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钢铁轨迹上镌刻时代精神

李栎2025-11-09 21:01:20

在钢铁轨迹上镌刻时代精神

——评袁竹的长篇小说《巨龙奔驰》

 

作者:李栎

 

在袁竹的长篇小说《巨龙奔驰》(“起点中文网”2025年10月连载)的字里行间,金属撞击声与代码脉冲交织成中国工业文明的史诗。这部以魏家三代工程师为主角的小说,将中国铁路技术的嬗变熔铸于个体命运的锻造,在蒸汽与算法的交响中,奏响了一曲关于技术自主、实践智慧、家国情怀与价值重构的宏大乐章。当魏家祖孙在不同时代的技术战场上接力冲锋,他们手中的扳手与键盘,最终淬炼出中国工业精神的璀璨光芒 —— 那是对技术真理的执着叩问,是对民族尊严的坚定守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情守望。

 

一、技术自主:从机械心脏到数字灵魂的觉醒之路

 

(一)蒸汽时代的容差革命:在毫米之间构筑尊严

魏国嘉修复 “建设型” 蒸汽机车的场景,堪称中国技术自主意识的原点性时刻。当苏联专家以 “图纸神圣” 为由拒绝修正设计,这位钳工出身的工程师却从异常水汽中捕捉到 0.5 毫米的容差偏差。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纠错,而是对技术霸权的第一次温柔反叛 —— 他用游标卡尺丈量的不仅是机械部件,更是一个新生工业国家的尊严尺度。这种 “在螺丝帽里见乾坤” 的较真,暗合着中国工程师特有的实践理性:鞍钢的技术人员曾用铁锤敲打出第一炉合金钢,大庆的石油工人靠人拉肩扛竖起钻井架,魏国嘉们同样在蒸汽机车的活塞律动中,破译出技术自主的第一道密码 —— 拒绝机械模仿,拥抱创造性转化。苏联专家的教条主义,在小说中成为技术殖民的隐喻。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图纸,更是一套 “技术拜物教” 的思维定式,将技术权威异化为不可置疑的图腾。魏国嘉的突破,本质上是本土经验对教条主义的解构:他没有停留在 “按图施工” 的被动层面,而是通过现场观测、手感体悟与经验归纳,构建起属于中国工程师的认知坐标系。这种从 “学徒心态” 到 “主体意识” 的转变,在蒸汽机车喷薄的白雾中完成了最初的启蒙 —— 真正的技术自主,始于对每个技术细节的主权宣示,成于对 “权威神话” 的理性质疑。

 

(二)内燃电力时代的规则重构:从跟跑到并跑的范式革命

当秦芬团队在施耐德 “黑匣子” 之外搭建健康监测系统,中国工程师的斗争维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如果说魏国嘉时代的核心是 “造得出”,那么秦芬时代的关键便是 “看得懂”“改得了”“定得了”。西方技术巨头的 “黑匣子”,实则是技术霸权的特洛伊木马:它用先进设备垄断技术话语权,用封闭系统构筑知识壁垒,让接收者陷入 “引进 — 落后 — 再引进” 的恶性循环。秦芬们的智慧,在于撕开黑匣子的神秘面纱,在其外部构建独立的监测体系,这一步看似妥协,实则是对技术霸权的迂回突破 —— 既然暂时无法颠覆内部规则,那就先在边缘地带建立平行系统,为未来的范式革命积累资本。高铁技术从 “和谐号” 到 “复兴号” 的跨越,在小说中被升华为技术定义权的争夺战。早期的技术引进如同 “带着镣铐跳舞”,中国工程师在消化吸收中承受着知识产权的枷锁。但秦芬们没有止步于逆向工程,而是在 “数字孪生” 系统的研发中,将中国的地质数据、气候特征与运营经验转化为算法参数,最终在高铁标准制定中获得了与西方巨头平等对话的资格。这种从 “技术接受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转变,暗合着中国工业从 “制造大国” 向 “创新强国” 的历史性跨越 —— 正如盾构机从进口依赖到出口海外时,中国工程师早已不是图纸的复制者,而是地下空间开发规则的重新定义者。

 

