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爱与悲悯的现实主义力作
——读肖勤长篇小说《血液科医生》
作者:王华
读完肖勤长篇小说《血液科医生》,我掩卷回味良久,感受到一股久违的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在当代长篇小说中,医疗题材的创作不算多,以血液科为题材的就更少见。这部《血液科医生》,无疑是其中少有的代表作,其爱与悲悯的情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非同凡响的深度。
从小说主题来看,《血液科医生》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但选取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医疗题材,且是罕见病较多的科室血液科这个相对不为人知的领域,让医患题材得到现实观照。小说叙事跨度达二十多年,后半部分还将时间延伸到2020年,现实性很强。
近年来,贵州作家肖勤的创作题材大多涉及乡村、民族文化等,始终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血液科医生》拓展了肖勤的小说创作题材,也丰富了当代文学作品医生人物谱系。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编织入故事之中,将医学知识与文学叙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形象的小说语言科普了血液科和血液病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这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作品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具艺术感染力。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为创作这部作品,作家肖勤多次到重庆新桥医院血液科和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蹲点采访,花了九个多月时间跟班查房和学习了解血液科护理、救治和骨髓移植等医学常识。正是有着这样的在场写作,才使这部作品给读者带来知识和文学的双重享受。
小说聚焦血液科医生以及患者的故事,全面真实地再血液科医生的生存现状,多视角、多维度地描绘了人性中各种善与恶、美与丑。面对活生生的人性百态,肖勤没有回避其中的种种不堪与丑陋,但始终张扬着善良与爱意。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看到血液科每一个医生护士的形象,也能看到医护人员、患者等的整体人物群像。在《血液科医生》中,肖勤一面是将人性中的种种不堪与丑陋无情地揭露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张扬人性中的温暖与善意,医者、亲朋、病友……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同暖意与善行,或大或小、或隐或显,其实都是支撑着每一位血液病患者活下去、好起来的动力。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观照人世更观照人心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更是一部悲悯之作,其创造了一个充满人间苦难但又蕴含着希望之光的艺术世界。
小说的叙事策略亦别具匠心。《血液科医生》构建起的是一种由一条主线勾连起多条副线的拧绳式框架结构。叙述主线始终沿着主人公——山城医院血液科鼎鼎有名的二当家黄栀子和血液科“老大”夏曦之间的工作、生活的叙述路向,具实严谨地推进故事讲述,在黄栀子发现自己竟然也患了血液病后,小说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她的态度开始很消极,不愿治疗,只想将儿子多谷托付给曾经的两个恋人,小说由此回顾了黄栀子的成长史与恋爱史,也让我们明白了她的孩子的由来:她与第二个男友谈婚论嫁之际,他的家庭悔婚,她离开了他,也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生下了孩子——之所以选择生这个孩子,不只是因为情感因素,更是因为她是“熊猫血”,如果不要第一个孩子,可能终生无法生育。在她生孩子之时,为了办理手续,仗义的“老大”夏曦与她假结婚,领了结婚证,虽然他们很快又领了离婚证,但这也引起夏曦后来女友亚西的不满。黄栀子联系以前的恋人,但他们两个人都拒绝了她的托付,黄栀子被逼无奈,只能打起精神来,这时夏曦又建议她出国去看看巴林的一棵树,孤零零生长在沙漠中的这棵“生命之树”让她震撼,也唤醒了她的生命意志,回来后她就进入了病房治疗,最终获得治愈。而包括医生陈蕴竹人生经历,患者小松子与小艾的爱情,涂金钱的风流韵事和老黄的故事等医生之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多条叙述副线,则沿着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的轨迹,以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碎片拼贴的方式向前铺衍。
与此同时,小说还进入另一个高潮,新冠疫情期间,医院组织了以陈蕴竹为首的援鄂医疗队,护士长吴芳积极参加,因恋人牺牲而去了西藏的笑笑也赶回来。这种多线索多角度多层次多样性此起彼伏的交叉描写,始终紧扣各种矛盾冲突、紧贴人性内在肌理有条不紊地展开,既强化了小说文本杂树生花起伏跌宕的故事性,又敞开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事件和场景的描述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人物对话既能指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洋溢着鲜活的日常生活气息,彰显出较大的影视剧改编价值。此外,穿插叙述的小松子的“内心独白”、涂金钱的“告白信”、吴芳的“抗疫日记”等,让读者可以进入人物内心世界,进一步推动了故事发展进程。
