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他乡,用文字缝补时光
——关于林子《远嫁他乡这些年》一书的评析
作者:高银
心中有爱,岁月情长。因为爱,她远离了兴安盟突泉县,远离了朝思暮想的亲人,远离了生她养她的第一故乡;因为爱她来到了第二故乡——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结婚、生子、创业、工作、著书立说;用笔分享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她的奋斗史、创业史,为自己精彩的人生立言;作为高级记者,她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编辑、拍摄、采访;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用笔记录人间社会万象,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放歌。正如名言所说:“文学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种无声的起伏,是一种动人的活生生的感情”。
认识林京丽其人,是因为巴彦淖尔市文联、市作协、市图书馆在市文博中心举办的“书卷生香 河套印记——地方作家签名售书活动”,期间收到了她亲笔签名的赠书《远嫁他乡这些年》。全书收集了作者从1995年到2024年期间书写的86篇、将近13万字的散文作品。林京丽,又名林京莉,笔名林子,巴彦淖尔市日报社主任记者,作品《向总书记报告喜讯》《三月里的歌》分别获得2002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二等奖,《邮路上的青春》获第十六届内蒙古新闻奖特等奖,《远嫁他乡这些年》是作者的第一部处女作、第一部散文集,书籍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会杜撰的人写小说,善抽象的人写诗歌,懂得生活的人来写散文;京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很真诚,文如其人,京丽的散文也清清丽丽,家乡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实朴实、清新明快。以中短篇见长、以善见美、以思考见追求、以表达见境界。用笔记录生活、拥抱生活、总结以往、展望未来,用笔去宣泄真挚的情感,发掘生活中爱的本真,记录人生的积淀,传播乡愁乡情,充分体现了散文的文学功能,一是记录,二是宣泄。
第一,文章标题视角独特。《远嫁他乡这些年》是一个很具诗意的书名,既有立体感也有动态感,更有很强的指向性。文章的标题以独特的视角来呈现主题,吸引读者的目光。“远嫁”两字的背后,有着一个女性群体日夜的期盼、辗转的思念、艰苦的奋斗,以及远大的青春记忆。《远嫁他乡这些年》这本书的背后,是一个远嫁他乡女子三十年的奋斗史,更是她的孩子的成长史、她和老公的奋斗史,巴彦淖尔市的发展史。这些经历,这些故事,都不经意地反映在她的那些看似散漫的文章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子无疑是一个文学和事业兼具的成功者,更是一个文学创作的有心人,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文章写得成功,做人做得成功,在事业上无疑也是成功的。
第二,这是一本有着深刻寓意的真情书写。书中绝大部分作品是书写故乡亲人、个人随笔及生活情感方面的文章,在她的书里有阳光、有风雨,有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有远嫁他乡的烦恼,也有阳光下爱的温暖,如《想起姐姐出嫁时》《嫂嫂》《回乡偶记》《回乡有感》《高考滋味》《二哥》《我的家》《给儿子报志愿》《六次购房》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书的封面秀丽端庄、构思新颖且精巧。蓝天、白云、阴山、麦田与一个秀发少女的组图,色彩明快和谐,背景宏大,那位妙龄少女身着连衣裙,背对作者,长发飘然,伫立在大自然中,让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散文面宽量大,不一而足,蕴含着说不尽的故乡事,道不尽的故乡情。
第三,这是一本记录成长轨迹的个人日记。30年前的林京丽,正经历着当代中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学毕业的她风华正茂,因为爱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乡,离开了情难舍、意难忘的二老双亲、兄弟姐妹,随着心爱的人从东北远嫁到遥远的河套。1995年秋天,出于生活的压力,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她应聘到临河五交公司当售货员卖油漆、食品添加剂、食用化工产品,公司转职后应聘到一家计算机学校工作,教语文和政治。1997年应聘到《临河晚报》工作,从事记者工作。在此期间她还兼职做过婚礼司仪、拉过广告、做过传销。在远嫁他乡的过程中,她和丈夫从租住南凉房、一年搬家四次、到拥有自己80平方米楼房、到换上小二楼、到为孩子在北京买学区房,30年间先后6次换房。
她当过教师,做过售货员,但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20多年的记者生涯。做记者使她真正走进社会,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冷暖,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社会责任。她写新闻,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也曾获得许多行业奖励和业内认可。
读林子的《远嫁他乡这些年》散文集,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故乡爱得那么深沉和她深厚的文学素养、独到的文化视角。在她的笔下,东北的雪,黄河的水,大漠的风,阴山的魂魄,河套的宽厚,情感随笔,岁月情怀,旅行札记,穿插在行文中,纯粹的文字在充沛的素材里文采飞扬。在平淡的光阴里让我们见证了乡愁乡情的浓浓烟火味、悠悠岁月情,乡情乡愁有章可循、有枝可依。在忙里偷闲的时光,临风把盏,无问西东,把简单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日常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不负日月乾坤,无悔锦绣河山,冷暖与秋共,清欢与世同。
“悠悠天旷念故乡,笔落纸端情满腔,散记织就旧时光,故影新思两交芒”。《远嫁他乡这些年》文韵绽芬芳,往事入诗行,远嫁散记,林林总总,心念所及,记之叙之。远嫁散记,是亲朋故旧的重影复现,也是人情与事理的叠加交错。时光虽不可逆,但认识过往,省视内心,总有质实有力的东西能让人含英咀华,感受到一种积淀的能量。
总之,《远嫁他乡这些年》对于她念兹在兹的巴彦淖尔来说,是一次扎实的回馈,一次真诚的致敬,一次高质量的精神洗礼,文章有人、有事、有情、有趣,是一部收藏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