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映射和解剖
——评长篇小说《底线》
刘香莲
为反映社会上曾经一度出现个人信仰缺失、突破道德底线、不讲社会诚信的严峻现实,郭志锋推出长篇小说新作《底线》(见《今古传奇》2024年4期月末版),借助职称评聘这方窗口,来映射人性,并进行深度解剖。
当社会变革渐渐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随之呈现出来,或许因为当年的职称评定制度有诸多缺陷,比如过分重视论文、过分讲究学历等等,或许因为人性本来就难以经受考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角,作者创作了这个关于人性、关于为人底线的故事。小说以江平市(县级市)文化馆为展示平台,将馆长、副馆长及其一般工作人员作为中心人物谋篇布局。以江平市文化馆的职称评定历程为主线,以酒厂酿酒造假为副线,精心编织情节,力求曝光人没有底线之后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剖析各种人物在职称评聘争夺战中暴露出来的人性优劣,深入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如何讲诚信、守信用的问题。
小说以市文化馆作为人性的表演舞台,以画家郭守信、演员刘琴琴、文化干部华瑶瑶等为主要人物,着力塑造以郭守信为中心,以编剧袁冰、副馆长赵家勇、酒厂办公室主任廖小曼为代表的正面形象,赞扬他们坚守为人底线、坚守诚实守信、追求崇高艺德的人性美,也深刻地揭露了江平市文化馆个别人在时代急剧变革时期,迷失了自我,为了自己评上副研究馆员、馆员职称,不顾廉耻,肆无忌惮地进行学术造假,同时将学术造假引申到商业造假、 官场造假等一系列突破道德底线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以共产党员、画家郭守信为代表的大多数人却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反对学术造假,与贪婪和虚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誓死捍卫学术道德。
难能可贵的是,小说不但彰显了省文化厅不断强化职称评聘的公开透明化,力求维护公平正义的形象,而且江西元素在小说中也得到了饱满地彰显,比如主要人物郭守信创作的百米国画长卷《八百里井冈》成为小说中一条时显时隐的线索,也是一个充满张力的隐喻,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还充分彰显了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许多领域展现出新气象新面貌,一系列社会改革随即相应地展开。职称评聘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样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唯论文、唯学历的职称评聘制度得到了彻底转变,转为向基层一线、向实践一线倾斜,以工作实绩论英雄,这不但切合民情,也顺了民意,更顺应时代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
哲人说:知识分子(俗称文化人)的道德表现,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因此,知识分子坚守文化人的底线,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需要。小说以重建个人信用、重构社会诚信为主题追求,以批判学术造假为切入点,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江平市文化馆为主要描写场景,徐徐铺开一幅复杂的社会风情画,借职称评聘制度的历史变迁,来映射人性的复杂,剖析社会的变革。 作为首部以职称评聘作为叙述对象的长篇小说,展示了新的文学气象,那就是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不但填补了此项题材写作的历史空白,而且将是一部代表广大知识分子心声的震憾之作,力求给“职称评聘”一个有力的现实关照,以回顾个人职称评定史,从而折射时代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史。也就是说,一部个人职称评聘史,就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变迁史和时代改革史。
小说艺术特色鲜明,小说以职称评聘为主线,以酒厂造假为副线,交叉进行,不但注重情节的编排,而且注重细节上的精雕细刻,整部小说把自然环境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细节刻画紧紧地结合起来,既高潮迭起,又真切感人。小说所描绘的生活面貌以及生活本身的裂痕,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揭示了个体事件的独特意义。小说人物的个人命运,承载着时代的印记、精神和气息。小说的基调既崇高又壮美,既充满激情又一唱三叹,既有一往向前的悲壮情怀,但也不乏乐观向上的理想主义色彩。
(原载《南昌日报》)
(作者刘香莲,女,系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副研究馆员,江西省万安县图书馆原副馆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