(三)数字时代的灵魂觉醒:当代码成为新的工业基因

魏念铁的 “天弈系统” 与魏晓辰的生物启发研究,标志着技术自主进入 “软件定义一切” 的新纪元。在这里,“技术灵魂” 不再是机械心脏的物理搏动,而是算法中枢的数字心跳。当网络安全成为新的战场,当数据主权取代制造主权,小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核心技术的竞争已从物理空间转移到数字空间,从硬件制造升级为系统重构。魏念铁在系统中植入 “人文影响评估” 模块,这个细节极具象征意义 —— 它意味着中国的技术自主不再是冰冷的参数比拼,而是带着本土价值基因的生态构建。就像华为在 5G 标准中融入 “万物互联” 的哲学,北斗系统在卫星导航中嵌入 “天人合一” 的智慧,中国的技术创新正从 “功能追赶” 走向 “价值引领”。数字时代的技术自主,面临着比工业时代更复杂的挑战。西方科技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底层算法等领域构筑起 “数字马其诺防线”。但魏晓辰们的生物启发研究,展现了一种颠覆性思维:不再沿着西方划定的技术路径追赶,而是从自然进化中寻找新的可能性。蚂蚁分工的分布式系统、藤蔓攀援的自适应算法,这些源自东方智慧的仿生学思维,正在开辟一条不同于硅谷模式的创新之路。当技术自主与本土文化基因相结合,代码便不再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而是承载着文明特质的工业灵魂。

 

二、实践与理论:在碰撞中熔铸的创新辩证法

 

(一)车间里的具身智慧:手泽之遗的技术诗学

魏国嘉的 “金手指” 是实践智慧的具象化表达。这位能通过机械声响判断故障的老工程师,将车间转化为独特的认知场域 —— 电机的震颤频率、蒸汽的气味变化、螺栓的松紧手感,都成为他解码技术问题的密码。这种具身认知,源自中国传统匠艺的口传心授,又在工业时代完成了现代转型。就像苏绣大师指尖的触感能分辨丝线的经纬,核雕艺人手掌的温度能感知木料的纹理,魏国嘉们在与机械的长期对话中,培育出一种 “身体化的技术直觉”。在秦岭斜井抢险中,他放弃繁琐的理论计算,仅凭对蒸汽机车活塞原理的深刻理解,就地取材设计支撑结构,这种 “急智” 并非灵光一现,而是千万次实操经验在潜意识中的自动整合。实践智慧的价值,在理论主义盛行的时代常被低估。但小说通过魏国嘉的形象,揭示了一个真理: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往往来自与物质世界的直接对话。当学院派工程师沉迷于公式推导时,车间里的老师傅却能从机械的 “呼吸” 中发现问题本质。这种 “手脑并用” 的传统,在中国工业史上从未断绝 —— 古代工匠建造应县木塔时,没有现代力学公式,却通过榫卯结构的精妙组合实现了千年不倒;当代航天人在火箭总装车间,靠手感校准螺栓扭矩,确保了发动机的精准运转。魏国嘉的 “金手指”,正是这种实践传统在铁路领域的当代化身。

 

(二)公式里的远见:理论理性的导航之光

秦芬则代表着理论理性的璀璨光芒。当风雪斜井中的抢险陷入困境,她掏出计算尺的瞬间,标志着理论科学对经验主义的精准赋能。她的思维如同精密仪器,能从浩渺的理论体系中提炼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方程 —— 在 “东风” 内燃机车材料选型中,她用疲劳极限公式预警齿轮寿命;在 “数字孪生” 系统研发中,她将动力学理论转化为仿真模型。这种理论能力,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工程现场的深刻理解之上。就像李四光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勘探,钱学森用系统工程理论规划航天工程,秦芬们证明了理论不仅是思辨的产物,更是引领实践突破的灯塔。理论与实践的分野,在小说中被转化为两种认知范式的互补而非对立。秦芬对奥地利旧图纸的挖掘,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简单复现,而是用现代理论重新解读的过程;她主导的 “数字孪生” 系统,更是将现场数据与理论模型熔铸为统一的认知体系。这种理论理性,在高铁气动外形设计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工程师们既依赖风洞试验的实践数据,更依靠空气动力学理论进行优化,最终让 “复兴号” 在贴地飞行中实现了减阻与降噪的平衡。秦芬的形象,打破了 “理论家不懂实践” 的偏见,展现了理论思维在技术攻坚中的战略价值。

