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历史的层积岩上开凿精神隧道

鲁崇民2025-11-18 10:05:47

在历史的层积岩上开凿精神隧道

——论袁竹《长安行三记》的文明解码与时空诗学

 

文/鲁崇民

 

一、《长安初夜》:感官考古与个体存在的时空锚定

 

(一)感官考古:从气息到味觉的历史肉身化

袁竹的《长安初夜》(“作家网”散文栏目2025年11月9日刊载)以独特的感官视角开启了一场与长安历史的深度对话,宛如一位敏锐的考古学家,从最细微的感官体验中挖掘出历史的深厚内涵,让古老的长安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记载,而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鼻端与舌尖。

 

当作者傍晚时分推开长安驿的窗,那股 “沉郁而苍茫的气息” 汹涌袭来,瞬间将其裹挟。这气息绝非普通的城市味道,它是岁月与历史交织的独特产物。空气中黄土的颗粒,粗糙而质朴,那是这片土地最本真的质地,仿佛是大地母亲裸露的肌肤,历经千年风雨,依旧顽强地保留着自身的痕迹,每一粒黄土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旧砖瓦的苔痕,带着潮湿的记忆,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苔痕都是时光镌刻的纹路,宛如古老的文字,记录着朝代的更迭、百姓的生活;还有那一丝若有若无、来自极遥远年代的铁锈与烽烟的味道,更是为这气息添上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它让读者仿若看到了古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感受到了岁月长河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这气息沉甸甸地压下,让作者的呼吸也不自觉地变得郑重,仿佛每一次吞吐,都在与这座古城的过往进行着一场深沉的对话,这种以嗅觉为切入点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游记对城市表象的简单描绘,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 。

 

在对长安美食的描绘中,袁竹更是将感官体验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那盆横山羊肉,用阔大的陶盆盛着,汤汁浓白如融化的乳酪,上头撒着碧绿的芫荽末儿与猩红的辣子,色彩搭配明艳动人,宛如一幅绚丽的画作,还未入口,视觉上便已得到了极大的享受。肉是带骨的,每一块都大小适中,炖得极烂,用筷子轻轻一拨,肉便顺从地分离下来,露出里头丝丝缕缕的纤维,仿佛在诉说着炖煮时的用心与火候的恰到好处。送入口中,那醇厚的、近乎野蛮的鲜香瞬间在舌上轰然炸开,没有丝毫的膻气,只有最纯粹的肉香,那是一种不加修饰的、来自土地与风的力量,带着陕北大地的豪迈与粗犷,每一口都仿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沉。而凉粉则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晶莹剔亮,颤巍巍地浸在酸辣的汁水里,像是沉睡在梦幻之境。吃来爽滑非常,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它在舌尖上轻盈地舞动,顺着喉咙滑下,带来一阵清凉与舒爽,正好解了羊肉的肥腻。那酸辣的汁水,酸得恰到好处,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辣得也十分过瘾,不是那种纯粹的火辣,而是带着一丝醇厚的香气,在口中蔓延开来,久久不散 。作者深刻地指出:“觉得自己的肠胃,正与这千年的土地,发生着最原始而亲切的交流。” 在这里,食物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存在,而是成为了身体与土地、当下与传统之间的媒介,通过味觉的认同,行者得以实现与长安最本真的连接。这种通过饮食达成的地域认同,远比任何意识形态的灌输更为持久和深刻,它让读者也能跨越文字,品尝到长安的历史韵味。

 

(二)砖石行走:明城墙的时空褶皱与个体锚点

明城墙是长安历史的重要象征,袁竹漫步其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城墙所蕴含的时空褶皱,以及个体在这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独特。

 

从明城墙建国门进去,恰似一步踏入了另一个时空。门洞幽深,仿佛一条时光隧道,车马的声响从身后传来,在这狭长的空间里不断回荡,变得空洞而辽远,那声音似乎带着历史的回响,将作者拉回到遥远的过去。待到城墙内,眼前豁然开朗,一幅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脚下的方砖,巨大而古旧,它们紧密相连,构成了这条承载历史的道路。每一块方砖都有着独特的质感,表面被无数的风雨与步履磨得光润,指尖轻抚,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细腻痕迹,那是无数人走过的印记,也是时间温柔抚摸的结果;而凑近细看,便能发现砖身上细微的坑洼与裂纹,那是时光镌刻的记忆,记录着古城历经的沧桑变迁,战争的洗礼、朝代的更替都在这些坑洼裂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种 “光润” 与 “坑洼” 并存的质感,恰似历史温柔与残酷的双重面相,既有着岁月沉淀的温情,也有着命运波折的沧桑。

