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诗经研究系列11

董元奔2025-11-17 16:54:54

诗经研究系列11

——长着纤纤玉手的女奴(解《诗.魏风.葛屦》)

 

文/董元奔(江苏省)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纤纤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

 

——《诗经·魏风·葛屦》

 

朱熹《诗集传》在谈到这首《葛屦》的主题时说:“疑即缝裳之女所作。”南宋之后的学者大多接受朱熹的说法,近代著名学者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也接受朱熹的说法,并且更直接的给“缝裳之女”确定身份:“当是西周奴隶制社会之女性奴隶。”

 

把《葛屦》定位为女奴之歌,我总觉得不妥当。“纠纠葛屦”作为简陋的草鞋被女奴穿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纤纤女手”实在是不能被女奴所拥有的,不管这个女奴是多么年幼。须知,在奴隶社会的成熟时期,奴隶主生下的孩子一生都属于奴隶主阶级,奴隶生下的孩子一生都还是奴隶。奴隶的孩子生下之后,无论南孩还是女孩,无非就像是奴隶主的牛生下的公牛犊和母牛犊,当小奴隶一旦具备初步的劳动能力,他(她)就是要劳动的,一个女奴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拥有纤纤玉手。因此,朱熹关于《葛屦》主题的看法是不对的。那么,《葛屦》的主题到底会是什么呢?

 

《葛屦》属于《诗经》中的“魏风”。我们知道,晋国在战国初期一分为三,即魏、韩、赵。《诗经》中的作品所反映社会面貌的最晚时期是春秋中期,《诗经》中没有“韩风”和“赵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诗经》中也没有“晋风”,只有“魏风”。魏国早在西周初年就存在,核心区域在今山西芮城,后来在春秋前期(公元前660年)被晋国吞并,而晋国吞并的远不止魏国一个国家。因此,“魏风”、“唐风”等反映的都是晋国境内的社会风情。

 

大国吞并小国,在春秋前期逐渐开始了,这是春秋时代的标志性现象之一,也是周礼崩溃的标志之一。周礼崩溃,说到底是西周奴隶制瓦解、春秋时期新的地主阶级专政萌芽的标志。因此,晋国吞并魏国,正是新的生产关系冲击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结果。

 

周礼崩溃,井田制瓦解,大批奴隶获得自由成为自耕农。由于土地实现了私有化,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就会通过政治斗争甚至军事斗争从旧的奴隶主贵族手中“购买”土地,因此,新旧生产关系的斗争必然伴随着新贵族的崛起和旧贵族的衰落,其中也不乏旧贵族沦为下层劳动者的现象。新旧生产关系较量时期,新贵族层出不穷,旧贵族落难连连,这是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都会出现的现象。相比春秋前期,之前的比如奴隶制初建的夏朝初期,奴隶制的建立是新兴奴隶主阶级打败旧的原始氏族首领的结果,那些被打败了的氏族贵族,除了一部分比如炎帝被同化进入新的贵族阶层之外,其他的或者被杀,或者被充作奴隶;之后的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严厉打击旧的地主阶级,虽然有的地主化身为资本家,但是还是有许多地主阶级分子甚至象路易十六那样的封建皇帝被杀,或被迫沦为下层劳动者。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葛屦》中那个在深秋还穿着草鞋的女劳动者为什么长着一双纤纤玉手了。她其实就是春秋前期新旧生产关系斗争下的牺牲品。她在不久前还是一位奴隶主的宝贝女儿,但是在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她的奴隶主父亲由于阻挠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失败了,土地被新兴地主阶级“购买”,奴隶暴动或逃亡,她的奴隶主父亲没有能力给家人提供早前的优越生活了,甚至她的奴隶主父亲已经死于这场大变革中了,家道急剧衰落,家人被迫自食其力。因此,这个纤纤玉手的小姐只能穿着草鞋到贵族家中去缝衣服以糊口。

 

而这个女子到什么样的贵族家中去劳动的呢?我们看《葛屦》的第二节,看女贵族试穿衣服时“宛然左辟”的扭着身子的趾高气昂的样子就明白了,女贵族是新兴贵族,她应该是某个大地主的老婆或女儿,她对富贵的新生活还没有很适应呢。

 

由于新兴地主阶级所要建立的社会是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核心形式的社会,因此,早先束缚在井田上的奴隶被大批释放,从而成为租种地主阶级土地的雇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的奴隶是不容易产生的,因此,《葛屦》中的女子或不是奴隶,而是一个以替贵族缝制衣服为生的雇佣劳动者。就是说,她也许没有了土地,甚至没有了任何财产,但是她还是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的,她今天给这个地主缝衣服,明天还可以给那个地主缝衣服。即便她是因为她的家庭欠债而到某个地主家里做工抵债(相当于早先的奴隶),但是债务偿清后她还是自由身。

 

因此,《葛屦》两节诗分别描绘了一个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奴隶主贵族小姐的生活状态和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贵妇人的生活状态,诗以这两个画面艺术的反映了春秋前期新旧社会生产关系激烈斗争的现实。《葛屦》并不是一首什么女奴之歌。朱熹之前的《毛诗序》在谈到这首《葛屦》时认为诗的主题是“刺偏”,也就是讽刺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毛诗序》虽然没有碰触到社会变革这一社会现象,但是其“刺偏”说好歹也比朱熹的女奴说合理一些。

 

(原发于今日头条、中国作家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