 

(三)协同共生的密码:手脑协同的方法论革命

魏国嘉与秦芬在 “韶山型” 电力机车攻关中的配合,堪称技术创新的 “阴阳合璧”。一个从轮轨异响中捕捉转向架缺陷,一个用动力学公式推导配重方案;一个擅长在混乱的现场信号中抓住本质,一个精于在纯净的理论空间中构建模型。这种 “现场观测 — 理论建模 — 仿真验证” 的闭环,形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方法论。就像屠呦呦团队从古籍中获得灵感,用现代化学手段提取青蒿素,中国工程师在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纯理论驱动、也不同于传统经验主义的创新路径 —— 它强调 “实践出问题,理论找规律,实验验真理”,在迭代中实现螺旋上升。手脑协同的创新模式,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历史性验证。面对高寒冻土、生态脆弱等世界级难题,工程师们既依靠实地钻探获取冻土数据(实践),又运用热力学理论设计主动降温系统(理论),最终实现了 “让火车在冻土上奔跑” 的奇迹。这种方法论革命,本质上是对 “知行合一” 哲学的现代诠释:它拒绝将实践与理论割裂,而是在两者的互动中培育创新基因。魏家夫妇的合作,不仅成就了具体的技术突破,更塑造了中国工程师的集体人格 —— 既能俯身车间拧螺丝,也能仰头星空算公式,在虚实之间搭建起创新的桥梁。

 

三、家国情怀:三代人的技术接力与精神迁徙

 

(一)齿轮与钢笔:技术人生的情感语法

魏国嘉与秦芬的爱情,是技术理想与家国情怀的浪漫耦合。齿轮挂坠象征着工业文明的精密协作,刻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的钢笔则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物化。他们在宝成线风雪中的相遇,在 “牛棚” 里用水泥袋演算的坚守,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工业文明的共同守望。这种 “技术爱情”,让人想起邓稼先与许鹿希的 “二十八年分离”,钱学森与蒋英的 “科学与艺术联姻”—— 当个人命运与技术报国绑定,爱情便成为对抗时代风浪的精神锚点。在特殊年代的审查与下放中,他们用齿轮传递默契,用钢笔书写信念,让技术追求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技术人生的情感编码,在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工业美学。魏国嘉送给秦芬的齿轮挂坠,不是普通的定情信物,而是工业文明的微缩象征;秦芬回赠的钢笔,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知识报国的热忱。这种将技术符号融入情感表达的方式,暗合着中国知识分子 “科技救国” 的百年传统 —— 从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到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将个人才华与民族命运焊接在一起。魏家夫妇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传统在铁路领域的深情演绎,让技术史不再是冰冷的参数罗列,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叙事。

 

(二)代际传承的变奏:从机械到算法的精神迁徙

魏念铁放弃机械专业投身计算机科学,魏晓辰探索生物启发交通,看似是对父辈轨迹的背离,实则是创新精神的螺旋上升。第一代解决 “有无问题”,第二代实现 “并跑领跑”,第三代探索 “未来范式”,这种代际分工暗合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逻辑。就像 “蛟龙号” 团队中,老工程师专注材料强度,年轻科学家攻关人工智能控制,不同代际的技术选择,恰是创新生态多样性的体现。魏家第三代的 “离经叛道”,本质上是对 “科学无禁区” 的践行 —— 当父亲在蒸汽机车旁挥汗如雨,儿子在代码世界构建智能中枢,孙女在生物实验室模拟蚂蚁分工,三代人共同绘制了中国技术自主的进化图谱。这种代际传承的变奏,折射出中国工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战略转型。魏国嘉们在机械时代打下工业基础,秦芬们在电力时代突破技术壁垒,魏念铁们在数字时代重构竞争规则,每一代人都在时代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中国航天从东方红卫星到嫦娥探月、天问火星,不同阶段的技术路径差异,正是创新精神在不同维度的展开。魏家第三代的选择,不是对父辈的否定,而是对 “技术报国” 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 当机械制造的 “硬实力” 积累到一定程度,算法创新的 “软实力” 便成为新的突破方向,这种代际接力,构成了中国工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三)个体微光与时代洪流的和弦

