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诗经研究系列12

董元奔2025-11-27 12:19:30

诗经研究系列12

——《诗.大雅.云汉》的主旨

 

文/董元奔(江苏省)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无不能止。

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

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节选自《诗经·大雅·云汉》

 

据《春秋》、《毛诗序》等书,约于周宣王五年(前823),周大夫仍叔有《云汉》一诗赞美周宣王心忧天下旱情。这首诗一共八章,上面节选的是最后两章。

 

诗的第一章说:“王曰於夫,何辜今之人!”古人解诗时,有的认为这是仍叔在讽刺周宣王昏昧,其实即便直译,这也是周宣王面对旱灾心生愧意的表白,这分明是明君的表现。“旱既大甚,散无友纪。”古人解诗时,有的认为这是仍叔讽刺周宣王施政无能无能以至于朝纲混乱,其实直译出来就是宣王怨恨天灾害国而已。“大命近止,无弃尔成!”古人解诗时,有的认为这是仍叔讽刺周宣王胡作非为,其实这很明显是周宣王在祈祷丰年,而且其志又是何其坚啊。

 

周宣王亲历国人之乱、共和之纠,自己的生命和王位也都与这次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远,他能够则明三王之道,近,他能够悟厉王之失,也能够察民生之艰,加之有邵公匡扶,所以他继位后发奋图强,修缮宫室,整顿吏治,操练军队,发展生产,天下迅速稳定。相关历史记载已经表明,《云汉》这首诗出现之后大约十年,盛世渐成,因此有“宣王中兴”的美誉。

 

但是,周宣王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还是“不籍千亩”。“籍田”是先秦时期的名词,指的是奴隶主贵族所拥有的组织奴隶耕种的土地。据《史记》记载,周宣王晚年,身体多病,心力交瘁,以至于诸侯再度离心,朝政也开始混乱,所谓的“中兴”局面逐渐褪色。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周宣王大肆用兵扩边,以致国库枯竭。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以发展经济,支持军事行动,周宣王果断的下达“不籍千亩”之令。依据周礼,天子有籍田千亩,诸侯有籍田百亩,其他贵族的籍田按照等级各有规定。籍田都以奴隶耕作。周宣王四十年(前788),周宣王命不籍千亩王田,就是把自己的千亩土地租给奴隶耕种,周宣王收取地租,奴隶也就变成了佃农(当然那时候没有佃农这个名词)。过去,奴隶劳动时消极怠工,甚至破坏工具,虐待牲畜,土地的产出很低,周宣王的所得自然也就很少,如今,奴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之身,不仅阶级矛盾得以缓和,而且土地产出翻了三四倍,周宣王的所得翻了一两倍,奴隶(佃农)也能够吃饱饭了,甚至可以娶妻生子,为了保护这种局面,国家征集奴隶参军打仗,他们的积极性也就高起来了。周宣王“不籍千亩”的这种生产关系改革,不仅比公元前590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早了二百年,而且其封建制色彩也浓于初税亩制度,更是比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封建制变法早了三百五十年以上,这可是了不起的。

 

周宣王以“不籍千亩”做表率,下令各级贵族效仿。三两年之后,“宣王中兴”再度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不过,为了督察各级贵族遵守不籍田的命令,年迈的周宣王亲自“料民”,清查奴隶主贵族所隐藏的奴隶人口和土地,大批释放奴隶为佃农,这样做虽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却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而这却是周宣王所未能料到的。

 

诚然,“宣王中兴”难比西周前期的“成康之治”,然而周宣王时期西周的历史已在黄昏时分,能有一个时辰的夕阳终究还是可贵的。既然如此,仍叔所写的《云汉》这首诗,应当是赞美周宣王,而不是讽刺他。“兢兢业业,如霆如雷”(《云汉》第三章),执政者有这样的自我警惧之心,理政一定是勤奋的。“何求为我,以戾庶正”,执政者无这样的自私之念,政治一定是清明的。然而,所谓“宣王中兴”未能持久,它只是西周国运的一次回光返照。这不是周宣王的过错,诸侯做大,王室衰微之势实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非人力可以难以扭转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