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深入生活的肌理

郭志锋2025-10-24 13:24:59

深入生活的肌理

——读乔叶《宝水》有感

 

作者:郭志锋

 

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得票第二名)。小说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最突出的是语言,作为写散文出身的乔叶,语言向来优美隽永,简洁凝练。本书除此之外,还多用方言俚语,彰显出幽默诙谐的特点。方言俚语之类的,如“夸人的如昭模施样,意为像王昭君和西施那么漂亮,骂人的如戊皮亥脸,生肖里戊狗亥猪,意为狗皮猪脸。”说农时的“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说到奶奶很会维人,也就是很会做人时,“在这门里便硬疙瘩软,软疙瘩化,大疙瘩小,小疙瘩消。”意思是在乡下,一个村的,不要轻易结怨树敌。还有“家贫少说话,位卑莫劝人”、“葱白一尺,椿芽一寸,都是最贵时,谁个不知?”等等,信手拈来,令人拍案叫绝。至于“艾蒿叶子阳面有毛,艾草叶子是阴阳面都有毛,叶面也比艾蒿叶面厚”,“它也是一味好食材。焯水后团成团冷冻住,吃时拿出来解冻,用料理机打成泥,和上面,加进糯米粉,再拌进去蜜枣、葡萄干和花生碎,就成了完美的青团。”显然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也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还有“在谁的地盘上,谁的语言就是主流。主流就是能产生优越感”,“那超拔的个头,大波浪金发,调色板的脸和危机四伏的超短裙及高跟鞋,成功地引得所有食客都回了头”,“——彼时的我十分坚定地认为,自己再不会和福田庄的人拉家常了,这种啰里啰嗦的家常,既废话连篇又危机四伏,杜绝最好,一了百了”……则是十分得精准而尖锐,令人不得不再三回味。

小说的结构也有特点。它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常见结构和情节,而是以时间为序,从冬春写到春夏,又写到夏秋,终结于秋冬,刚好就是一年。以我(地清萍  媒体工作者)到同事老原的老家宝水村度假,并被动参与建设民宿、开发乡村旅游的经历为主线,主要人物有村委会主任大英、镇领导杨镇长、帮扶干部孟胡子、村民秀梅、雪梅、香梅、大曹、九奶、豆哥豆嫂等十几个,写的全是东掌、中掌和西掌的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结构。纵使有些起伏,也只是一种近乎涟漪般的波动。

全书以拉家常的形式,引导读者深入生活的肌理,悠悠地展开情节,呈现生活的真相,虽然节奏缓慢,却是娓娓道来,事无巨细,杂乎其中。章节编排大胆,一共四章,每章都拆分成若干个小篇,每一篇都仿佛是千字文(最长可能不超过四千字,但总字数却高达36.7万字,长达527页),细细碎碎,犹如日常生活。

另一个,人物形象也立得起,站得稳。干脆果断、语言犀利的村委会主任大英,平易近人、不摆官风的杨镇长,默默喜欢自己、有点幽默感的老原……尤其是父亲、叔叔的形象,在“我”的回忆中也渐渐地复活起来。我想,或许这就是《宝水》获奖的重要底气吧。毕竟,长篇小说还是要凭人物形象说话。

如果一定要说不足,那就是这种碎片化的处理,还真是不易拿捏,故而觉得有点情节分散、笔墨散漫。

当然,《宝水》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现了广大乡村正在发生巨变的渐进历程,也是获奖的又一重要原因。

 

作者郭志锋,系中国作协会员,万安县作协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