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河套文化核心理念解析

高银2025-11-02 16:08:33

河套文化核心理念解析

 

作者:高银

 

内容提要:河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理念。其中,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等理念在河套文化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本文通过对河套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挖掘和探究,详细阐述这些核心理念在河套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意义,揭示了其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河套文化;爱国;忠诚;团结;担当

 

一、引言


河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河套文化。爱国、忠诚、团结、担当这些理念作为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贯穿于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二、河套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一)河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前言“河套者,周朔方,秦河南地,土沃,丰水草。东距山西偏关,西距宁夏,可二千里”。从文献记载来看,河套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目前已被发现的丰富原始文化遗存是黄河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河套地域的具体范围所指,最早记载出自北魏晚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汇于河。河水又东,迳马阴山西。”

清代《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延绥镇志》中对河套地域的描述:“河东到敞宽口,接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东由宁夏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由黄甫川入葭州界,谓之入套,迂回两千余里,环抱河南之地,谓之河套。”此文用直白的语言表明了河套之名是对其所处自然地理位置的形象描述。因黄河流经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流经的地区形成一个呈马蹄形的大弯曲,故称为“河套”。

在原始社会,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就有人类祖先居住,这里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夏、商、周、秦时期,该地区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数千年来,河套地区的变迁历尽沧桑,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同朝代和民族通过战争才得以“各领风骚数百年”。移民的涌入也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进一步丰富了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至今,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逐步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套文化是在河套地区历史发展变迁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渗透,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一种具有典型特点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河套文化融合了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边塞文化等,是人文与自然相互碰撞的结果,河套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二)河套文化的独特特征

河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坚韧不拔等特征,这些特征为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等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开放性:河套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历史上,河套地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不同民族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河套文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开放:巴彦淖尔市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

文化交融开放:河套文化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经济贸易开放:历史上,河套地区就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在现代,巴彦淖尔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枢纽优势,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2)包容性:河套文化包容了多种民族和文化。例如,在饮食方面,河套地区融合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等地的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融合:河套地区是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据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有49个民族的群众曾在这里生活。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饮食文化:河套属移民地区,饮食文化受多个民族的影响,又经与山东、山西的融汇,与河南、河北的贯通,与陕西、甘肃的兼收并蓄,再加以整合、升华、创新、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套饮食文化。

在河套地区,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如甘肃的民勤拉面,蒙古族的烤羊肉、手把肉,回族的麻花,陕西的肉夹馍等。河套地区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例如,河套硬四盘包括扒肉条、酥鸡、红扒丸子和清蒸羊肉,这些菜肴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烹饪技法和口味,体现了河套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包容性。

风俗习惯:河套地区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蒙古族、汉族、回族的礼仪比比皆是。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河套风俗。

文化交流:河套文化博采众长,化他为我,又集众之长,异彩纷呈,具有强大的汇聚力和孕育力。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河套地区的方言和语言也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口音和词汇。例如,“圪崂”、“圪蛋”等在河套方言中常被使用,其含义可能与其他地区的方言有所不同。河套地区的民歌、西路二人台、杭哈民歌、秧歌、晋剧、山曲儿、漫后调、舞蹈、绘画、河套剪纸、葵花粘贴画等,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元素,展现出了多元的艺术风格。

(3)坚韧不拔:河套地区的先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开渠灌溉,发展农牧业,创造了塞外粮仓。

修建二黄河是河套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集中体现。在60多年前,巴彦淖尔3万干部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历时10年,锹挖肩挑,修建了全长230公里的二黄河,把巴彦淖尔人的一面精神旗帜,插在了黄河“几字弯”头。

河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以来,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发,这一地区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产粮区。在这个过程中,河套人民克服了各种困难,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后,为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进驻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秦始皇时期,河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耕文化。《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兵三十万,露天扎营驻军十余年,为了解决军需,实行屯垦戍边。

明朝中期到民国初年的“走西口”时期,当时大量内陆各省灾民涌入河套地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勇敢的精神,河套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小麦、玉米、葵花、蜜瓜、水稻、谷子等开始大量种植。农民还学会了修建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河套地区的农耕发展。例如,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农耕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三、爱国理念在河套文化中的体现


