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燃灯者”
——《山花烂漫时》观后感
作者:高银
近日,由费振翔执导,袁子弹、丁涵、黄诗洋、李玺威编剧,宋佳领衔主演的23集当代农村剧在央视八套热播,该剧先后在央视一套、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腾讯视频等重磅播出,并斩获第30届上海电视节目白玉兰奖。该剧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以张桂梅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员,将一生奉献给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创建全国唯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让一批批女孩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的故事。
作品引用毛泽东诗词里的“山花烂漫时”给剧目命名,“山花”说的就是华坪县大山里姑娘们,“烂漫”应是她们该有的未来。身患重病的张老师就是那不畏风雨和飞雪,无惧悬崖和寒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梅;她克服创办女高遇到的资金短缺、师资流失、招生困难等现实挑战,呵护和指引着“山花们”在寒冬过后的春天里竞相开放。
人物群像刻画有枝有叶
剧中除张桂梅老师外,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支教教师、基层干部、社会群众等一个个个性丰满、鲜活生动、可感可触的人物形象。比如:家境优越、毕业自云南省重点大学的丁笑笑;出身华坪、心系家乡教育的魏庭云;为爱留守的姚小山;熟悉基层困难,了解职场规则,普通且朴实的县教育局周局长和分管教育工作的马副县长;还有自暴自弃,将自己卖入婚姻市场,为酒鬼父亲和幼弟换三万块钱的女孩谷雨;还有愉快劳动、恬然自适,不觉得未成年相亲嫁人有问题,成绩不佳、读书不精,对书本毫无兴趣的女孩柳细莺;有保护遭受父亲家暴的母亲,一度拒绝免费女高橄榄枝的蔡桂芝;有父母早逝,和爷爷相依为命,将上女高的生活费视为一门挣钱营生的宁华,这些人物群像有枝有叶、立体雕琢、不可或缺,可谓:故事真、人物真、情节真。
高考励志的现实表达
影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部高考励志剧。“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点黑暗算什么,光明还在后头,这就是女高精神”。“掐不灭,打不倒,摁不死,总能绝处逢生,逆风翻盘”。“书读多了,就没有人能欺负你,你当像鸟,飞出心中的山”。“山外面并非只有高山,还会有蔚蓝的海,壮丽的高楼大厦和光明的未来”,这些经典台词的应用,对女高学生高考起到了励志作用。
为了备战高考,女高的师生们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每天清晨五点,操场上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深夜的教室灯火通明,老师轮流值守,为学生答疑解惑;张桂梅校长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她会在学生疲惫时讲自己的经历鼓舞士气,会在学生生病时连夜送医,甚至在自己化疗期间,仍坚持通过电话叮嘱老师关注学生状态。这些细节没有刻意渲染“苦”,却让观众感受到“为梦想拼尽全力”的热血与感动。
影片对高考的刻画,更注重展现“成长”而非“结果”。女孩们在备考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坚持与勇敢:曾经自卑的女孩,通过一次次模拟考试的进步变得自信;曾经叛逆的女孩,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大山”。当高考结束,女孩们走出考场时,脸上没有过度的焦虑,只有“尽力就无憾”的坦然;当录取通知书纷至沓来,她们相拥而泣的瞬间,让观众明白:高考的意义,不仅在于考上大学,更在于这段奋斗的经历,让她们拥有了直面未来的勇气。
谷雨从辍学打工到重返校园,最终考入师范院校反哺家乡的成长线,展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学霸蔡桂芝考上了昆明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当了一名外科医生;大大咧咧的宁华考上了重庆通信学院,毕业后所在部队去新疆戍边;柳细莺也考上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鲜花饼大王姜大宝的公司上班。女高第一届学生100%高考上线的奇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对高考励志的诠释。
艺术表达的创新实践
《山花烂漫时》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教育史诗,它以深情的笔触、细腻的人物刻画、真实的场景再现,真实地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展现了张桂梅及其团队在教育战线上的辛勤付出和感人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乡村教师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教育初心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是一次对现实社会教育公平的深度反思与有力呼吁。
剧目在艺术表现上求“真”,在引导公众直面困境和解决问题上求“实”,生动地描绘了教育在个人命运和社会公正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剧中的张桂梅校长就是这一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她深知教育的强大力量,能够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甚至是重塑整个社会的未来。在剧中,我们见证了她的教育理想如何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开花结果,从蔡桂芝、柳细莺和宁华这些女孩的改变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如何为她们的生活构建起新的可能,让她们从无知与困顿中解脱,找到属于自己的光。社会的不公在剧中得到了直接地反映,尤其是在性别歧视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上。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女子高中,就是对这种不公的直接挑战,她不仅提供了教育机会,更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每一个女孩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她们的未来不应受限于出身或性别。这种变革性的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个人创造了希望,也为社会的公平与进步注入了动力,同时引发了观众对于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该剧作为“十四五”重点项目,以影视为载体,展现了张桂梅的“燃灯精神”,更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女性平权等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该剧是一部歌颂优秀教师;励志青年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剧目;更是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深度、温度的时代之作,值得一看!
作者简介信息: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