 

右手边的垛口 “像巨兽残缺的牙齿”,坚定地咬着一片正在沉落的、紫红色的天空,这一意象生动地展现出城墙曾经作为防御工事的威严与沧桑。在古代,垛口是士兵坚守城池的依托,他们在这里抵御外敌,见证了无数的战斗与牺牲,如今虽已残缺,但那份坚守的精神依然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左手边,是城内参差的屋顶,而偶有孤高的现代建筑刺破那片温吞的、传统的轮廓,这种古今建筑的并置,体现出长安这座古城在历史发展中的包容与活力。它既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又积极接纳现代文明的融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空融合之美。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小楼在夜色中静默,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恰似历史在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隐喻。它见证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 “兵谏” 壮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将军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小楼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正如那段历史,在传统与现代、协商与坚守的博弈中,为民族存续寻得生路。袁竹在文中详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危亡的紧迫局势、国共内战的复杂局面,以及谈判时凝重的氛围,更凸显出这场 “兵谏” 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的关键意义,其承载的家国大义让长安的历史厚度更添沉重分量,也让个体在这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锚点,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

 

(三)文学地景:从仰望到参与的文脉共振

陕西省作协的出现,为袁竹的长安之行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这里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代、文学前辈与后辈的精神纽带。

 

袁竹站在陕西省作协门前,思绪自然而然地连接起了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一文学谱系。柳青扎根农村十四载,以其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创作出了《创业史》等经典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与农民的奋斗历程;路遥废寝忘食著史诗,一部《平凡的世界》激励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他用文字描绘出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追求;陈忠实六年闭关写原上,《白鹿原》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渭河平原上的历史变迁与人性挣扎;贾平凹的作品则充满了泥土芬芳,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西的风土人情与社会万象。袁竹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家与这片土地的关系:“他们的笔下,流淌的怕是也与这横山羊肉一般,是同样沉实、同样带着泥土与血性的力量罢。” 这一比喻精妙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与土地之间的滋养关系,真正的文学从来都是扎根于特定的土壤,从中汲取最为本真的生命力 。

 

尤为动人的是,袁竹将自己也置于这一精神谱系之中。他提及自己评论贾平凹《消息》的经历,以及文章被中国作家网和贾平凹文学艺术研究院公众号转载的细节,这不仅是个人经历的陈述,更是对自身与这一文学传统关系的确认。通过这种自我指涉,他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完成了对那一精神谱系的当代接续。从仰望前辈作家的辉煌成就,到自己的文字得到认可,融入这片文学的土地,袁竹在长安这片文学地景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让读者看到了长安文学文脉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感受到了文学传承的力量与魅力。这种从个体体验出发,延伸至对文学传统的思考与传承的写法,使文章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

 

二、《长安塔下》:现代性困境与生命尊严的哲学叩问

 

(一)早餐场景:烟火气中的文明传承密码

在《长安塔下》中,袁竹巧妙地以清晨长安驿的早餐场景为切入点,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与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紧密相连,为读者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文化密码。

 

冰裂纹青瓷碗里,小米粥凝着淡淡的 “米脂”,那细腻的质感和温润的色泽,仿佛是关中平原本真的吐息,带着这片土地的质朴与醇厚。轻轻抿上一口,米香在口中散开,那是阳光、雨露与土地共同孕育的味道,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宽汤面条卧着流心煎蛋,面条筋道有嚼劲,每一根都饱含着小麦的香气,那是土地给予的力量;流心煎蛋则为这碗面增添了一份鲜嫩与爽滑,金黄色的蛋液流淌出来,包裹着面条,在舌尖上交融出一种美妙的滋味。坐在长安驿里享用早餐的旅人与住客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但他们对热食的珍视却是相同的。这种珍视,不仅仅是对食物本身的喜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本真的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在纷繁人事中忙碌奔波,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而这一顿早餐,却成为了他们在喧嚣中寻得的片刻宁静,让他们能够暂时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温度。

 

袁竹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对热食的珍视,恰似古人 “晨兴理荒秽” 的勤勉。在古代,人们早早起床,前往田间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生活的温饱。他们深知食物的来之不易,因此对每一顿饭都充满了敬畏之心。而如今,现代人虽然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他们依然在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在各自的领域里拼搏。他们所 “理” 的,是纷繁复杂的人事,是一份份人生答卷。无论是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还是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的挑战,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份烟火气,就这样穿越时空,将古今连接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文明传承的日常温度。它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默默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岁月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明的传承。