(一)对国家领土的捍卫

历史上河套人民为保卫家园与外敌进行英勇斗争。在古代,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之地。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蒙恬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在此地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汉武帝时期,卫青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开始对河套进行开发,汉武帝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10万人戍边,拓荒垦殖,引黄灌溉,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牵头进行的大规模地区开发,对两汉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与傅作义谈判和平解决北平问题时,就考虑了和平解放绥远的问题。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时向他正式提出绥远和平解决的方式。时任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受北平和平起义的影响和傅作义的授意,于6月成立了绥远省革命委员会,为和平解放绥远从思想上、组织上做准备工作。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孙兰峰等39人,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和聂荣臻、薄一波发出通电,宣布起义,绥远省和平解放。

(二)对国家统一的追求

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参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在历史上,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之地。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蒙恬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在此地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北伐匈奴,最终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得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扩大。总的来说,河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得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四、忠诚理念的彰显


各民族在河套地区和谐共处,共同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郭北宸,1930年于左云第一小学毕业,在太原兵工厂学徒。1933年秋,在绥远乡村建设委员会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在兴和等地任乡村指导员。1938年春,在五原经刘一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绥远游击二支队做宣传工作。1939年春,他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先后任安北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绥西特委组织部部长、特委书记,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期间,组织了安北小学教员抗日救国委员会、民众抗日后援会。1940年,由于叛徒告密,郭北宸与200多名同志被捕,1942年8月的一个夜晚,郭北宸被秘密杀害,年仅30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刘光子,仅凭一个人俘虏63名英国士兵,创造志愿军单兵抓俘虏最多的纪录。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等功臣”“二级孤胆英雄”称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授予他一级战士勋章和二级孤胆英雄称号,他受到了毛泽东、金日成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专门赠送他一支半自动步枪。

 

五、团结理念的渗透


(一)多民族的团结协作

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清道光初年,蒙地开禁后,汉人逐渐增加。蒙古贵族拉森甲贝与前来耕种的汉人合作,开垦土地,种植五谷。他们因势利导开挖渠道,时人称之为“甲贝渠”,这些渠道的旧迹至今依然留存。

河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服饰、饮食、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例如,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与汉族的戏曲、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河套音乐风格;汉族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庆祝。

在面对自然灾害或外敌入侵时,河套地区的各民族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灾害。在历史上,河套地区的居民曾经多次共同抵御黄河泛滥、旱灾等自然灾害,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河套人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齐心协力,他们能够摒弃个人私利,携手共进,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力量,共同抵御风险和挑战,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战国时期,赵国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并占据了河套平原。赵武灵王在军事和政治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设立郡县制,以郡统县,沿边设置了代、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县;二是修筑长城,从代地(张家口北)起,沿阴山(乌拉山古称阴山,现阴山称阳山)筑至现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西端止。另一条是从现在固阳县境起,沿阴山止于狼山西之高阙塞(狼山西之大坝图口)。

“胡服骑射”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先进文化和技术的积极吸收,这种开放和进取的精神有助于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人民看到国家发展和变革的决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劳动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修筑长城使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作中产生一种共同奋斗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集体意识,对凝聚力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六、担当理念的践行


(一)个人的责任担当

刘进仁,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高潮,1925年刘进仁积极参加归绥反帝示威游行活动。是年暑假刘进仁回到河套,在五原、临河县城和蛮会等地向文化青年和群众散发反帝爱国及五四运动的传单和小册子。在刘进仁的影响下,蛮会天主堂小学教员李春秀、王汝贤等进步青年,积极组织学生罢课,发起反对比利时籍神甫林允中的斗争。

(二)社会的共同担当

在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积极作为,起到了共同担当的社会作用。秦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平原,并在此设立了九原郡和四十四个县。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秦朝的边防,也为后来的河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收复河套平原后,为了进一步开发该地区,巩固边防,秦始皇对河套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政策。他迁徙了大量的军队、戍卒、刑徒和一般百姓到河套地区,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同时也为自道、长城等大型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劳动力。

 

七、河套文化中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


 河套文化中的爱国忠诚、团结担当核心理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河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其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通过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河套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河套文化中的爱国忠诚、团结担当核心理念,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套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结论


河套文化中蕴含的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等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更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传承河套文化的这些核心理念,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主要参考文献

《明史》卷42《地理志·陕西条》。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卷三。

清代《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延绥镇志》。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河套文化·军事与政治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6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