果/两颗心就要尝吻的震颤/监视他人秘密的地球人/请关闭你望远镜的窥探/不要因我们拥抱而惊讶/不要为我的殒殁而叹惋/我愿以太阳般一腔炽热/将木星的亘古沉默点燃/在她怀中融尽我的微笑/用生命谱一曲爱的礼赞/无望地期待无异于屠宰/千载伫候只是为了瞬间/有情有缘相亲相爱片刻/远胜过百代厮守之甜蜜”。浙江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著名诗论家骆寒超说:“把彗星和木星相撞这一天象想象成‘太空之吻’的确怪异。但为获得爱情的片刻的辉煌,甘愿在辉煌的片刻里毁灭自己,这真是何等悲壮!这首不同凡响的爱情象征诗,意象是如此巨大,象征意蕴是如此深广,抒情格调又那么高洁,不仅在董培伦的爱情诗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代爱情诗中也大有脱俗超凡气概!”
  1996年,董培伦提前两年从主任编辑位上退休,期间不仅创作了20余万字的传记文学《徐启锥》,还创作、整理、修改爱情诗178首,结集《董培伦爱情诗选》于1998年11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得到10多位著名诗评家的好评。云南省作协主席、著名诗评家晓雪著文《爱,是不会老的》,刊于2000年4月27日上海《文学报》,对董培伦的爱情诗进行全面评价;诗评家沈泽宜著文说:“这部诗集将从此确立并巩固董培伦作为爱情诗名家的地位与形象.”
  在此基础上,著名诗人柯平从中选出他所喜爱的58首逐一进行了点评,结集《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于2005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一时传为诗坛文人相帮相助的佳话。著名诗评家谢冕著文《一本特殊而有趣的诗集》于2005年4月11日在《文学报》上发表;“通读全诗,佳作联翩。不能不令人惊叹董培伦感情之炽烈、想象之丰富、比喻之生动,体式之多样,他写初恋,写热恋,写擦肩而过的美丽,写别离之后刻骨铭心的相思,丝丝缕缕,欲死欲生,真是情到深处,爱到极处,他的笔墨到处,却是满目锦绣。”
  此后,他曾和著名诗人蔡其矫一起结伴沿着古运河采风;他曾应邀参加了浙江作家协会组织的“瓯江大漂流”、“走进浙西”、“走进天台山”等采风活动;他曾独自一人深入天山南北,倾情歌唱边塞风光;他曾自费去欧洲13个国家走马观花;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诗人笔会”,同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诗人一起切磋诗艺;他曾多次回到故乡,寻找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在这期间,他除了迅速写下自己的行吟诗篇外,仍然坚持爱情诗的创作。2000年在浙江侨乡青田写出代表作《千丝岩》以及《挂在眼角上的情书》等……不久,他又和骆寒超教授一起费时近3年,于2007年9月编辑完成《20世纪华文爱情诗大典》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董培伦迈入古稀之年时,本应停下笔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但他却利用这人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辉煌期,将蔡万江教授在4年前为他整理情书出版时,提出可以写一部叙事诗的建议付诸实施,使130首“蓝色悲歌十四行”应运而生,于2009年3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标志着董培伦的爱情诗创作又上一个新境界,他不仅拓宽了爱情诗的题材,也让爱情诗打上时代的烙印,成为见证那个特殊年代的“活化石”。该诗集一出版更是好评如潮。北京著名诗评家吴思敬著文说;“董培伦的爱情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追求爱情、培育爱情、得到爱情过程中的情感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克罗齐所要求的人的情感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诗人不仅真诚地表达了对自己心仪的女子矢志不移的爱,更以史家的眼光,写出了特定时代的爱的心灵史。”原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著名诗评家洪三泰著文《审美价值的感人魅力》于2009年9月21日发表在《文艺报》认为:“擅长写爱情诗的董培伦,最近出版爱情诗力作《蓝色恋歌十四行》。这部自传式的爱情诗集,是诗人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恋歌,可以说是思想美、艺术美并存的爱情诗典范。尤其是它的审美价值,更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剧烈运动的世界里,在对爱情真、美的观照中,及时捕捉到自然的真、美,即意境、意象世界,并极力通过心绪同意境、意象的溶和而达到统一和谐。由此,董培伦这部诗集,呈现了众多独特的形象美、意境美、意象美和语境美。这就使诗的审美价值升华到新的境界。”云南昆明晓雪说;“董培伦的爱情诗,我认为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上世纪写的《沉默的约会》、《太空之吻》等爱情诗集有时代性,21世纪写下的《蓝色恋歌十四行》更有时代性。诗人通过追忆自己青年时代在军中服役时的初恋、热恋、婚恋等不同经历的情感抒发和细节描写,表现了爱的艰难、痛苦、曲折与甜蜜,表现出那个特殊年代爱情生活中深深的时代烙印。第二,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董培伦写的完全是他自己的独特的爱情经历和生命体验,从他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感受出发,所以他的爱情诗具有新鲜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特点,他以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出了爱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写出了爱情的神圣、神秘、神奇和神妙之处,写出了爱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妙不可言、奥妙无穷的心理感受。”
  2010年4月12日,浙江省作家协会为董培伦举办了“爱情诗研讨会”。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董培伦共创作了1200多首诗,其中爱情诗就达400多首,出版了爱情诗集《沉默的约会》《浪漫岁月》《温馨的梦幻》《董培伦爱情诗选》《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蓝色恋歌十四行》。另外,还有《董培伦叙事诗选》《水兵、军舰、大海》《情归何处》,传记文学《徐启雄传》、散文集《此曲只应天上有》、《董培伦情书选编》,评论集《诗意揭秘》等,有的诗作被翻译到日本、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其作品《沉默的约会》曾获杭州(1988—1989)文学奖,《董培伦爱情诗选》获2000年《海东杯》90年代优秀新诗集二等奖,《太空之吻》获2006年浙江省文学奖,《蓝色恋歌十四行》于2010年获《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一等奖。
  此外,董培伦还担任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浙江诗人之家副主任,其名字入录《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传记辞典》。2012年9月29日上午,“董培伦情诗艺术馆”在山东诸城一中开馆,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程步涛代表中国诗歌学会到会热烈祝贺,诸城市主要领导也参观了“董培伦情诗艺术馆”。
  董培伦在70多年的人生风雨和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新路,他的许多诗篇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足迹。特别是他对于爱情与人生、爱情与生存、爱情与生命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艺术化的积极探索,拓展了爱情诗的诗意新时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诗作还引得全国各地当代著名诗人、著名诗评家撰文赞誉,使得他的爱情诗30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诗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给他的爱情诗集题词评说:“培伦先生:情人老去/而爱不朽/诗人老去/而诗年轻”。著名诗人洛夫曾送给他一个条幅,上书“西湖大情人——董培伦”。
      在采访结束时,董培伦对笔者说:“爱情诗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爱情将伴随人的一生,只要一息尚存,我仍会把爱情诗继续写下去!”
 
                                                                2014.9.15
 
1990年清明节与爱侣在枕洲天鹅湖畔

董培伦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