 

(二)招聘现场:“凿浑沌” 寓言的当代转译

西安交大招聘会在袁竹的笔下,从一个普通的人才选拔场景,升华为一场充满哲学思辨的现代寓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管理中量化标准与鲜活灵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招聘会聚焦 “敬老院管理者” 这一岗位,吸引了二十八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应聘者,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案,宛如一个个独特的文化样本,代表着当代文明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中国科大学子带来的智能照护系统,带着 “实验室的缜密逻辑”,试图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养老服务中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量化分析,以算法来解构衰老这一复杂的命题。在他们的设想中,通过智能设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从而提供更加高效、科学的照护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退伍学子的秩序化构想,则透着 “淬过火的坚定”,他们将在军营中养成的纪律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入到养老服务中,希望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确保养老服务的有序进行。他们相信,秩序和规范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能够让老人们在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四川农业大学姑娘的田园规划,满是 “泥土的厚重与庄稼的生长”,她将田园生活的理念引入养老院,希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然气息的养老环境。在她的规划中,老人们可以参与到田园劳作中,种植蔬菜、花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衰老成为 “最后的成熟”,在与土地的亲近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黑龙江大学男生的边疆经验与海外留学姑娘的文化融合理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养老思考的广度与包容度。男生凭借在边疆地区积累的生活经验,深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老人的特殊需求;而留学姑娘则将国外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文化融合的思想引入国内,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袁竹独具匠心地以《庄子》“凿浑沌” 的典故贯穿全篇,为这场招聘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在《庄子》的故事中,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标准,为浑沌凿开七窍,结果却导致浑沌死亡。这一典故在这里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招聘现场乃至整个现代性管理中的困境。在招聘过程中,评委们手握评分表,试图以量化的标准来评判应聘者的优劣,就如同倏和忽试图用自己的尺度为浑沌凿窍一样。他们过于注重应聘者理念中的量化部分,如智能照护系统的技术指标、秩序化构想的流程完善程度等,而忽略了每个应聘者所蕴含的鲜活灵魂和独特个性。这些鲜活的灵魂,是他们对养老事业的热情、对老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是无法用冰冷的数字和标准来衡量的。袁竹犀利地指出:“我们今日坐在这里,手握尺规,试图为‘浑沌’凿开七窍。” 这种对量化标准的过度追求,看似是为了确保选拔的公平和高效,实际上却可能扼杀了养老事业最珍贵的内核 —— 未经雕琢的生命力与同情心。在养老服务中,真正重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陪伴,是那份源自内心的温暖和善良。

 

(三)代际对话:生命黄昏的价值重估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入围的五位青年,他们的多元特质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照亮了养老事业的天空,也为我们重新审视生命黄昏的价值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这五位青年,分别代表着 “理性的光、纪律的钢、泥土的芳、辽阔的思、交融的桥”。“理性的光”,象征着那些运用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为养老服务带来创新理念和方法的人;“纪律的钢”,体现了纪律和秩序在养老管理中的重要性,确保服务的稳定和可靠;“泥土的芳”,则是对传统田园生活和自然情怀的回归,让老人在亲近土地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辽阔的思”,展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为养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交融的桥”,寓意着文化融合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打破不同文化和观念之间的隔阂,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他们的存在,印证了养老事业并非是一个单一模式可以涵盖的,而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温度与坚守。每个老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和需求,因此养老服务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关怀。

 

袁竹将李白初入长安的豪迈与今日青年的职场求索相联系,让跨越千年的精神在长安这个 “梦想熔炉” 中产生强烈的共振。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初入长安时,怀揣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情壮志,渴望在长安这个政治文化中心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肯定,展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和自信的态度。而今日的青年,在长安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城市里,同样在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奋斗。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依然坚持不懈,积极进取。无论是追求养老事业的理想,还是在其他领域拼搏,他们都与李白一样,承载着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使得招聘现场不再仅仅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场所,而成为了一个思考生命尊严、代际传承的价值坐标。在这里,人们思考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给予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的生命黄昏充满温暖和意义;也思考着年轻一代如何传承和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袁竹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展现出对现代社会如何安放生命黄昏的深刻洞察,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和社会伦理的深入思考 。

 

三、《夜游长安》:虚实交响中的文化传承辩证法

 

(一)古塔之锚:历史根脉的沉静守望

在《夜游长安》中,袁竹以大雁塔为核心意象,为读者构建起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精神坐标,使其成为探寻长安文化根脉的关键锚点 。

 