人物是小说叙事的核心,成功的小说家总是把精心塑造和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作为作品的轴心。创造活生生的个性鲜明、象喻指向深邃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家也是一部作品成败得失之关键。纵观小说史,凡是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作品,必定是为文学画廊增添了毫不重复的艺术形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血液科医生》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种新的形象类型,即血液科医生群像。然而,作家并没有将笔墨的着力点具体放到主人公或者是少数几个人身上,而是放大到一批人、一群人身上,生动活泼地刻画了这一批人、一群人的形象,让人领悟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会,感受到一群多元化的个性脸谱。小说塑造了黄栀子、夏曦、陈蕴竹、吴芳、陈笑笑、申宝儿等医生和护士的人物群像,写出了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让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小说也将他们生活中的“小爱”与对医院、对国家的“大爱”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可以在具体生活中感受到医生的敬业精神与爱国情怀,尤其是在面临抗疫等重大事件时,他们的奋斗牺牲精神值得敬佩。同时,还刻画了小松子、涂金钱、老黄等一大批患者的群像。这些群脸谱,就像《水浒传》《三国演义》。除表现的主角人物非常鲜明生动外,其他人物不仅有出人意料的突转性情节和结局,也有使人物命运瞬间反转又合情合理的描述,还有让小说文本的多层立意也出现意想不到的多向曲转,形成人物走向特有的个性化特征,引发读者对附着在人物命运、人物性格上的创意,产生更加深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语言是小说的工具,纵观古今中外,任何有成就的小说家和经典作品无不是令人瞩目的语言建筑师。在《血液科医生》这部作品中,作家肖勤就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提炼和升华,作家采用了与作品地方特色、环境、节奏、情绪和内容完全契合的一种语言表达模式,让读者在欣赏人物、故事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独特格调和艺术魅力。那种与生活本身的智性濡染的语言,在生动、简洁、质朴和貌似口语化的亲和力中直陈生活之肺腑。作家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没有着意玩弄语言技巧,也没有人为地创造新奇句式,更没有玩弄辞藻,而是根据作品整体韵律,选用适合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独具个性气质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种语言貌似随意,实则质感强烈,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天然吸纳力和黏合性。
简洁、质朴也是这部作品语言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语言符合这种气场的作品和这些人物的特点。以短句和短词构建作品,给人以轻松、明快、干净、利落之感。即便细节描写和叙述说明,都极力避免冗长、拖沓的词、句和段落。读者在阅读欣赏中不会感到费心、吃力和郁闷。通篇词句亲和力极强,很少生僻字词,很少有令人费解和艰涩的句式,很少繁杂的段落,这种语言既能强化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也能提高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足见作家的见识和功力。另外,充盈着生活的机智和幽默也是这部作品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对话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所有地方,可以看得出作家肖勤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厚的生活积累。
如果说《血液科医生》给我留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作家在一些人物塑造上还可以再多一些斟酌。比如,对白河这一人物塑造上就因铺垫不够,让人觉得一下子就成了副市长而感觉不太真实。当然,瑕不掩瑜,《血液科医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一部爱与悲悯的厚重的现实主义力作,它的优点和特色表现在方方面面,能够产生广泛的阅读共鸣。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部作品完全可以走进更加广大的舞台,被更多的阅读者欣赏。
作者简介:王华,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钟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贵州文艺界》《贵州文艺评论》《贵州作家》《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政协报》《云南政协报》等发表文学评论20余篇,著有文学评论集《直言集》(待出版)等。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主编有散文集《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故园情》和报告文学集《追梦》等多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