小说中 “牛棚演算”“下放技改” 等情节,是一代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缩影。当魏国嘉在劳改农场改良灌溉机械,秦芬用隐秘代码传递学术信息,个体的技术热情成为穿透历史迷雾的光束。这让人想起 “文革” 期间陈景润在 6 平方米小屋演算哥德巴赫猜想,敦煌学者在烛光下修复壁画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技术的执着、对科学的信仰,始终是知识分子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纽带。结尾处普通旅客的旅程,象征着万千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汇聚成国家前行的钢铁动脉:每一根钢轨都凝结着魏国嘉们的汗水,每一套智能系统都闪烁着秦芬们的智慧,每一次安全抵达都承载着魏念铁们的梦想。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在小说中呈现出辩证的张力。一方面,时代的浪潮塑造了技术工作者的命运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另一方面,无数个体的技术实践,又在悄然改写着时代的走向。就像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在 “世界屋脊” 上谱写的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个国家挑战自然极限的集体传奇。魏家三代的故事,是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工业大厦添砖加瓦。当个体微光汇入时代洪流,便形成了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四、速度哲学:从狂飙突进到价值重构的文明觉醒

 

(一)速度神话的建构与解构:在效率与人性间寻找平衡

从蒸汽机车的吭哧声到高铁的呼啸声,速度始终是铁路技术发展的显性追求。小说中,魏国嘉提升蒸汽机车效率,秦芬优化内燃机车功率,魏念铁用 AI 调度提高列车准点率,“快” 被视为技术进步的核心指标。但随着 “天弈系统” 遭遇的伦理困境 —— 当 AI 为追求效率最优而牺牲旅客体验,速度神话开始崩裂。这种冲突并非虚构:现实中,高速公路的扩建曾割裂生态系统,电商物流的 “次日达” 催生海量包装垃圾,技术进步的 “速度崇拜” 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小说通过这一情节,引导读者思考:当速度成为唯一标尺,技术是否正在背离以人为本的初衷?速度神话的解构,本质上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蒸汽时代,速度代表着摆脱自然束缚的解放力量;内燃时代,速度象征着工业化的磅礴动能;电力时代,速度成为全球化的助推器;数字时代,速度则演变为算法竞争的核心参数。但魏晓辰的生物启发研究,为这种单维追求提供了纠偏可能 —— 她从蚂蚁分工中领悟到分布式协作,从藤蔓生长中提炼出自适应算法,让交通系统不仅追求速度,更注重韧性与平衡。这种思维转变,暗合着中国 “新发展理念” 的内在要求: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数字竞赛,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生物启发的启示:向自然学习技术伦理

魏晓辰的研究标志着技术哲学的根本转向 —— 从 “征服自然” 到 “效法自然”。她构建的分布式交通系统,模仿蚂蚁群体的自组织智慧,让每个节点在协同中实现整体最优;她设计的自适应轨道算法,借鉴藤蔓攀援的生长逻辑,使系统能在复杂环境中自我调整。这种仿生学思维,不仅是技术路径的创新,更是文明范式的转换:当马斯克追求火箭的 “极速复用”,魏晓辰们却在自然进化中寻找可持续方案,这两种路径的并存,展现了技术发展的多元可能。自然界的生物历经亿万年演化,形成了资源高效利用、系统自我修复、与环境共生共荣的智慧,这些正是工业文明破解当下困境的密钥。向自然学习,本质上是对技术伦理的重新定义。传统工业技术强调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而生物启发技术则追求与自然的协同与共生。就像青藏铁路建设中,工程师们为保护藏羚羊迁徙路线而设计生态廊道,这种 “让技术给自然让路” 的理念,正是生物启发思维的现实实践。魏晓辰的研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种文明自觉的觉醒 ——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成熟,不是让自然服从于人类的效率需求,而是学会倾听自然的智慧,在技术系统中植入生态伦理与人文关怀。