夜幕笼罩下的大雁塔,宛如一位超脱尘世的老僧,周身散发着 “沉静的黑”,这份深沉的色调,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它凝聚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在繁华的都市中保持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淡然。袁竹对大雁塔的描写,并未停留在其建筑外观的描绘上,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回溯玄奘法师的传奇经历,赋予了大雁塔更为厚重的精神意义。

 

玄奘,这位伟大的佛教高僧,为了追求佛法真谛,毅然踏上了西行取经的艰辛之路。他穿越茫茫沙漠,翻越高山峻岭,历经十九年的风霜洗礼,终于从印度带回了珍贵的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他便在大雁塔潜心译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法的传播与弘扬事业。他的这种执着与坚定,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大雁塔作为玄奘译经的场所,自然而然地承载了这份精神遗产,它见证了玄奘法师的日夜操劳,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长安的生根发芽与繁荣发展。

 

站在大雁塔下,袁竹仿佛能够感受到玄奘法师当年的虔诚与坚定,他的思绪也随之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大雁塔在夜色中沉默不语,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却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袁竹的心灵。它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见证了长安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不离不弃。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坐标,为人们指引着 “从哪里来” 的来路。它让人们明白,长安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佛教文化,追溯到玄奘法师那无畏的探索精神。同时,它也是精神的灯塔,照亮着人们 “往哪里去” 的归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常常迷失方向,忘却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而大雁塔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正是人们所需要的指引,它提醒着人们要坚守信仰,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前行。

 

(二)灯火之幻:盛唐想象的活态建构

大唐不夜城是袁竹《夜游长安》中的另一重要场景,这里的灯火辉煌与热闹繁华,构建起了一场关于盛唐的集体幻梦,成为现代人与历史共鸣的独特载体 。

 

当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瞬间被点亮,宫灯织成的 “暖海”,仿唐建筑的 “飞阁流丹”,唐装青年的 “衣袂翻飞”,共同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盛世大唐。在这里,商业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然而,袁竹并未被这表面的繁华所迷惑,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了这一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在大唐不夜城的人群中,袁竹注意到了小女孩眼中的惊奇和白发老者的拍照浅笑。小女孩,她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大唐不夜城的一切对于她们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她们眼中的惊奇,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纯真的向往,这种向往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希望。而白发老者,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对历史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拍照浅笑,是在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从这些仿唐的建筑和场景中,回忆起了过去的岁月,感受到了历史的延续和传承。这些细节,让袁竹意识到,大唐不夜城所营造的这场盛唐幻梦,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的营销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了一个与历史共鸣的平台,让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能够暂时停下脚步,感受历史的魅力,寻找内心的宁静。

 

袁竹认为,历史既有如大雁塔、城墙这样 “坚硬的骨骼”,它们是历史的物质载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遗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也有像灯火、传说这样 “流动的血肉”,它们是历史的精神延续,是人们对历史的想象和诠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完整图景。大唐不夜城的存在,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它以现代的手段,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元素重新组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欣赏美景、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这种对历史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三)笔墨之桥:艺术文脉的古今赓续

陕西省美术馆和新华书店等文化空间,在袁竹的笔下成为了连接古今艺术文脉的桥梁,这里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与盛唐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文化在笔墨传承中的延续与发展 。

 

走进陕西省美术馆,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王西京等艺术家的作品依次映入眼帘。赵望云以其独特的笔墨,描绘出黄土沟壑中的质朴与坚韧,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展现了西北大地的雄浑与壮阔;石鲁的《转战陕北》则以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黄土高原的厚重质感与革命的豪情壮志完美融合,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则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与朴实,以及祖孙四代之间的情感传承,体现了黄土画派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的艺术追求;王西京的人物画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唐人的风骨与精神气度,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观者进行对话。

 

袁竹特别提到了王西京笔下的李白,那飘逸的衣袂和满是 “天生我材必有用” 豪迈的眼神,将唐人的精神气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白,这位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豪迈与不羁,代表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王西京通过自己的画笔,将李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仿佛能够看到李白在月下举杯邀月、吟诗作赋的场景。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李白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唐人气度与现代价值的巧妙融合。在他的笔下,唐代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创作方式,证明了文化传承不在于形式的简单复制,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后人,让文化在笔墨间得以传承和发展 。

 

在芙蓉湖边,袁竹驻足思考,发出了 “我们追逐的是真实的大唐,还是心中的想象” 的叩问。他望着湖中的倒影,那水中的倒影碎成千万片金鳞,恰如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总是在真实与想象的碎片中拼凑过去。这一隐喻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传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人们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只能通过各种历史遗迹、文献资料以及艺术作品等,去想象和构建历史的图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想象和理解都可能不同,这就使得历史的传承充满了丰富性和多样性。

