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转型时期,还是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时期,创新都是文艺发展的主旋律,或者说,都是文艺创作、批评与研究的最基本的追求。文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百花齐放,谈不上繁荣。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文艺创新需要处理多种关系,也面临多个课题。如,第一要处理好文艺创新与文化守成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文艺独创性和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文艺创新中创作和批评之间的关系。前几年,政府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扶持文化产品,这一股文化产业的浪潮激发了很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他们很重视文艺的大众化和市场化,对文艺产品的经济效益看得很重,却不太注意社会效益,尤其是文艺产品的精神价值。于是,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的动漫和影视,一些文学作品也因语言粗糙、内涵肤浅而经不起读者的阅读,无法满足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也引起了各种不满和批评之声。还值得注意的是,原创的文艺作品的产量很大,但精品很少,无论电视里播放的,还是出版社出版的,大多数是平面化、类型化和娱乐化的影视剧和图书,真正能够提高读者审美素养,洗礼读者灵魂的作品太少了。此外,文艺创作界和批评界之间也存在一种紧张的关系,很多作家、艺术家不买批评家的账,对批评和研究很不轻视,而批评家也对作家、艺术家怀着一定的敌意,甚至有些批评家完全无视文艺的现实,只顾自设话语,制造文艺事件,使的文艺生态变得很不和谐。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就是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都缺乏一种真诚的人格和真正的批判精神。一些作家、艺术家创作心态在改变,创作姿态在调底,甚至有的人放弃了艺术的基本底线。莫言在2003年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小说家要有批判精神。他说:“小说家应该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批判,作家不能简单跳出来,像骂大街的,但这种批判精神应该是支撑小说的时代精神。你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你就选择了一个反叛者的行当。扮演了一个反叛的批判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好作家都是扮演了一个批评者的角色。像铁凝、王安忆、张平,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批判的精神,但表现方式却是大不相同的。”现代文学视野里的鲁迅、郁达夫、萧红等的小说一直经得起阅读和推敲,也是因为他们作品里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批判的力量。当代的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莫言的《檀香刑》和《蛙》等小说,也显示出了作家内心里对文学的虔诚和敬畏,对现实的深情注视和审察。反之,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甚至在文学史里得到大加好评的小说因为只是对时代表象的涂抹,甚至是作家对意识形态的故意迎合,而逐渐被读者抛弃。不少小说作家认为小说只要会讲故事就行,一部好的小说,固然要有好故事,固然要语言的独特性,但好故事和独特的语言都是作家人文情怀所能附丽的,而作家的人文情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批判精神,就是对人性的剖析,对社会的透视,对现实的批判。其他类别的文艺创作也应如此,没有深刻挖掘现实,不能透过表象来反映社会的本质,且就无法让读者从文艺作品里找到人类最基本的尊严,让读者看到生活的希望和人生的理想。
过去,我们一直呼唤文艺的良心,一些老的艺术家和作家都把文艺创作当作社会良心和人类良心的守护。我以为“良心”这个词里就包含了文艺的真诚人格和批判精神,文艺创新一定要坚守这种最基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