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性灵照见时代褶皱

王家莲 孙彬彬2025-08-21 14:51:03

性灵照见时代褶皱

——评作家吴中洋长篇小说《麦斯丽》的女性叙事与精神镜像

 

作者:王家莲 孙彬彬

 

引言: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像

 

在当代都市文学的创作版图中,作家吴中洋始终以冷静的凝视捕捉城市肌理与个体精神的共振。其新作《麦斯丽》(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以“性灵演绎”为内核,通过五位都市女性的闺蜜网络,构建出兼具个体温度与时代厚度的精神图谱。作品跳出“女性成长”的歌颂与“都市困境”的渲染,以人类学般的细腻,记录女性在情感、职场与自我认知中的真实挣扎。当“她叙事”成为潮流,《麦斯丽》打破标签化表达,让五位女性的生命轨迹如支流汇入时代江河,既保持各自特质,又激荡出时代浪花。本文将从女性群像建构、叙事美学突破、时代精神映射三方面,剖析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女性群像:在共生与独立中解构“她叙事”的神话

 

当代女性书写常陷入“乌托邦”或“悲情”的二元对立,而《麦斯丽》以“共生中的独立”“亲密里的疏离”为张力,还原女性关系本真。

 

(一)去标签化的个体:在裂缝中生长

五位女性承载都市女性典型状态,却溢出标签边界。职场精英林舟打破“女强人”刻板印象,以“不妥协的柔软”重构权力边界——当男性同事以“女性不够理性”否定方案时,她用女性用户数据与访谈,让商业逻辑与个体经验对话。自由插画师苏晓棠是“悬浮的理想主义者”,画板记录城市诗意,却也面临房租焦虑与创作妥协,她会接商业订单,却在画布角落藏一朵野菊,坚守理想微光。全职主妇陈静颠覆“家庭妇女”标签,通过家庭收支日记彰显家务价值,组织妈妈读书会转化私人空间,报考心理学课程调解矛盾,证明家庭可成为自我成长土壤。此外,互联网产品经理张萌以广场舞对抗数字异化,历史系副教授赵岚借古代女性史反观自身,五人共同印证:当代女性身份是职业、情感、自我等维度的动态建构。

 

(二)关系的辩证法:张力中的共生

闺蜜网络并非“情感保险箱”,而是“意义交换场”。林舟晋升导致苏晓棠客户流失,两人经历职业操守与私人情感的撕裂、理解与失落的矛盾,最终在坦诚中达成“不完美的和解”,承认人性复杂与关系真实。陈静与四人的关系呈现“隐形落差”——当他人谈论职场时,她只能聊家庭,却在朋友圈屏蔽赵岚的学术成就后反复查看其照片。但张力中亦有共生:张萌带律师帮陈静驳斥丈夫的轻视,陈静凭人脉为苏晓棠寻找画室。这种“有裂痕的共生”解构了“女性必须抱团”或“必然倾轧”的偏见,呈现现代相处之道:承认差异,守护边界。

 

二、叙事美学:“性灵演绎”下的碎片化诗学与都市肌理

 

吴中洋以“性灵演绎”的碎片化叙事,让文本成为都市“断裂感”与“流动性”的镜像,精准捕捉个体精神与城市肌理的共振。

 

(一)多重视角的交响:时空折叠中的意识流动

叙事如多棱镜,五位女性视角交替,每章以意识流动为轴,折叠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境。林舟加班时,电脑光标让她梦回大学与苏晓棠改画的夜晚,月光与童年天井的雨水轨迹重叠,时空张力展现成长的断裂与延续。苏晓棠的视角充满视觉化叙事,等待客户回复时,风中梧桐叶如“呼吸的鱼”,让她想起外婆池塘的鳞片,焦虑在画笔中消散。赵岚的学术思维将唐代帔帛与张萌的改良旗袍勾连,暗示知识女性在历史与现实间建立意义的努力。多重视角去中心化,拼合出都市生活的完整真相——个体认知虽局部碎片化,真相却在缝隙中显现。

 