 

(三)归途的隐喻: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人的幸福

小说结尾,魏国嘉和秦芬以普通旅客身份踏上旅程,这个场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他们一生都在创造技术奇迹,最终却成为技术成果的享用者。列车平稳的行驶、窗外掠过的风景、车厢里的欢声笑语,构成了技术价值的终极注脚:所有的技术攻坚、所有的创新突破,最终都是为了让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这让人想起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初心:他们克服高寒缺氧修建 “天路”,不是为了创造海拔纪录,而是让藏区百姓坐上舒适的火车―――那是对技术真理的执着叩问,是对民族尊严的坚定守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情守望。

 

五、工业精神的当代回响:从小说叙事到现实实践的价值共振

 

(一)钢轨上的传承:当代工匠与小说精神的跨时空对话

当《巨龙奔驰》中魏国嘉用听声辨障的绝技守护蒸汽机车时,现实里中国铁路 “大国工匠” 李万君正以 0.01 毫米的焊接精度,为高铁轨道搭建 “无缝桥梁”。这种 “以技为魂” 的坚守,恰是小说工业精神的当代延续 —— 李万君在焊花飞溅中练就的 “一枪准”,与魏国嘉的 “金手指” 如出一辙,都是将身体与机械融为一体的具身智慧。同样,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 “高铁焊接大师工作室” 里,年轻工匠们传承的不仅是焊接技艺,更是魏国嘉式 “较真精神”:为优化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焊接工艺,他们曾连续 72 小时反复试验,在 200 多次失败后终于突破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高铁的 “肌肤” 更坚韧。

 

小说中秦芬团队破解 “黑匣子” 的智慧,在今天盾构机研发领域仍在续写传奇。中铁装备集团的科研团队面对国外 “盾构机图纸绝不外传” 的壁垒,如同秦芬挖掘奥地利旧图纸般,从地质样本中反向推导核心参数,最终研制出 “京华号” 超大直径盾构机。当这台 “地下巨无霸” 在北京东六环隧道中精准掘进时,其搭载的 “地层自适应系统”,正是秦芬 “数字孪生” 理念的升级实践 —— 它能实时采集地质数据,自动调整刀盘转速与推力,就像秦芬当年用公式预判齿轮寿命般,让 “地下工程” 告别 “盲人摸象”。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技术呼应,证明《巨龙奔驰》讲述的不是过去式,而是中国工业持续突破的进行时。

 

(二)数字时代的伦理坚守:从 “天弈系统” 到现实 AI 的人文锚点

魏念铁在 “天弈系统” 中植入 “人文影响评估” 模块,这个细节在当下 AI 伦理争议中更显先知性。当现实中智能调度系统为追求效率压缩旅客换乘时间,当算法推荐导致 “信息茧房”,小说中 “技术必须向人低头” 的理念,正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行动准则。华为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时,特意加入 “行人优先” 的伦理算法:即使牺牲 0.3 秒的通行效率,也要确保路口行人安全;中国铁路 12306 的智能票务系统,在春运高峰时会为老年旅客预留线下窗口,避免 “技术鸿沟” 将弱势群体排除在外 —— 这些实践,正是魏念铁 “人文模块” 的现实落地,让数字技术始终带着温度。

 

魏晓辰的生物启发研究,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绽放光芒。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借鉴 “蚂蚁分工” 模式,研发出分布式智能电网:每个村级电站如同蚂蚁个体,既能独立供电,又能通过网络调配余缺,解决了偏远地区供电不稳的难题;中车株洲所则从 “藤蔓攀援” 中获取灵感,设计出柔性受电弓 —— 这种能像藤蔓般自适应接触网高度的部件,让高铁在大风天气中的故障率下降 60%。这些创新印证了小说的深刻判断:当技术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就能在 “效率” 与 “可持续” 间找到平衡,这恰是中国 “双碳” 目标下工业转型的核心路径。

 

六、归途之外:技术文明的价值辐射与人类向度

 

