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上的佛光:木如寺中的众生平等启示录
——评张俊彪散文《木如寺》
作者:袁竹
著名作家张俊彪的散文《木如寺》(“华文月刊”杂志2025年第10期刊载),读了一遍又一遍,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动笔谈谈感想。
在拉萨一条僻静的沙石土路尽头,厚重的木门背后,隐藏着一座名为木如的古老寺庙。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没有熙熙攘攘的香客,唯有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转。檐角椽头布满新旧交错的蛛网,蚕豆大的蜘蛛在网心禅定,风起时,整座寺院仿佛与自然同呼吸。当著名作家张俊彪对陪同的小和尚提议清扫蛛网时,得到的回答是:“活佛不让我们打扫。”平措活佛早前已道破天机:“这里是木如寺,众生平等,都尽享自然的法则。”
这一句朴素的话语,恰似一道划破迷雾的佛光,照亮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盲区。在木如寺的宇宙观里,蜘蛛与人类同样享有存在的尊严,蛛网与佛殿共同构成完整的法界。这种彻底的生命平等观,不是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弥漫在寺院每个角落的实在气息。它透过蛛网的经纬,向现代文明传递着古老而永恒的智慧:真正的神圣不在于一尘不染,而在于对一切生命形态的包容与尊重。
木如寺的空间叙事本身就是对平等理念的具身化实践。那道“又窄又长”的土院,“高高的一道土墙”,“腐迹朽痕”的木门窗——所有这些物质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拒绝表演性神圣的空间。与那些为游客精心打造的寺庙不同,木如寺的神圣性来自于它对自然状态的忠实,对人为修饰的抗拒。在这里,蛛网不是需要清除的污秽,而是法界缘起的一部分;蜘蛛不是闯入者,而是与佛共居的修行者。这种空间伦理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洁净与无序的二元对立,提示了一种更为本真的存在方式:万物各得其所,各自按照其本性存在与发展。
从强巴平措活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平等理念在人格层面的彰显。作为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的活佛,历代达赖和班禅灵童的确认者,他却“穿一袭灰色的便装”,“人清瘦,慈眉善目,满身清气,一脸佛光”。没有威严的法衣,没有繁复的仪式,他的权威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的权力展示。当他用熟练的汉语与作者低声交谈时,当他精准洞察作者心中所思时,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文化隔阂的心灵相通。这种相通建立在对他者内在世界的尊重基础上,是平等理念在人际层面的生动体现。
强巴主席与阿云嘎主席的生命轨迹,则向我们展示了平等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复杂形态。他们既是活佛,又是共产党员;既是宗教领袖,又是高级领导干部。这种双重身份打破了我们关于宗教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刻板界限。在他们的生命实践中,不同的价值体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资源。强巴主席寄药治胃病,安排参观木如寺,这些举动既出自佛教的慈悲,也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既体现了活佛的关怀,也践行了领导干部的职责。在这种身份融合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为丰富的平等实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丰富。
布久喇嘛林寺门前的两棵巨型圆木,分别雕成男女性器官,这是对生命本源最为直接的礼赞。在这里,众生平等的理念被推向极致——不仅限于有情的生命,还延伸到创造生命的本源力量。这种对生命力的赤裸崇拜,打破了文化中对性的禁忌与羞耻,将生命的生产与延续置于神圣的地位。它与木如寺中不扫蛛网的实践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呼应:生命,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都值得敬畏;生命的过程,无论看似多么微小或不完美,都具有不可亵渎的价值。
回到我们身处的高度技术化、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木如寺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在这个被资本逻辑支配的时代,价值常常被简化为效用,生命被区分为高低贵贱。我们习惯于清除蛛网,消灭昆虫,改造自然,优化一切看似不完美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神圣感,失去了与万物共情的本能。木如寺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万物的和谐共处;真正的进步不是无休止的改造,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敬畏。
从木如寺到布久喇嘛林寺,藏传佛教的平等观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图景:从微观的蜘蛛到宏观的宇宙,从生命的形态到生命的本源,一切存在都在法界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平等不是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权利平等,也不是道德理论中的对待平等,而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论平等——万物因缘而生,各有其性,各得其所。
当作家张俊彪离开拉萨,在公路远方看到“涅旦大佛的石像,在石佛的头顶上空,瞬间起了一道七彩竖虹”时,这景象不正是对这次精神之旅的完美隐喻吗?那道彩虹,不分颜色高低,共同构成和谐的整体;那尊石佛,默然矗立,包容着脚下的一切生灵。
木如寺的蛛网上,闪烁着的不只是高原的阳光,更是穿越时空的佛光。它告诉我们:在众生平等的理念面前,没有需要清除的蛛网,没有需要改造的他者,只有需要被理解的存在,需要被尊重的生命。当我们学会不再以功利的目光审视蜘蛛的价值,不再以人类的标准评判万物的意义,我们或许才能真正理解何为平等,何为慈悲,何为智慧。
在这个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社会分裂不断加剧的时代,木如寺的古老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出路:回归到对生命本身的敬畏,重建与万物共生的伦理。这不仅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蛛网与佛光交织的木如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在那里,每一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呼吸,每一个存在都能在法界的交响中找到自己的声部。
2025年10月23日写于四川德阳
作者说明:本文系原创。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等30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