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书写与传承
作者:王发宾
一、静气与浮躁的书写对话
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寻找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是照亮人类探索前途的光明旅程。人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揭示事物的密码,涌现出许多智者、能人,一个个成了大家,成了学者,成了英雄;或开辟一个领域,或独树一面旗帜,或构建一座灯塔指引人类前行;书法就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闪光的缩影。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探寻本源、理解演变,唯有将书法置于历史的背景中去审视,才能触及其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文学表达。揭开书法艺术的奥秘,必须回到书法诞生和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接住落日的是西部。
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是从丑变美的,他溅起的浪花越大,成就越显著;当然了事物也有从美变丑的,但是这些丑与美都是人的意识所富有的,客观是不区分的;任何事物的表达都是人的情感流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感知。书法诞生于三维空间的情感趣向。在长期的毛笔使用过程中获得了书写技能,感悟到了万毫齐发的魅力。主笔与中宫的搭配得出了灵活的位置选择,收放不断地寻找平衡,撇捺纵展其解读天地的密码。或以体促势或依势成体,相互变化着气脉贯通,灵活把控,在不断的对比中获得最佳的行笔;在不失笔法中完成结构和笔法统一性的完美。
节奏的表达是方法的一种涌动规律,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方式,如计白当黑或知白守黑。书法是吸收了大自然的规律来表达自己的,书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黑白两种颜色。书法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体,必然离不开气,气是生成万物的母体,有了气才能生成意的流动,而后产生势,势所及之处有了形状,线条就是势的产物,用势的节奏来理解线条的运动是一样的。要理解节奏最好是先听听音乐,感受理解声音的节奏和旋律;琴弦是一根根线条,手指是变化的运动形式与节奏,也是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节奏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在起伏运动中形成,书法就验证着这个规律。
是的,一位书法家,应是一位酷爱历史文化、文学创作的痴情者,然后才是书写者;他的文学涵养有多深,书法的造诣就有多大;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书写者都能成为大家。但都有一个同样的过程,都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探寻书法的成长与书写的规律:从远古的人类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逐渐地找到了表达自己与自然连接的方式。慢慢地从森林中走向山崖纪录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不断地积累智慧形成文字,由坚硬的石刀石斧变成柔软的毛笔使用,不断地书写记录着生活,产生了书写技法,经过漫长的实践,文字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精灵,表达着人与事物的生命联系,出现了表达生活的图像文字,慢慢地形成了艺术。书法是最早的一门艺术,他即记录了历史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逐渐地丰富了表达的技能。所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能够代表人类思想发展的一门艺术,他的存在是解读事物的一大贡献。
是的,学习书法,也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书法的文字表达却都能囊括在其中,所以学书法一定要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像背百家姓三字经一样打下文化基础,在平日的书写时,一定要按部就班地理解文字的含义,懂得笔画的来历,扩大结构的思維,修炼控笔的能力,研究书法的本质。
感受墨汁在纸上慢慢晕开的速度,听笔尖划过宣纸的声音,那些浮躁的念头像被吸走的灰尘,飘飘然而落入平静。古人练字前会用深呼吸来意守丹田片刻,让心与笔的频率对齐;就像给杂乱的房间开窗通风,让内心的秩序在吸收新鲜空气中建立笔墨的新生命。