(二)日常场景的诗化:感官中的时代情绪

诗化描写让日常成为时代情绪载体。声音层面:陈静切水果的节奏与打电话的克制,暗示家庭关系“亲密的疏离”;张萌耳机过滤不掉的低频噪音,是城市脉搏与数字异化的隐喻。色彩层面:苏晓棠眼中“玻璃幕墙切割的云”如未完成的水彩,暗喻都市碎片化;地铁广告牌的视觉风暴,象征消费主义的精神压迫。这些描写将感官体验与时代特征联结,让读者触摸都市既喧嚣又孤独、既流动又压抑的特质。

 

(三)“性灵”的叙事:精神与节奏的共振

“性灵”指个体在都市中保持的精神弹性,叙事节奏与之呼应。职场场景用短句营造紧张,独处时刻以长句渲染松弛,暗合“在奔跑中喘息”的生存状态。“性灵”成为碎片化叙事的凝聚力:林舟的柔软、苏晓棠的诗意、陈静的创造等,串联起碎片,证明个体精神如线,赋予生活连贯性与意义感。

 

三、时代映射:从个体困境到精神症候的文学解剖

 

《麦斯丽》通过个体经验,解剖当代社会精神症候,从性别规训到消费主义,从数字异化到意义危机,记录时代精神图谱。

 

(一)性别规训的现代变形:从“应该”到“似乎”

当代性别规训以隐蔽的“似乎”存在。林舟遭遇的“隐性歧视”——方案被评“似乎不符合风格”,拒绝酒局被议“似乎不懂规则”,晋升被祝福“似乎牺牲很多”——用“共识”框定女性。她以数据、制度、高效管理打破“似乎”,证明“不必如此”。陈静面对“似乎该以家庭为重”“似乎不务正业”的议论,用收支账、读书会、心理学知识突围,让家庭成为自我实现的土壤。作品揭示:现代规训的可怕在于“合理化”,而女性的抗争是质疑“共识”,重定义“应该”。

 

(二)消费主义的渗透:自我认知的“标价”困境

都市中,个体价值感常与消费符号绑定。苏晓棠的创作被客户“标价”,一度为证明价值接商业订单,直至菜市场老太太“花好不好看在香气”的话点醒她,回归初心画城市角落,赢得认可。张萌在消费主义中焦虑,为“高级”买单,却在老人用老年机通话时醒悟,通过“数字断舍离”与手写书信重建认知,明白价值不在消费清单,而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三)数字时代的异化:连接与孤独的悖论

互联网本应连接世界,却造成更深孤独。张萌24小时开机,有几千好友却无人倾诉,在老人打电话时顿悟,尝试“无手机聚会”与写信。赵岚的学生偏好微信提问,论文遭匿名差评,她通过毛笔抄书信、面对面读书会对抗异化,找回深度思考能力。作品揭示:数字时代的悖论是连接中失却“在场感”,沟通中失却“真诚度”,而对抗之道是为真实交流与思考保留空间。

 

(四)意义危机的突围:在碎片中寻找“锚点”

五位女性在多元时代寻找各自的意义锚点:林舟在“创造”中——方案惠及女性、制度改善职场;苏晓棠在“表达”中——画笔诉说城市孤独与温柔;陈静在“联结”中——家庭坦诚、孩子的光、妈妈们的鼓励;张萌在“平衡”中——跑步的自由、面对面的温暖;赵岚在“传承”中——让古代女性智慧照亮当代。她们证明:意义不是宏大答案,而是在与自我、他人、世界的互动中生成的过程,每个人都能在生活轨迹中找到锚点,串联起有意义的生命故事。

 

结语:在性灵的微光中照见时代的可能

 

《麦斯丽》的价值在于以文学凝视时代,让“性灵”微光照亮时代褶皱:林舟的柔软、苏晓棠的诗意、陈静的创造、张萌的平衡、赵岚的温度,展现性别规训外的可能、消费主义中的突围、数字异化里的坚守、意义危机前的探索。它启示当代都市文学:深入个体精神,捕捉与时代共振的细微感受,即可获得生命力。对每个都市人而言,它如镜子,照见自身的挣扎与坚守,让人相信:守住“性灵”,便能在时代褶皱里活出自己的“麦斯丽”。作品最终留下开放的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性灵演绎者”,书写时代的精神图谱。

 

作者简介:

1.王家莲,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研究员,作家,媒体评论人,荣获辽宁省第六届儿童文学奖等奖项40余项。

2.孙彬彬,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副高级,媒体评论人。发表文章多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