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的洗礼,不朽的“荣光”
——观电视剧《浴血荣光》有感
作者:郭志锋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浴血荣光》作为七月份的重头档一经推出,就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思想大讨论,引发了广大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
剧作忠于史实,以其雄伟悲壮的基调、细腻刻画的风格,将1927年至1935年这段中国共产党最为艰难却又无比辉煌的历史,逐一呈现于我们面前。
剧作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夜幕多么黑暗,永远都不能熄灭心中信仰的光芒。当秋收起义的部队走向井冈山时,路上逃离的人越来越多,以致于拾枪的每个人身上都背上了几支甚至十几支。当余洒度、徐恕脱离队伍,当袁崇全公开叛逃、当蔡廷锴率兵逃离……仍有众多的红军指战员选择了坚守。面对各种“会剿”和“围剿”,他们无所畏惧,心中的信仰之光依然璀璨,依然在夜空中闪烁。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革命的道路多么崎岖,永远都不能气馁,更不能半途而废!魏金帛等一批叛徒的倒戈、旧军队的恶习难改、刘安恭的排挤、李德的瞎指挥……纵然给革命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始终没有让广大红军指战员气馁,更没有让革命者停下前进的步伐。剧中的毛泽东重返了历史现场,他顶住妻子杨开慧牺牲、三儿子早夭、另外两个儿子下落不明的痛苦,顶住来自于当时中共中央的各种误解和排挤,依然对革命葆有必胜的信心,依然一往无前,喊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千古不变的铮铮宣言!
剧作以大量的历史细节重塑了一系列崭新的英雄形象。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在该剧实现了新突破,首先是注重了伟人身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写了毛泽东与朱德、陈毅之间的革命兄弟情。由于陈毅受伤,毛泽东风风火火地找到周恩来、朱德,要求重新打开已经封存的手术器械包,又急匆匆地找到傅连暲,要求立即替陈毅手术。焦急写在他的脸上,难过也写在他的脸上,情分更写在他的脸上。也写了毛泽东与卢德铭、王尔琢之间的革命兄弟情。卢德铭的陡然牺牲,让毛泽东肝肠欲断,痛不欲生,该剧没有回避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给了毛泽东流泪痛哭的特写镜头。更写了毛泽东与弟弟、与妻儿之间的手足情。坐在屋檐下,与毛泽民促膝长谈时,他表达了埋在心中多年的、对弟弟那份难言的内疚;与毛泽潭每次见面,他既有嘱咐,也有鞭策。尤其是他与妻子杨开慧伉俪情深,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虽默默无声,但饱含深情。而夹在寄来的包裹中的那只月饼,虽经时日有些变味,可充满其间的却是妻儿厚厚的思念与担忧。值得赞赏的是该剧直面历史,披露了朱德与毛泽东之间几次思想上的分歧,并借助于两人之间思想上的交锋,不仅没有丝毫损害伟人形象,反而更加丰富了角色的人性,使伟人形象更加立体,变得更加亲切可信,更加动人心魄。剧中还有众多的英雄人物可圈可点,比如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伍若兰、毛泽建,手持双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阱的贺子珍,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参加战斗的康克清,掩护湘鄂赣省委转移负伤身亡的余贲民,还有湘江之战中死得最惨烈的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
同时该剧塑造了一系列普通人的光辉形象,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林育才和陈菊岭这个裁缝之家。开始,他们把三个儿子送进红军队伍,老林自己则在裁缝铺这个地下交通站负责传递情报。后来,老林自己也走进了红军队伍,担任缝纫组组长,率领35个人日夜为红军赶制和缝补军衣,而婆婆和儿媳同样投身革命。结果,林家四个儿子、两个儿媳以及老林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唯留下陈菊岭带着革命后代大虎、二虎和根三人被地下党秘密转移到其他地方。显然,林裁缝一家综合了当年多个革命家庭的英勇事迹,是经过典型化的代表性革命家庭。他们代表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正是他们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坚定的信仰是最永恒的忠诚,最无私的“浴血”是不朽的“荣光”。这是中国革命取胜的密码,也是电视剧《浴血荣光》揭示的主题。
作者简介:郭志锋,现为万安县政协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吉安市作协副主席、万安县作协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