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论河套农耕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高银2025-10-31 17:49:14

论河套农耕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高银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孕育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勤劳、节俭、敬畏自然等;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河套农耕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河套人民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辛勤耕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生活。河套农耕文化是北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勤劳的光芒。

 

一、河套农耕文明是大自然的馈赠。

 

距今约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套氏族先民最初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在采集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习性,开始尝试种植,形成了原始农业;在狩猎中将捕获的动物幼崽圈养起来,逐渐驯化成家畜,形成了原始畜牧业。原始农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河套地区氏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先民们不畏艰辛,创造了木制、石制、骨制等生产工具,发明了石器、陶器等生活用具,形成了氏族聚落村寨和社会组织。

 

二、河套农耕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石器时代,河套氏族先民开拓和发展了原始农业,氏族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氏族人口慢慢增多,氏族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制陶、制石手工业及原始农业的社会分工,推动了以物易物原始贸易的出现,使氏族先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进步。

先民们经过不断地品尝摸索,确定了数种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并作为生活经验代代承传。随着狩猎技术的提高和猎获物的剩余,先民们把活捉的动物圈养起来,慢慢驯化为家畜,原始畜牧业随之逐渐出现。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陶器,特别是饮食类陶器的使用,丰富了熟食加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先民们利用制石技艺,发明了石杵臼、石磨盘等原始粮食加工工具,为提高粮食蒸煮技术和丰富饮食种类创造了条件。先民们在采集野菜的基础上,逐渐驯化栽培了白菜等蔬菜,并发明了简单的蔬菜储存技术,丰富了河套先民的饮食种类。先民们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物物交换的意识,这是原始商业的雏形。先民用猎获和驯养动物的皮毛,进行简单缝制加工,成为最早具有御寒、防晒和遮挡装饰效果的服装。先民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日益严密,逐渐形成了聚落村寨。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用木骨架支撑,上覆茅草,冬可御寒,夏可防雨,开拓了古代房屋建造技术的先河。先民们以谷物、肉类、蔬菜、野菜、野果为主要生活资料,发明了多种加工和食用方法,不断提高氏族社会的生活水平。先民在生活中逐渐培养了美的意识,用玉石、兽骨、蚌贝等磨制穿孔,用皮绳串联并装饰鲜花做成美丽的首饰。先民们十分重视繁育后代,原始的医疗卫生技术逐渐出现,促进了氏族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氏族社会一步步走向兴盛。先民们在生产活动中,由费力的肩扛人抬发展到使用简易的运输工具,为后来技巧式运输工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三、河套农耕文明是时代发展的接力。

 

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崇拜太阳、风、雨等神祇来祈佑农作物丰收,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崇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到黄河对农业种植的巨大影响,他们崇祭黄河之神,希望河神佑护氏族聚落平安兴盛。人们对生老病死的人生现象认识逐渐加深,由此产生了保护健康的生活礼仪和对死者的哀思丧葬礼仪。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庆祝丰收和敬谢神灵,常常以舞蹈形式进行祈祷和祭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观察大自然,认识到黄河流水和风调雨顺对农业丰收的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将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驱离,并将中原农耕文明引入了河套地区,并在此地设立了云中郡,修筑长城。

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后,为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进驻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秦始皇时期,河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耕文化。《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兵三十万,露天扎营驻军十余年,为了解决军需,实行屯垦戍边。

到了西汉初,汉与匈奴相峙北边,汉想了好多招,包括和亲、征战等,收效甚微,民不敢于塞下耕牧,故边地空虚。汉文帝时,晁错多次上奏:“募民相徙以实塞下”。

汉武帝时期,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10万人戍边,拓荒垦殖,引黄灌溉,河套农业由此发端,这一时期,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中,河套平原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魏晋十六国时期,河套地区的乌桓、鲜卑、羌、氐等游牧民族政权,相互征战不断,使农业经济受到冲击,发展缓慢。

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政权在河套地区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经济迅速崛起,河套平原成为北魏王朝入主中原和巩固北疆六镇边防的有力经济支撑。北魏王朝的倡农兴牧,推动了河套平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隋代至唐代近四百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对河套平原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农业开发。唐王朝为阻止突厥南下,在河套地区设置东、中、西三受降城,以屯防驻军。继而大规模移民,开渠兴修水利,大力垦荒拓田,使这里成了富饶的北方粮仓。后来突厥等民族相继南下归附,促进了河套平原牧业和商业的兴盛,成为沟通漠北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隋唐时期河套地区蕃汉杂居,和睦相处,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时期,河套地区农业进入发展高峰期。在郡县府衙组织下,大力开渠引黄灌溉,良田熟地片片相连;曲辕犁等先进农具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提高;大唐一统,更多的西域中亚农作物品种传入河套地区,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内容,唐朝时期是河套平原农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诗人韦蟾曾有诗言“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可以看出当时的河套地区虽地处塞外但也是农业发达之地。

宋朝时期,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同时,宋朝在河套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并提供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支持和税收优惠,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农耕文化的繁荣。

在夏元明清的一千余年中,河套平原农业经济又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先是辽、北宋、西夏、金、蒙古等相继在河套对峙,各封建政权皆倡导农耕水利,其中以西夏成绩最为显著。而后是元朝在河套广修水利,开垦农田,使农业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

明朝初期,明朝政府曾多次出兵河套地区,以保障边境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移民开始进入河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经验。

明朝中期到民国初年的“走西口”时期,当时大量内陆各省灾民涌入河套地区,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小麦、玉米、葵花、蜜瓜、水稻、谷子等开始大量种植。农民还学会了修建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河套地区的农耕发展。例如,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农耕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些村庄和集镇。农耕经济的繁荣还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道光至光绪年间的民间私垦和清廷放垦官垦、民国前期的民间开垦和军队屯垦、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民间开垦和政府开垦三个阶段,使河套平原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的发展,带来河套平原人口猛增,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市乡镇,工业、商业等各行业也随之兴起,初步形成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工商结合的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成为旧中国令人瞩目的富裕之地。

 

四、保护河套农耕文明,守住农耕文化之脉。

 

河套农耕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祖辈们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外流,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对传统农耕方式造成了冲击;保护河套农耕文化,守住农耕文化之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为了保护河套农耕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教育推广:将河套农耕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培养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兴趣。

文化活动:举办相关的展览、庆典等活动,增强公众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感。

保护遗址:维护和保护与河套农耕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址和古迹。

传承技艺:传承和培养传统农耕技艺和手工艺。

数字化记录:利用现代技术对农耕文化进行记录和保存。

旅游开发:打造具有河套农耕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中体验农耕生活。通过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河套农耕文化。

举办与河套农耕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如丰收节、冰雪节、杀猪节等,将河套地区的传统农耕美食进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

手工艺制作:传承和发展河套农耕手工艺,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用品的制作。

教育体验:开设农耕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利用河套农耕文化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举办以河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农耕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如文具、饰品等。

文化研究:加强对河套农耕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发展河套农耕文化。

河套农耕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传承河套农耕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到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