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诗颂中华 意蕴原乡

高银2025-11-13 04:56:15

诗颂中华 意蕴原乡

 

作者:高银

 

“黄河滚滚,携一卷诗稿奔涌而来;阴山苍苍,捧几阕清词伫立千年”。6月23日晚,第三届诗词文化季暨“诗颂中华 歌咏北疆”诗词朗诵和吟唱优秀节目在影剧院展演。

展演在朗诵《北疆礼赞:石榴花开映山河》中拉开序幕。吟唱《无衣》《北疆石榴籽·团结绽华光》、朗诵《苏韵流芳,诗语领航》《税月映五原——承(月光下的中国)韵》等10个节目充分展现了来自全县39个单位的800名朗诵和吟唱表演人员的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文艺素养;同时为前来参加内蒙古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暨文艺评论写作训练营的12个盟市的学员及五原县社会各界文艺文化爱好者和观演群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以诗为媒,探访千年中华文明古韵。第七小学王彦丰、徐子栋等人吟唱的《凉州词》,将吟唱与吉他、唐鼓、与唢呐等现代元素相融合,将现代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既传承了其古朴的韵味,又通过音乐的动态感,让我们在古韵悠扬中,感受那塞外的雄浑、征人的愁思;在饱满的唱腔里,感受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吟唱充满了豪情壮志,犹如千年前的勇士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战鼓声中坚定前行;吟唱旋律深情而又激昂,在吉他声中涌动着千年风沙的情感,琴瑟琵琶的合奏,犹如古老的羌笛之声,唤起了人们对大漠边疆的遐想。歌曲中的古韵与现代回响相互交织,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厚重与北疆文化的活力。吟诵不仅一次是北疆文化的历史的传承,也是舞台艺术的创新,它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以声为笔,共绘中华壮丽山河。乌兰牧骑王炳顺、辛沐容等人朗诵《读中国》,以声为墨,以情为笔,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华夏长卷,让听众在抑扬顿挫间触摸到祖国的脉搏与灵魂。“我的祖国,千古瑰宝,河山壮丽,美不胜收”,如洪钟巨响,奠定了雄浑激昂的基调。朗诵者以深情而铿锵的语调,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倾泻而出,带领听众的思绪跨越中华广袤大地。“每一片山川湖泊,都蕴藏着天地间的精华与灵韵”,具象化的描述配合细腻的情感演绎,让听众仿若置身于中华壮丽山河之中,感受着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千里江山如画卷展开,万里长城见证你的坚韧”,意象宏大而优美,朗诵者的声音层层递进,将长城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民族坚韧精神生动传递,唤起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朗诵语气庄重而深沉,仿佛在回溯历史长河,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而“飞速发展的中国速度,让世界倾倒”,语调陡然上扬,充满力量与自豪,展现出中国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整个朗诵将对中华壮丽山河、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成就的赞颂融为一体,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艺术、舞台表演,让听众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美好,激发起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以诗为舟,荡开北疆文化建设的涟漪。诗歌,是心灵的寄托;朗诵,是情感的表达。诗歌朗诵会以声传情、以诗铸魂,成功搭建起北疆文化与时代共鸣的桥梁。通过沉浸式的艺术演绎,将诗词艺术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让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得以生动展现和传承,为北疆文化提升行动注入全新的活力。演出终章,观众席上掌声如潮,有人久久端坐以掌声致敬,有人起身与舞台上的演员热情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而真挚。演员们被观众的热忱深深打动,多次鞠躬谢幕,以最诚挚的心意回应这份跨越舞台的认可,热烈的氛围在剧场内久久萦绕,见证着文化传承与艺术共鸣的动人力量。

此次盛会,不仅是一次诗词雅集,更是一场北疆文化传承、提升的生动实践,奏响了五原县“北疆文化活动季”的序曲。表演者将诗词作为文艺形式,怀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北疆大地的深情,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文化文艺进步,推动北疆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次集中展演。

 

(2025年7月1日呼和浩特日报)

 

作者简介: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