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笔,绘百年北京风华
——评张莉主编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
袁竹
古都北京:文学版图的耀眼星辰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梁思成曾盛赞其为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从古老的城墙到幽深的胡同,从雄伟的宫殿到繁华的街市,无一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而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广袤版图中,北京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宛如一颗璀璨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回溯历史,北京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它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艺术的摇篮。作为六朝古都,北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里,古老与现代相互交融,传统与创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得北京成为文学想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坐标。从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到近现代的新文学运动,北京始终是文学发展的前沿阵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和经典之作。
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星空中,北京的形象丰富而多元,它既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实体,有着鳞次栉比的建筑、熙熙攘攘的人群;又是抽象的精神符号,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与梦想,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思潮涌动与精神蜕变。北京的庞大与驳杂,多面与多层次,使其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京的轮廓,描绘出它的万千风姿,展现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精神内涵。
当我们将北京这一文化符码纳入文学的视野,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交融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表达与都市生活相互交织、彼此塑造的奇妙过程,感受到文学对城市精神的深刻诠释与传承。每一部书写北京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洞察到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体会到其与当下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触摸到城市精神的脉搏。
张莉主编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究百年中国文学与城市文化互动奥秘的大门。这套丛书意义非凡,它绝非普通的地域文学研究或地方文学资料汇编,而是对百年中国文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堪称解码百年中国城市精神史、文化认同与城市现代性进程的珍贵参考。
丛书精心选取了小说、散文和诗歌三类文学体裁,以百年时光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精心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学北京画卷。它涵盖了《小说中的北京》(全三册)、《散文中的北京》、《诗歌中的北京》3 种 5 册,每一卷都独具特色,犹如一颗独特的宝石,散发着各自的光芒,共同构成了这套丛书的璀璨华章。在这套丛书中,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作家对话,感受他们对北京的热爱与眷恋,领略到北京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突破传统,以当下重塑文学北京
打破时间枷锁,古今交融
在地域文学研究的漫长历史中,传统的编撰思路往往被时间线索或作家群体的框架所束缚。时间线索式的编撰,虽能展现文学发展的线性脉络,却容易陷入刻板的历史叙述,使读者难以在其中捕捉到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灵动关联;而以作家群体为核心的编撰,虽能凸显作家的个体风格与创作成就,却可能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城市空间、社会文化之间的多元互动。
《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却大胆地突破了这一传统的桎梏,以一种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视角 ——“当下”,作为编撰的参照系。这种创新之举,宛如在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了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让北京的 “过去” 与 “现在” 得以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当我们以 “当下” 为透镜,重新审视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想北平》时,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不仅仅属于那个特定的民国时代,更与当下的北京息息相关。老舍笔下的北平,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北平,是与他的心灵紧密相连的北平。他对北平的描写,细致入微到墙上的牵牛花、青菜上的泥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构成了他心中北平的独特韵味。在当今的北京,尽管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现代化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但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老北京风情,依然顽强地保留着。老舍对北平的眷恋,正是对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的深情守望,这种情感在当下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北京的文化根基始终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记忆。
这种以 “当下” 为参照的编撰思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而是能够将其放置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进行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过去的北京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脉搏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它使文学作品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档案,而是成为了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存在,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不同时代的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共同探寻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
空间与文本交织,赋予地理灵魂
北京的城市空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以 “空间 — 文本” 的互动为轴线,深入挖掘百年来不同作家对胡同、城墙、公园等北京城市空间的书写,为这些地理坐标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胡同,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宛如城市的脉络,贯穿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在作家们的笔下,胡同不仅仅是一条条狭窄的通道,更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舞台,承载着无数的喜怒哀乐。林海音在她的散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胡同里的吆喝声,那悠长而富有韵味的声音,仿佛是胡同生活的背景音乐,伴随着她的童年时光。胡同里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亲切而温暖,构成了她对北京童年生活最珍贵的回忆。汪曾祺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胡同里的寻常百姓生活,那些在胡同里发生的琐碎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让我们看到了老北京人的乐观、豁达与坚韧。在这些作品中,胡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城墙,曾经是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防御工事,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北京的历史沧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对北京城墙的描写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他笔下的城墙,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现代社会,城墙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但它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象征,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沈从文对城墙的书写,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城墙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建筑,更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家对公园的独特描绘。有的作家通过对公园四季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有的作家则通过对公园里人们活动的刻画,反映了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公园在这些作品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象征,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
通过对这些城市空间的书写,《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让地理坐标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被文学赋予了灵魂。每一处空间都成为了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载体,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 “文学北京”。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领略到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学北京: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
《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不仅是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从鲁迅的《伤逝》开启的 “北漂叙事”,到新世纪作家们对这一主题的创新演绎,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刻烙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的奋斗、挣扎、希望与失望,都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体在北京的生存状态,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诗歌卷中,从新诗先驱的勇敢拓荒,到朦胧诗人的大胆革新,再到学院派诗人的深入深耕,直至当下 “打工诗人” 等多元身份写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不同世代的诗人以各自独特的笔触抒发着对北京的深刻感知。他们的诗作不仅描绘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更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些诗歌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新诗从萌芽到多元发展的曲折历程,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通过这套丛书,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北京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从古老的北平到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的每一次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北京的赞美与歌颂,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它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学与城市、与时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作者说明:本文系原创。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起点中文网”刋载长篇小说《钍帝》《梦海拾星》《逆袭修道》《黄土的呼唤》《三星堆·青铜恋歌》《逆天修道不逆天》《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等;七猫《纵横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灵枢》《记忆编码》《大道至简》《九根十三钗》《画骨戏恩仇》《霓虹下的旧手机》《外卖小哥奇遇保时捷女》,“喜马拉雅”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宗师黄宾虹》《大文豪鲁迅》《艺术大师新凤霞》等。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四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百年笔耕铸魂,八十载文学烽火 ——徐光耀的文学史诗》《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数十篇文学评论。“华文月刊”网络平台2025年10月连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雄浑史诗——评张俊彪的《幻化》三部曲》、《〈十评张俊彪〉选载之五:探秘张俊彪: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十评张俊彪〉选载之六:跨越鸿沟的书写:当陇东遇见桑给巴尔》《〈十评张俊彪〉选载之七:论古尔纳与张俊彪的文学对话及人类精神共振》,“华文月刊”杂志2025年第11期刊发长篇文艺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雄浑史诗——评张俊彪的《幻化》三部曲》。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