(一)钢轨延伸处的文明对话

小说结尾处普通旅客的旅程,在现实中已演变为中国铁路 “走出去” 的文明交流。雅万高铁上,印尼乘客惊叹于列车平稳度过地震带时,或许不会知道,这套源自 “复兴号” 却适配东南亚地质的技术方案,凝聚着秦芬式 “本土化改造” 的智慧 —— 工程师们为适应印尼高温高湿环境,特意优化了空调系统与车体防腐工艺,让中国技术不再是 “简单复制”,而是 “文明适配”。就像魏国嘉当年修正苏联图纸时融入本土经验,今天的中国铁路技术输出,传递的是 “和而不同” 的文明理念:在雅万高铁的站房设计中,融入爪哇传统木雕元素;在中老铁路的车厢里,设置傣泰语播报 —— 技术成为纽带,让不同文明在钢轨延伸处相遇。

 

这种文明辐射,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合作。当蒙内铁路为肯尼亚创造 4.6 万个就业岗位,当中泰铁路带动沿线农业加工产业升级,《巨龙奔驰》中 “技术服务民生” 的初心,正在非洲、东南亚落地生根。魏国嘉们当年追求的 “中国人能造自己的心脏”,如今已升级为 “中国技术能为世界造更好的心脏”—— 这不是技术霸权,而是工业精神的利他性延伸,如同 “天弈系统” 的人文模块,让技术突破带着普惠的温度。

 

(二)面向未来的工业精神新淬炼

当魏晓辰在实验室中观察蚂蚁群体时,中国的科研团队已在量子计算领域探索 “生物启发 + 量子科技” 的新路径 —— 他们模仿蜜蜂舞蹈的信息传递模式,设计出量子通信的加密算法,让信息安全如同蚁群协作般可靠。这种 “跨学科融合” 的创新,正是工业精神在新科技革命中的淬火升级: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多领域智慧的共生,如同魏国嘉的实践与秦芬的理论结合,又如魏念铁的数字技术与魏晓辰的生物研究互补。

 

未来的工业精神,将更强调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维度。中国研发的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不仅追求 600 公里的时速,更通过 “零排放” 设计响应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空间站的 “太空育种” 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作物改良方案 —— 这些实践,让《巨龙奔驰》中 “技术终极指向人的幸福” 的理念,升华为 “技术服务人类共同福祉” 的追求。就像钢轨需要不断淬火才能抵御磨损,工业精神也需要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从传统匠艺的 “守正”,到现代科技的 “创新”,再到全球治理的 “担当”,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却在每一次淬炼中愈发坚韧、愈发开阔。

 

结语:淬火永恒,精神不灭

 

《巨龙奔驰》的叙事终点,恰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新起点。当我们回望魏家三代的技术接力 —— 从蒸汽机车的 “心脏” 置换,到数字系统的 “灵魂” 觉醒;从车间里的扳手,到实验室的显微镜 —— 看到的不仅是一部铁路技术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锻造史。那些在淬火中凝结的品质:对自主的执着、对真理的敬畏、对民生的坚守、对未来的担当,早已超越了铁路行业,成为整个中国工业的精神基因。

 

今天,当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当 “深海一号” 探入海底,当 “嫦娥” 在月球背面留下足迹,这些成就的背后,都能看到魏国嘉的 “较真”、秦芬的 “严谨”、魏念铁的 “创新”、魏晓辰的 “远见”。工业精神的淬火,从来不是一次性的锻造,而是在时光中反复锤炼 —— 在技术突破的喜悦中、在挫折失败的磨砺中、在服务他人的温暖中,不断去除杂质,凝聚精华。

 

或许,《巨龙奔驰》最动人的,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而是魏家三代人面对时代浪潮时的坚守:他们从未将技术视为征服世界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守护尊严、创造幸福的桥梁。这种精神,如同钢轨般沉默却坚韧,承载着中国从工业弱国到工业强国的梦想,也将继续承载着人类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

 

淬火的过程会结束,但淬火而成的精神永恒。当未来的工程师们翻开《巨龙奔驰》,仍会从魏家三代的故事中感受到力量 —— 那是金属撞击的回响,是代码跳动的温度,是一个民族在工业文明中淬炼出的,永不熄灭的精神光芒。

 

本文系原创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