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文坛抄袭现象解析

楚梦2025-10-26 04:23:22

文坛抄袭现象解析

 

楚梦

 

突然之间,不少名气不小的作家、诗人被爆涉嫌抄袭、洗稿、AI生成,让人们对文学的兴趣更加寡淡,彻底摧毁了一些文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著名”形象,也让“文学”这个看似纯粹的事业与其他高大的事业一样沾满了灰尘。有人说,抄袭、洗稿早已有之,是互联网的发达让抄袭洗稿之类的行径无处遁形。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自新时期以来,我订阅了无数文学报刊,一直关注文坛动态,阅读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重点著作(止于15年前),那个时期的抄袭、洗稿事件还是比较少见的(并不是没有网络,不容易发现)。我记忆中只有两个著名作家的抄袭事件在文坛和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两位抄袭他人作品(不是涉嫌,是货真价实的抄袭)的作家都来自湖南,而湖南当时的文学成就十分突出,湖南的作家群体被誉为“文学湘军”,这让我这个湖南读者既脸上既无光又愤愤不平。

第一位抄袭他人作品的湖南作家是位小说家,他曾经获得过全国中、短篇小说奖,是名副其实的“著名作家”。这位著名作家进行过两次重大抄袭活动,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抄袭的是诺奖获得者俄裔作家普宁的短篇小说《通宵晚霞》(抄袭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因为上年冬天我从湖北公安县一个小镇购买了普宁的中短篇小说集《故园》(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买这本书之前,我对普宁一无所知,阅读之后便爱不释手了。好像是6月初,收到订阅的当年第五期《小说月报》之后,我发现头条的短篇小说《遍地月光》与普宁的,《通宵晚霞》太像了,弟弟看了小说之后说,完全是抄袭。我们准备给《小说月报》写封检举信,可是,村子离镇上有20多里路程,我们家连自行车都没有,来去要三四个小时,加上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只好作罢。过了不到一个月,我便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湖南作协就那位作家抄袭事件进行批评教育的报道,报道一个整版,有领导批评,也有作家检讨。谁也想不到,大约10年之后,该著名作家又抄袭了山东作家尹世林1990发表的中篇小说《遍地萤火》(不知是发表在《莽原》还是其他刊物,不记得了),仅仅将篇名改成了《遍地荧火》(抄袭作品发表于《湖南文学》),抄袭被发现是因为这位著名作家的抄袭之作被《小说选刊》转载了。据说抄袭者向原作者及《小说选刊》主编写了道歉信。不过那个时候该作家好像已经离开湖南了。他的抄袭行为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功成名就的著名作家,名有了,利也有了,为什么还要抄袭别人的作品呢?况且已经留下过“案底”,即使不顾名声,难道不怕被发现吗?他的行为太离奇太不可思议了。

湖南第二位抄袭者是一位散文家,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他抄袭的行为我其实并不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到外地工作了。我是2000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在《随笔》杂志上看到新疆散文家周涛一篇揭露该作家两次抄袭他作品的文章,才知道此事,据周涛揭露,湖南作家在90年代中期曾经抄袭过他两篇文章予以发表,他发现后与这位作家联系,抄袭者向他诚恳道歉并表示改过自新,周涛是个善良人,想到抄袭者从底层混到大城市不容易,便原谅了他,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谁知,过了几年,湖南这位作家又抄袭了他的一篇散文。周涛通过熟人向湖南作家表示一定要公开揭露,不想几天后周涛收到来自湖南的一封挂号信,写信者自称是抄袭者的弟弟,这位“弟弟”告诉周涛,他哥哥已经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请周涛老师原谅他哥哥的行为,让哥哥安静地离开。周涛还回信给“弟弟”,让他哥哥安心养病,抄袭的事一笔勾销了。又过了几年,周涛才从熟人那里得知,湖南那位抄袭者活得好好的,根本没得癌症,他也没有什么弟弟,那封信是他自己导演的一个杰作。周涛愤怒了,于是公开发文揭露此人的行径。最后这件事情是怎么解决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觉得有些人太没下线了,怎么还好意思在文坛混啰!

现在的抄袭、洗稿、AI作文太多了——无疑比过去要多很多,显然不仅仅是有了网络才便利作假、才容易被发现可以解释的。现有被揭露的案例又以女性作家为多。在我的固有认知中,女性应该的善良的、温柔的、安分守己的,可现在的少数女性似乎不一样了,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案例:某女士与男朋友恋爱时自愿发生了关系,因男朋友最终没有娶她便状告男朋友强奸,女士竟然胜诉了(理由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性行为就是强奸)。让世人咋舌。是不是这个社会的某些机构太宠爱女人,比如文学报刊对女性作者的作品过于青睐,让她们放开了手脚?又或是编辑们催稿催得太紧,她们来不及构想,便顺手牵羊了?当然,抄袭、洗稿、AI作文的并非只有女作家,男作家也不少,以上面的逻辑去解释男作家们的行为显然是张冠李戴。我在想,是不是现在的人都浮躁了、心急了、欲望更大了,一个个都想吃快餐、赚快钱、享一时快乐、图眼下风光?他们或许根本没去想是否会东窗事发,或许以为社会对他们会额外包容,或许觉得自己著名了便玉可掩瑕?个别人很可能骨子里就没有好水。

文学已经日益边缘化了,大多数文学刊物的订户都只有两三千有的甚至不足一千,最顶级的两家刊物也不到10万,只不过近年来上面给的赞助比较丰厚,让一部分作协组织和文学刊物看到了空间,于是有了地盘、有了圈子,有了交易资本,于是抄袭便可以畅通无阻。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作协组织和文学刊物对已经揭露的抄袭、洗稿、AI作文事件作出过回应(除了《香港文学》),可能于心不忍吧。仔细想想,抄袭者也十分可怜,为了寸两光利,让自己颜面尽失,如果有其他本事,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去弄文学呢?现在搞文学,不仅很难发财,更是升官渺茫,莫言获诺奖前是作协副主席,获诺奖后还是作协副主席,人家获得的可是诺奖呢!

也不知道抄袭者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想到过道德、颜面?是否想到过来日方长?是否想到过怎样面对曾经的给予和恩惠?

 

作者简介:楚梦,本名倪章荣。作家、文史学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