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歌回响奏华章
——评九三阅兵四首暖场歌曲
作者:高银
“八分钟四曲连唱,三千学子歌飞扬,八十载光阴流逝,中华复兴势不可挡”。九三阅兵典礼启幕前,天安门广场上回荡起威武霸气、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歌声。来自北京四十所高校的三千名大学生,以四首经典抗战歌曲联唱拉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的序幕。
阅兵式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进场最早的联合军乐团以雄壮的歌声直击心灵、穿透云霄。精心编排的四首经典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音乐为笔,以歌为史,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完整呈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壮阔历程。四首歌曲唱出中华儿女的不屈和希望;仿佛一条时光长廊,将人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宛如一声声时代的强音,震撼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开启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宝库。
《松花江上》:故土沦丧悲歌怆
阅兵仪式的暖场以艺术歌曲《松花江上》开场,歌曲瞬间奠定了阅兵仪式庄严厚重的氛围。歌曲曲调如缓缓流淌的江水,承载着1931年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苦难记忆,自然牵引着人们的视角回到那个民族危亡的起点。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故土眷恋,又以“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悲泣,道尽山河破碎的痛楚与民众的流离之苦。声部合唱的改编,让这份情感有了更立体的表达:男高音的激昂勾勒出东北大地的辽阔,男低音的深沉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沉重,女高音的清亮如泣如诉,女低音的柔和则传递着隐忍的力量,四个声部交织融合,既保留了原曲的悲怆,又增添了众志成城的气势。合唱不仅是音乐表演,更成为一场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让年轻一代在旋律中读懂历史,让亲历者与后代在和声中产生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在太行山上》抗日烽火战旗扬
紧接着奏响的是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歌曲生动描绘了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英勇事迹。“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的歌词,展现了敌后军民同仇敌忾的斗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含泪为儿整理行装,妻子在村口目送丈夫奔赴前线,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筑起革命防线。歌曲中“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意象,既是对太行山险要地势的描绘,也是对抗日军民坚不可摧的意志的隐喻。在阅兵的特殊场景下,这首歌不仅是对先烈抗争精神的隔空致敬,更直观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凝聚军民、引领抗争的中流砥柱作用。
《保卫黄河》全民抗战声势响
1939年冼星海创作的《保卫黄河》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核心篇章,将暖场推向了高潮。彼时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黄河流域作为抗战重要战场,是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歌曲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又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激昂,呐喊出“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歌曲打破地域与党派的界限,将黄河儿女的悲愤与抗争熔于一炉,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抗战胜利凯歌彰
最后奏响的是由曹火星在1943年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将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历经十余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从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到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历史与实践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民族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
歌曲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的真切认知,歌曲从民间小调逐步传遍全国,成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也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埋下了思想伏笔。作为暖场的“精神收尾”,为暖场画上厚重的精神句号。歌曲朴实而坚定的旋律,如真理般掷地有声,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这旋律传递出“党的引领是抗战走向胜利的关键,更是新中国诞生的根本前提”。
四首曲目,从东北沦陷的“哀歌”到敌后抗争的“战歌”,从全民族抗战的“壮歌”到信仰凝聚的“赞歌”,8分钟的暖场不仅仅是简单的歌曲联唱,更是一部完整的音乐史诗,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它们深刻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这一历史必然。从歌曲熟悉的旋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回声,更触摸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密码。
感谢艺术家们以匠心守初心,用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有力量的作品为时代画像。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创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三观,能在这个时代不断流,而且能够发扬光大。
(2025年内蒙古政协同心杂志第9期)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