 

然而,袁竹并未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他在 “老者为孙女讲解斗拱” 的场景中,发现了文化传承的真谛。老者,他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为孙女讲解斗拱,不仅仅是在传授一种建筑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情感。通过这种代际间的情感传递,传统文化得以在家庭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这一场景表明,文化传承的关键不在于对历史形式的精确复制,而在于代际间情感的温暖传递。这种情感的传递,能够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大唐不夜城,虽然是一场人造的盛唐幻梦,但它却为这种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与历史对话,实现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在古今交响中构建文明认知的方法论

 

袁竹的《长安行三记》无疑是一部极具深度与内涵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打破了传统游记的固有模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长安。这部作品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对长安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更在于它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 “历史 — 现实 — 精神” 的完整叙事闭环 。

 

在这个叙事闭环中,《长安初夜》宛如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通过对长安气息、美食、砖石的细腻描绘,将历史的厚重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通过感官去触摸历史,感受长安千年的沧桑变迁。《长安塔下》则将目光聚焦于现实,以西安交大招聘会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现代性管理中的困境,以及生命尊严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展现出作者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长安夜游》则在虚实之间游走,通过对大雁塔、大唐不夜城、陕西省美术馆等场景的描写,探讨了历史的真实与想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辩证思考的文化图景 。

 

袁竹的《长安行三记》,还将长安升华为一种理解文明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层累性认知、体验性理解和辩证性智慧 。

 

层累性认知,使袁竹拒绝单一视角的独断,而是从历史、现代、艺术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长安,从而把握文明的真相。在他的笔下,长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艺术的精神原乡。他通过对明城墙、大雁塔等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长安的历史底蕴;通过对西安交大招聘会、大唐不夜城等现代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长安的现代活力;通过对陕西省美术馆、新华书店等文化空间的描写,展现了长安的艺术魅力。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长安,感受其独特的文明魅力 。

 

体验性理解,让袁竹通过感官、味觉、触觉等身体经验,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实现了理性分析与感性共鸣的统一。他在《长安初夜》中对横山羊肉和凉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品尝到陕味美食的独特风味,感受到食物与土地、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在明城墙上对砖石的触摸,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种体验性的理解,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长安的历史与文化,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辩证性智慧,让袁竹在真实与建构、秩序与混沌、个体与历史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他既不盲目地怀古,也不片面地追求现代的进步,而是在古今交融中寻找平衡。在《夜游长安》中,他对大雁塔和大唐不夜城的描写,既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庄重,又展现了现代的繁华与活力;他对历史与想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体现了他对文明发展的深刻理解。这种辩证性的智慧,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

 

长安在袁竹的笔下,不再是一座尘封的古迹陈列馆,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命体。它活在市井饮食中,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它活在青年理想中,每一个追逐梦想的青年都在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它活在笔墨传承中,每一幅画作、每一本书籍都在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袁竹既是历史的旁观者,他站在时间的长河岸边,共情着张学良的家国情怀、玄奘的虔诚坚守,感受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也是现实的参与者,他深入到当代社会的肌理之中,倾听着当代青年的理想诉说,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他以自身对贾平凹作品的评论被平台转载的文学实践,成为陕西文学精神的当代回应者与文化传承人,延续着文学的火种 。

 

袁竹以笔墨为舟,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在古今交融中读懂长安的真正魅力。这种魅力,不仅在于长安曾经作为十三个王朝都城的辉煌历史,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共生、坚硬与柔软的互补、传承与创新的共振。它让我们明白,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它既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又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

 

这样的书写,让游记超越了简单的 “记录行迹” 的本质,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返乡。当作者在夜游归来后,将大雁塔下拾起的银杏叶夹入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时,这个微小的动作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这片承载着古城秋光的叶片,成为了个体与文明对话的信物,它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文明长河中的角色。我们都是文明的过客,但同时也是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我们不必追求对历史的完全占有,只需在某个瞬间与永恒擦肩而过,便能让个体的生命获得超越时空的深度 。

 

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袁竹的文字中,触摸到长安的土地温度、历史重量与文化韧性,更能感受到那种穿透岁月的、对生命本真与信念坚守的永恒追求。这正是《长安行三记》最珍贵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力量,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生命的探索之路,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 。

 

本文系原创

 

作者简介:鲁崇民,网名晨光如水,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社协文委会副主任,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顾问,文学爱好者,常有诗文、评论散见报刊、网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