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守望的文学注脚
——路远新书《守望者》浅析
作者:高银
收到著名作家路远老师的新书《守望者》有好长时间了,早就想把评论写出来,结果一拖再拖,直至今日才动笔。路远,原名杜远,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系,他发表200余万字小说,创作100多部(集)电视剧、电影文学剧本、广播剧剧本,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索龙嘎奖、萨日纳奖等。
《守望者》是一部以植树造林劳模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的长篇小说,本书入选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小说以磨盘村、白沙坝林场、大青山为故事发生地,以吕立春,姚大雪、胡小满、白海棠、苏三、姚白露、吕天亮、胡天马、林浦等为主要人物,以白描的创作方法,描述了内蒙古某地农村五十多年来三代人从与风沙抗争、与大自然搏斗,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享生态文明的防沙治沙故事。
单从题目来看,意蕴着内蒙古生态文明大的愿景,内蒙古地域辽阔大的界域。对爱情的守望,是吕立春用一生弥补瞬间的冲动;对绿洲的守望,是吕二爷、吕立春等用血汗重塑家园;对生态的守望,则是整个时代对生态文明的集体觉醒。
读《守望者》,感知了诸多美学属性,学会了很多文学技法。文章结构严谨,法度咸宜,张弛的适度,收缄的自然。文学白描的功力厚道,引子手法的技巧独特,文章详略有秩,错落无痕。三条经线,一条纬线,无数花絮,繁中见简约,散而不失偏,很好地突出中心,巧妙地驾驭主题,符合文学所追求的表达和文学元素的共鸣,使读者身在文章外,融进文章中,随着文字的进行而行进着联想,体会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深刻记录,更是一部对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为依托的生态文学注脚,作家以“守望”为精神内核进行文学创作,将植树造林的意义升华为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与共生。
对生态文明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路远的作品始终在探讨“人和自然该怎么相处”这个根本问题。白沙坝林场的荒漠化生态危机的典型事例,时刻提醒着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书里最动人的故事是吕立春坚持种树的举动——他接过吕二爷留下的落叶松种子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沙窝子里植树种草。就像老话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后来人胡天马把树林改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区时,我们看到保护绿水青山真的能让生态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家借乡村生态环境从曾经的荒芜贫瘠到如今的郁郁葱葱、从往日的寂静冷清到今日的繁荣热闹的巨大变迁。暗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重建。这种思想超越了简单的环保呼吁,直指人类生态文明的终极命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解读
这本书用三代人的故事串起了五十年的时光长河。吕立春和恋人姚大雪没能成亲的悲剧,吕立春、林浦等带领村民艰苦造林的坚持,年轻人胡天马搞生态旅游的创新,这三代人的选择连起来就是一部“绿色接力赛”。就像我们常见的景象:老一辈人栽的小树苗,经过风吹雨打终于长大成林,现在年轻人又在林子里搞起了新花样。书中描写的那些真实细节特别打动人:当初有人嘲笑种树是白费力气,有人牵着毛驴帮忙运树苗,这些画面让我们想起身边那些默默守护家园的身影。
充满冲突和画面感的写作风格
当过编剧的路远特别会写戏。小说开头就整了个大场面:吕立春抢亲遇上沙尘暴,新娘子姚大雪被活埋,新郎胡小满从此恨上吕立春。这一连串变故跟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就把人物关系和矛盾全炸开了。这种刺激开场不光抓人眼球,更让我们看到沙尘暴不光毁庄稼,还能把人心都撕碎了。
书里很多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如吕立春在月光下刨沙寻人的场景,通过动作特写“手指渗血”“沙粒刺痛”与环境描写“狂风呼啸”“天地混沌”“大风肆虐”,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画面感十足。
引子功能的特殊应用
小说以“沙暴掩埋姚大雪”的引子开启叙事,这一设计具有多重功能。首先,沙暴作为自然暴力的具象化,预示了生态灾难的威胁;其次,姚大雪的死亡触发吕立春的种树执念,推动情节发展;几十年后,荒漠变成了绿洲,吕立春和当年恨他的胡小满和解了。这就像电视剧里常演的“冤家变亲家”,说明治沙不仅让地绿了,更让村里人和睦了。路远通过这个设计告诉我们:“治沙是和大自然握手言和,也是和人心握手言和。”路远的另一个创新是叙事方式的创新。在十章里每一章穿插描写了一段或两段“创作手记”,可以说是辅助叙述,综合体现了作家创作功力之丰,运笔能力不俗,笔路定然向远。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路远在《守望者》中以内蒙古大地为纸,以治沙人的血汗为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灵动的文字之中。突出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尊重、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壮丽画卷。这部作品是一部献给乡村、献给自然、献给时代的深情赞歌,将会影响更多的人,在生态与人文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守与希望。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