蔡勇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的“散怀抱”,其实就是放下浮躁的执念,告诉自己“慢慢来”会猛然生出书写的灵感,闪电般获得启发;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学会与“急于求成和不够完美”的和解。所以提笔前的“静气”,从来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修炼:让心从喧嚣的浮躁中抽离出来,让手与笔达成默契,使每一次落笔都带着清醒的专注。这种静是纯粹的,不是死水般的沉寂,而是风雨后的平静,练习书法能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在沉下心的那一刻。
二、笔墨慢下来的神秘敬畏
书法最丰富的感觉是“慢”下来的回味、盘旋,以及久而久之的灵光闪现。一支笔写一个字,都要经历“起、行、收”三步骤,这三个步骤是人生通向天地的旅行,是与风雨雷电对话的敬畏,是心境与现实碰撞的感知。横画要讲究一画开天,竖画要讲究“悬针”“垂露”,哪怕最简单的“点”画,也要有“高空坠石”般的蓄力与谨慎的轻落。这种“慢”并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对一波三折的深厚尊重,对每一个笔墨细节的崇高致敬。
初学书法,总是想“速成”:练几天楷书就想写行书,刚学会间架结构就想创作作品;像种庄稼急于收获,却忘了扎根的重要性,出现了拔苗助长的无知行动。而书法的“慢”同样像扎根,藏在日复一日的临帖里:同一本《兰亭序》,有人临十年仍觉新意,不是技法没学会,而是每一次慢下来的细品,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认知;比如之字的捺画,第一次临写只看到“舒展”,第十次临才读懂“收放间的力道控制妙在何处”;第一百次书写才体会到慢下来的从容。这种慢像给时光加了过滤镜,给笔墨加了思考器,给笔法加了心灵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慢下来”的真诚与踏实之感。
古人练字“池水尽墨”“退笔成冢”,不只是体现在刻苦,而是在与笔墨对话的一种内心海量:一笔没写好,就反复琢磨手腕的角度,笔锋的开合,提按的形态,时空的摆布,行笔的速度;一行字歪了,赶快调整呼吸,平衡节奏,重新布局。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有长久地坚持,反复地实践,方能知其所以;就像人生路上那些重要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细水长流的艰难行走和痛苦的感知积累。这其实是在提醒自己:“快”是效率,而“慢”才能触及艺术成长的质感;做事可以求快,但修心必须慢慢来从苦中求甜,静中求悟。所以书法的“慢”,是体悟书写过程的责任。当我们愿意为一个笔画反复调整弧度、力度、向度时才懂得力透纸背的高度。为一个字耐心地刻苦打磨结构,其实是在学习人生的价值不只在于“抵达”,更在于“行走”的过程。这种慢下来的修行,让笔墨有了体温,心灵有了感悟。
三、从败笔里寻找成长的奥秘
书法中所谓的败笔,恰是正笔的影子,从败笔中寻找书法的正大笔势,恰是书法的原始启示。在书法的世界里“完美”从来不是常态,“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笔意。哪怕是书法家的作品,也难免有补笔、涂改甚至“败笔”:对这些修整,正是完美的启迪。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之”字重复出现二十余次,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满纸涂改,墨色浓淡不一,却透出一种伟大而纯净的心态,成了“天下第二行书”,这些笔墨痕迹里藏着的不是遗憾,而是书写者融入自我的泪水与心跳和不断调整正大浩气的瞬间变化。
初学者最容易陷入求完美之焦虑:一个字结构歪了就烦躁起来,仿佛只有“毫无瑕疵”才配得上“练字”。书法恰恰告诉我们:写坏的笔画里藏着灵感的启示,此时我们才懂得调整起点。比如写横画时不小心写斜了,与其否定,不如观察“斜”在哪里,是手腕不稳,还是发力的时机不对?或者是发现了“斜画”里的平衡成了下次行笔时的有效记忆,这就成了进步的开始。就像生活中遇到失误,与其纠结为什么没做好,不如想下次如何做好。这种接纳不完美的心态正是书法教给我们热爱生活的一种新进取,调整不完美的新智慧。
古人说“书贵自然”,这里自然就包括对败笔的包容。有人练字时特意保留“败笔”,在旁边批注“此处力怯”等,把错误变成书法成长的题记心得;有人创作时故意保留飞白“枯笔”引申其笔意。书法的魅力不是无懈可击的刻板,而是在不完美中显露出真实与生动的自然表象,就像人不可能永远意气风发,偶尔的犹豫、失误,反而让形象更立体、更鲜活、更生动,真理有时就在偶然之中。所以,出现败笔的过程也是与笔墨发现心灵感的过程:接受手腕会酸、笔画会歪、情绪会惰;接受此刻的自己还不够好,但依然愿意继续写下去,苦是不会白吃的。这种坚持的勇气和寻找真谛的过程,比写出“完美的字”更珍贵,因为书法最终修炼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的包容与大美,无前者非能达也。
四、真情实感的书写表达
