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好作家”是夸出来的?评:文学评论应求实求真

2011-12-23 11:07:06

好作家是夸出来的

  高深

  这个题目我是从培育子女那儿搬过来的。不少家长在交流教育子女经验时,强调以鼓励为主,要善于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于是某些教育家就总结出一句流传甚广的格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增强孩子们自信心的角度考虑,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这句话使我联想到文学界,有些作家从事创作三四十年了,于是某些机构,或自己或朋友们共同张罗,总要开个某某作家(或诗人、散文家)从事创作几十年的研讨会。最常见的是某作家(或诗人、散文家)出了一本书,凡有点能力者,总要请上一伙评论家,对其新作进行一番研讨,甚而在一些权威报刊,买下一二块版面,将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的发言刊载出来。上述活动,几乎百分之百地都是夸奖与赞扬作家和作品。有的人几乎每出一本书,不论好坏,总要开个类似颁奖会的研讨会。到会的评论家已经按不同级别拿到了出场费,发起言来自然像灶王爷似的,上天言好事了。如此这般,有那么一部分作家、诗人、散文家,虽然作品平平,可是架不住评论家们会上夸,报上夸,像多次重复的广告,某商品便成了名牌产品,多次重复的研讨,也会使某些人成为知名作家,甚至著名作家,于是一个好作家就这么夸出来了。

  笔者无意否定各类作品研讨会,也无意否定对好作品做应有的赞美,更无意否定令人尊敬的严肃的评论家们。我只是想指出,文学评论中的某些乱象对文学繁荣发展的伤害,对读者和作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捧杀。经常看到有的报刊拿出一两块版面,请十几位名家,专门研讨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这在以前几乎是没有过的,即使像巴金、老舍、冰心、丁玲等文学大师也没有享受过这么高的待遇。说穿了就是今天的某些作家花钱买赞扬,买好评,但很少有人自掏腰包,不是公家捧星,便是企业赞助。公家捧的是文化政绩,企业赞助的是有利可图

  当今的文学繁荣,颇有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各种炒作不亚于商品广告,有时真让读者真假难辨,甚至连文坛内的权威人士也感到眩晕。有人认为中国文坛缺失权威评估,既没有权威人士,也没有权威媒体,谁都可以发议论,谁的议论都可能不算数。

  美国就有六亲不认的权威媒体。我1995年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时,特地访问了在美国书评界颇具影响的《纽约时报书评》栏目的编者,他说:我们有个约法三章:凡书评作者不得与图书作者师出同门,也不可以老师评学生,或学生评老师,更不允许评论家与作家有过笔墨官司。从最近王蒙在宁波大学讲演中我又得到一个佐证,《纽约时报》的文艺评论确实享有相当的权威性。他1982年在康州访问写过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的剧作家亚瑟 米勒,听说他又有新戏要上演,王蒙便向他祝贺。他却忧心忡忡地告诉王蒙,到现在为止,这个《纽约时报》剧评还没有表态,他担心新戏上演将达不到预期。后来果然未出亚瑟 米勒的所料。

  好的有权威的文学评论,体现的是一种求实求真的精神。王蒙在演说中讲到:我们现在没有人做沙里淘金的工作,我们现在甚至也没有人做这个检查我们精神产品里面的三聚氰胺的工作。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剩下俗。好作家与好作品绝对不是夸出来的。文学评论因真诚和真实而有生命力、推动力,相反廉价甚至不用任何成本的捧场只会使文学没落。不是说我们没有好作家与好作品,是没有人做沙里淘金,不少评论家还缺少敏锐的辨识能力,甚至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是水平问题)而被层层假象、层层云雾遮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总能讲出一些可以说服人的道理。把这句话移植到作家身上就成了文坛的笑柄。遗憾的是,至今还有一些作家继续做着被夸出来的梦,也有一些评论家仍有意无意地在圆一些这类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