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论“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

高银2025-10-28 17:46:16

论“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

 

作者:高银

 

蒙古人马上得天下,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月考察内蒙古时,对全区各族干部提出了殷切期望:“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自治区党委随之提出号召,学习蒙古马精神,一往无前,吃苦耐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正是有“蒙古马精神”的激励,自治区各族人民才能团结奋斗,攻坚克难,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蒙古马不仅是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精神”所体现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忠于职守和精诚团结正是新时期内蒙古时代精神的写照,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精神的象征。

蒙古马是以主要原产地命名的世界古老马种之一。特殊的物种基因、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长期的遗传变异,造就了蒙古马耐寒、耐旱、耐力强的特殊属性。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既没英国纯种马的高大个头,又无俄罗斯卡巴金马的修长身条。然而,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蒙古马却能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概括起来,“蒙古马精神”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坚韧不拔:坚韧不拔是蒙古马的意志体现。宋朝的大学士苏轼在《晁错论》中提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是一种意志评价,其意为百折不挠、万难不屈。从苏轼的论断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成大事者,不仅要有过人才,还需要有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意志。所以蒙古马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就具备了成大事的基本条件。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而历史上始终托起蒙古民族的就是蒙古马。蒙古马与其他品种的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蒙古马具有超强的耐力,特别擅长艰苦跋涉。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蒙古马不畏寒暑、不惧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驰骋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传奇。

据专家描述,蒙古马在长途奔袭中,会采用一种特殊的“走马”步伐,可以日夜前行而不需要长时间的休息,而且还能长时间保持同样的速度。由于耐力超强,蒙古马常常承担诸如驿站传输等特殊任务。一旦号令下达,蒙古马就身载使命以持久的速度传到下一个驿站,任何恶劣气候和环境都阻挡不住蒙古马的步伐。

勇往直前:勇往直前是蒙古马的胆量。勇往直前出自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意思是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内蒙古民谚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知难而进、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蒙古马的又一重要品格。在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史上,蒙古马背负北方游牧民族,转牧场、寻水源、踏坚冰、拓疆土,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它的足迹遍布北方大草原。

在古代,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战绩,都跟蒙古人的坐骑――蒙古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资料描述,经过调教驯化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乍,勇猛无比,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住它的凌厉攻势,只要蒙古马一马当先便万夫难挡。总之,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劳作中,蒙古马都鲜明地体现了昂扬锐气、勇于进取、奔腾不息的突出特征。

忠于职守:忠于职守是蒙古马服从大局,忠于工作的态度。忠于职守不难解读,从三国时诸葛亮所著《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便能解读出忠于职守的实质内涵,其意为忠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诸葛亮忠于职守的精神在蒙古马身上可以得到完全地体现。

在蒙古族著名史诗《江格尔》中,英雄洪古尔的坐骑用马尾击翻有毒的酒杯,挽救了英雄的生命。我区普遍传唱的《蒙古马之歌》生动地讴歌了战马对主人的深情:“护着负伤的主人,绝不让敌人靠近;望着牺牲的主人,两眼泪雨倾盆。”据文献记述,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在返乡途中不幸落马,在他昏厥之际,其坐骑与扑过来的两条狼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挡住狼的进攻,成功保护了主人,可见蒙古马的赤胆忠心。

甘于奉献:甘于奉献用在蒙古马身上似乎有些牵强,其实不然,只要养过马的人都能理解“马首是瞻和马不停蹄”的真正意思。蒙古马更不可例外,甘于奉献一直可以处于马不停蹄的状态。

作为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密伙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无论负担多么沉重,蒙古马都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并且不求回报,青草果腹便英勇拼搏。战场上、旅途中、田间里、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蒙古马付出的辛勤汗水。不仅如此,蒙古马还以乳汁和鲜血的付出为人类作出生命的奉献。马奶在相当的历史时期,都是游牧民生存的依靠。史籍记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另据记述,军队在日夜兼行或完全断粮、陷于饥饿的时候,士兵可刺穿乘马背部静脉吸取一点血,这样可挽救士兵的生命。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内蒙古骑兵师曾驾驭蒙古马,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蒙古马与骑兵一起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应该说蒙古马功不可没。

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蒙古马精神”已融入边疆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与纽带。“蒙古马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又在与时俱进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要让“蒙古马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蒙古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创造奇迹。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