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滴水里的时代史诗与精神丰碑

陈宏2025-08-24 09:37:47

1 

一滴水里的时代史诗与精神丰碑

——系列微电影微短剧《情系长岗坡》简评

 

作者:陈宏

 

提要: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委员会、中央新影集团、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中国职工微电影短视频协会、中国文艺家影视中心、吉林动画学院、青岛广播电视台、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罗定市委、市政府、中共罗定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拍摄出品的系列微电影微短剧《情系长岗坡》、纪录片《水问 中国长岗坡》、音乐微电影《罗定一家人》和广播剧《长岗坡的故事》今年8月起,陆续登陆央视频、广东卫视、《今日头条》、《微博》、粤TV等主流媒体,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故事发生地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人民的喜爱与好评。其中五集系列微短剧《情系长岗坡》,由总制片人郑子、总导演阚卫平、领衔主演斯琴高娃、毕彦君、臧金生、温玉娟、王欢等共同完成的。 故事从当年长岗坡渡槽的建设者林桂真和李汉峰带着孙女重返长岗坡的回忆展开,将观众带回到1976 至1981年数年间,罗定人民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拼搏奉献,修建长岗坡渡槽的场景。

一部微短剧,如何承载一段改天换地的历史?《情系长岗坡》以其凝练的叙事与深沉的抒情,在有限篇幅内深情回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罗定人民开凿“人工天河”的壮举。这不仅是对历史场景的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密码的现代解读,将“为民、担当、实干、廉洁”的核心主题,深深浇铸进渡槽的每一砖一瓦之中。

2

微短剧的诗学:微体量,大格局,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情交响。故事发生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长岗坡,那里曾经祖祖辈辈受旱魔侵害。地处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之间的罗定,虽然有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广东最大盆地,有发源或流经境内的11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设施少而简陋,致使罗定一变成为历史上的苦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罗定和全国一样,大办水利,先后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等一批引水工程和修筑了一批山塘水库,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及罗定江下游的干旱问题,必须修建既能为城区提供饮用水源,又能同时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英雄的罗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对改变家乡“十年九旱”面貌的坚定信念,仅用肩挑人扛、钢钎铁锤和人力推车,面临物资匮乏、遭遇技术难题和塌方侵扰等困境,一次次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始建,1981年建成通水。渡槽引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河水,入金银河水库,全长5200米。长岗坡渡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方最大的引水渡槽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引水渡槽之一。1979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

取材于此的5集微短剧细腻刻画并展现了历届县领导率领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科学决策与拼搏斗志,以及建设者们的深厚情谊与他们对家人的深沉眷恋 ,以小见大,深刻解读了建设长岗坡渡槽工程而凝聚出来的“为民、担当、实干、廉洁”精神。剧作巧妙以老年林桂真、李汉峰等建设者“重返现场”的视角切入,使宏大历史叙事始终浸润着个体生命的温热。开篇王欢饰演的林良田因缺水被迫“走三行”的决绝,瞬间将观众拉入那个干旱焦渴的时代——家庭离散的痛楚成为长岗坡工程最原始、最迫切的驱动力。郭书记、胡书记的决心与决策,是土法上马、肩挑背扛铸就大工程的坚强后盾和信心灯塔。后续塌方事故中六位建设者的牺牲引发悲怆质疑乃至部分村民罢工,与林爷爷李奶奶坚守初心的执念形成巨大张力。正是这种不回避牺牲与困境的勇气,使得林爷爷、李奶奶那番朴素而饱含民间生存智慧的话语,拥有了扭转乾坤、重聚民心的千钧之力。全片开头如钩子引人入胜,片中高潮迭起如锤子不断镐击受众心灵,结尾如耙子:陶冶情操、提高认识、塑造灵魂。宏大历史与个体悲欢在此水乳交融。

3

4

表演的诗学:皱纹里刻着山河,眼神中映着时代。在斯琴高娃、毕彦君、温玉娟、藏金生等老戏骨的精湛演绎,以及新生代演员王欢、王一珺、阚宇等充满生命力的诠释下,《情系长岗坡》不仅是一部历史画卷,更是一场表演艺术的盛宴。影像的清新质朴与演员的深沉内敛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该剧独特的艺术品格与精神高度。毕彦君饰演的林爷爷和斯琴高娃饰演的李奶奶,在塌方到劝复工那场戏中的演绎堪称教科书级别——沟壑纵横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在诉说土地的渴望,沙哑的嗓音沉淀着几代人的干渴记忆,即使痛失所爱也绝不低头,最终凝聚成“不靠天吃水”的宣言,字字千钧。温玉娟的情感表达精准细腻富于变化,“奶奶你为什么没走?”“问你爷爷!”后那嗔怪的微表情,将时代忧喜表达得出神入化。藏金生的深沉内敛、王欢离家“走三行”时含泪回望的决绝、王一珺和阚宇等青年演员到位的情感传递……两代演员极具层次感的表演,让“向死而生”的渡槽精神有了血肉丰满的载体。

5

道具的诗学:日常器物里的情感与精神图腾。该剧细节处见真章,平凡物件被赋予深刻意涵。二宝纸叠的照相机是孩子童真视角下对父辈缺席的无声诘问,更是亲情的象征性连接,轻如鸿毛却承载着建设者家庭难以言说的牺牲。喝水茶缸的意象演进堪称神来之笔——从个人使用的小茶缸,到后来凝聚集体汗水与甘泉的大茶缸,这一微小变化无声映射着工程从个人奉献升华为万众一心的精神共同体。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情感的容器、精神的图腾,让“担当” 与“实干”有了可触可感的具象依托。

6

影像的诗学:质朴光影中的历史呼吸与情感震颤。该剧影像摒弃浮华,以近乎纪录片的清新质朴拥抱土地。采用双线叙事,回忆的柔光与现实的锐度交织。回忆部分运用暖调柔光与颗粒质感,现实部分则是清冽高清画面,时空在光影流转中自然缝合,让“改变命运”的奋斗史兼具历史厚重与直指当下的现实锐度。渡槽通水时,粼粼波光映在建设者沧桑的笑脸上,林爷爷颤颤巍巍的手接过胡书记盛满水的茶缸,撒向空中,叠化出现代罗定青翠的稻田全景——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温柔交融,完成精神洗礼与灵魂升华。

7

8

《情系长岗坡》的情,是亲情、爱情,更是让家乡换新颜的壮志豪情,是为民担当实干的人民情怀!它在微短剧的精致容器中,盛放了历史长河的壮阔波澜。它以深情的笔触证明:真正的精神丰碑,不在云端,就在长岗坡的每一滴汗水里,在纸叠相机对团圆的守望中,在大小茶缸盛满的甘苦与共里。它证明了微短剧亦可承载史诗品格。当斯琴高娃们用皱纹雕刻山河岁月,当摄影机以土地的视角凝视人间壮举,渡槽奔涌的已不仅是水流,更是中华民族“不向老天爷低头”的精神血脉。它以表演为凿,以光影为斧,在方寸屏幕间劈凿出一座贯通历史长河的精神渡槽。当渡槽的水流经岁月抵达当下——那为民的热血、担当的脊梁、实干的汗水与廉洁的清流,将永远灌溉我们的精神原野。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强国号 中国教育电视台

作者:陈宏

导演郑子推荐发布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