书法,打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技法”,而是笔墨里的真情实感。当然了这种真情实感的书法表达非得到技法的推动而不能抵达。在书写时,当内心的情感顺着笔尖流淌,哪怕笔画稍显生涩,但仍是情感的自然流动,也会比刻意雕琢的更有力量;因为此时的笔画是注入了生命力与情感的法度。古人写字,多为“抒情”而非“炫技”:苏轼写《寒食帖》开篇笔触尚稳,写到“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时,笔画渐显急促,墨色也重了几分,那是他被贬黄州的孤寂与萧瑟在宽广的心境里笔尖的真情蔓延;米芾写《蜀素帖》,时而笔势翻飞如疾风,时而收锋轻缓如叹息;时而洒脱里藏着对山川大地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这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神品”,不是因为技法无可挑剔,而是因为每一笔都带着“一吐为快”的真情和文学落纸的光芒四射与文字活蹦乱跳的生命展示;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帖时,仍能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心跳与热血流动。当然表达这些心境没有高潮的技法支撑也是难以展开的。
反观当下的我们,有的练了十多年书法,字迹工整如印刷体,却总少了点“情趣”,不是技法不够,而是下笔时心和笔墨没有触碰到内心的东西:为了练字而练字,为了考级而临摹,笔尖与内心隔着一层厚厚的窗户纸,笔墨自然少了温度。而那些真正动人的日常书写:比如家书,比如纪念册上的留言,字迹稚嫩却满是青春的热忱,这些字里法度少于情感,却有天然的“心意”。而“心意”恰恰是书者带入笔墨里最珍贵的“灵魂”体现。
所以,执笔问心的终极意义,是让笔成为情感的使者:开心时笔画舒展如笑,难过时笔触沉郁如叹,思念时线条缠绵如语。当内心的情绪与笔尖的动作达成默契,书法就不再是为了书写而书写,而是“以笔抒情”的真诚表达。文学的内涵与笔墨的情感注入书写之中,此时,字好不好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笔墨线条里藏着的那颗“忠诚的心”,早已越过纸面,燃烧成一团直抵人心的红红火焰了,那一刻就叫笔墨。
五、心正者笔正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字书写,成为集技法、情感、思想于文本为一体的精神性艺术体现。古人云“字为心画”,笔墨落下的每一个线条、每一处章法,都是书写者灵魂深处的笔墨流露,既是对书法艺术的精准概括,也是对书法创作的核心诠释。书法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一代一代书者深入剖析书法艺术中笔墨与灵魂的共生关系,探寻灵魂通过笔墨得以表达的艺术形态与实现路径,如何用笔墨穿越时空震撼人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的身影。
笔墨的技法修炼是书法创作的基础,书者没有对笔墨的娴熟驾驭,灵魂的表达便写得幼稚。枯笔与湿笔都是对应不同的情感与笔墨的张力。他表现出书写者的气质、情感和精神境界。书法是情感与笔墨的交融的书写过程,情感的真实注入是灵魂表达的关键。这种灵魂的注入,让书法从“写字”升华为“艺术”;让灵魂自然融入笔墨之中,实现“笔随心动”的创作状态。笔墨的灵魂表达离不开扎实的技法,书法创作的第一步便是对笔墨技法的掌握与灵魂的无缝衔接;追求端庄中正的人格魅力与气质,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书写者追求自然天成和道家的“自然无为”是一样的,体现自由和向往是一致的。创作者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让笔墨在书法作品中具有超越个体情感的文化价值与精神高度。书法艺术既体现在笔墨的形式美上,更在乎灵魂的精神展现。笔墨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享受;而其中蕴含的灵魂温度、精神力量,则是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书法追求“形神兼备”结构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历代书法佳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既有高超的笔墨技法,又承载着真挚的灵魂表达,实现了形式与精神的完美融合。这种审美价值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限制,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让人们在笔墨之间感受时代的艺术美与精神美。
沿着灵魂的笔墨表达,道尽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核心。书法以笔墨为物质载体,以灵魂为精神内核,通过技法的积淀、情感的注入、文化的浸润达到真诚的创作途径,实现了从形式到精神的艺术升华;使书法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含深厚的精神内涵,成为个体精神寄托、民族文化传承、人类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书法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生活呈现,让人们在笔墨之间静下心来,与自我对话、与传统对话、与世界对话。未来,书法艺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让笔墨始终承载着灵魂的温度,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5.3.8
作者王发宾系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