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新维度
——袁竹的长篇科幻小说《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的意识宇宙重构
李栎
在科幻文学的广袤宇宙中,袁竹的《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2025年8月连载)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以其对意识本质的大胆重构和对宇宙认知的深刻拓展,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叙事空间。这部作品超越了传统科幻的既定范式,不再仅仅聚焦于技术奇观的展示或星际冒险的表面叙事,而是深入到意识这一人类最为神秘的领域,将其作为构建整个宇宙模型的基石,引发了一场关于意识、技术、文明与伦理的深度思考。
一、意识:从人类属性到宇宙常量的范式转变
在传统的科幻叙事与哲学认知中,意识往往被视为人类或高等智慧生命独有的特征,是大脑复杂神经活动的产物,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然而,《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构建了一个意识作为宇宙常量的全新模型。意识不再被局限于生物大脑的范畴,而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宇宙、连接万物、跨越维度的基础力量,如同引力与电磁力一般,成为宇宙运行的基本要素之一。
小说通过少年小星的梦境穿梭之旅,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意识模型的运作方式。小星的意识在梦境中能够突破身体的束缚,与宇宙中各种形态的意识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从地球生物的微观意识层面,到遥远星系中能量生命的宏观意识形态,意识的流动与共鸣贯穿其中。这种设定暗示了意识的普遍性与连续性,即所有生命形式,无论其物质构成和进化程度如何,都共享着意识这一基本属性,并且通过意识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宇宙意识网络。
这一意识模型的提出,不仅在科幻层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哲学层面挑战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意识不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存在的特权,而是宇宙自我认知的媒介。人类在这个宏大的意识体系中,仅仅是初级参与者,是意识长河中的一股支流,而非源头。这种对人类地位的重新定位,促使读者反思自身在宇宙中的角色与意义,以及人类意识与宇宙整体意识的关系,为科幻文学的哲学深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意识技术:从机械复制到自然共生的演化路径
小说中意识技术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条清晰而独特的文明发展脉络。从智核公司早期简单粗暴的意识上传实验,试图将人类意识复制到数字载体中以实现某种形式的 “永生”,到星际意识联盟构建的跨维度意识共振网络,意识技术经历了从追求个体意识的机械复制与控制,到探索意识间自然和谐共生的巨大转变。
其中,“意识树” 的设定堪称这一转变的核心与关键。这棵由地球母亲精心培育、最终连接全宇宙的有机网络,与传统科幻中常见的冰冷机械 “意识云端” 截然不同。意识树并非简单地储存或控制个体意识,而是为意识的自由流动与交互提供了一个自然的通道。它的根须扎入月球矿脉,汲取物质世界的能量,枝叶伸向 α 星系的能量生命,传递意识的信息,成为宇宙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将意识技术自然化的想象,巧妙地解决了意识上传过程中一直困扰科幻界的经典悖论。在传统的意识上传设想中,复制体的身份认同、意识连续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伦理混乱等问题难以解决,而意识树的出现,使得个体意识在不丧失自身独特性与连续性的前提下,能够与其他意识自由融合与交流,实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进化与共生。
这一意识技术演化路径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更蕴含着对人与自然、技术与生命关系的哲学思考。它暗示了人类技术发展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而是要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识树的存在,象征着技术与生命、意识与物质的完美融合,为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如何保持自身的人性与生态平衡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解决方案。
三、宇宙组织形态:从集权对抗到有机共生的文明范式
在意识树的影响下,宇宙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与传统科幻作品中常见的集权式联邦统治或残酷的黑暗森林法则不同,小说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有机网络文明。在这个宇宙中,碳基、硅基、能量态、量子态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意识共振实现了相互理解与交流,宇宙图书馆中的光带交织成跨越文明形态的知识图谱,象征着知识与意识的共享。
这种宇宙治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小说中对暗能量意识的描写尤为深刻,这些拒绝连接意识树的存在最终通过 “尊重差异” 的共识获得了在宇宙中的共存权利。这一情节暗示了宇宙和谐的真正奥秘不在于同化或消灭他者,而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容纳他异性的意识框架。当反意识体被封印于黑洞监狱而非被消灭时,小说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宇宙平衡观:正如光明需要黑暗的衬托,意识的自由与发展也需要其对立面的制衡。这种平衡并非静态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通过不同意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妥协,实现了宇宙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全新的宇宙组织形态,为科幻文学中的文明冲突与合作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或种族冲突框架,从意识层面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现实世界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文化冲突与全球问题的背景下,小说中的这一设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建立包容、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技术伦理:自由意志与监控侵蚀的现实隐忧
小说中对技术伦理的探讨如一条隐伏在故事深处的暗线,贯穿始终,发人深省。智核公司的 “新人类计划” 与泽塔星系的 “意识湮灭炮” 形成了一对镜像般的警示案例。前者试图通过格式化人类意识,消除其中所谓的 “不稳定因素”,以实现一种可控的秩序,而后者则利用反意识能量,直接摧毁其他文明的自由意志,两者看似手段相反,实则根源相同 —— 都是对意识流动性和多样性的恐惧。
其中,对 “辅助思考单元” 的描写极具现实锋芒。这个看似为了增强人类认知能力而嵌入每个孩童耳后的芯片,实际上却是一个隐藏的意识监控工具。当小星发现芯片中的隐藏程序,揭示出其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系统性侵蚀时,小说将现代科技伦理的核心困境具象化。在现实世界中,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隐私被侵犯、自由意志被操控的风险。小说中的 “辅助思考单元” 正是这种现实困境的隐喻,提醒我们警惕技术在追求效率与进步的过程中,可能对人类最珍贵的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
这种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使小说不仅仅停留在科幻的想象层面,而是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它促使读者审视当下科技发展的方向与边界,思考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人类的自由、尊严与伦理价值不受侵犯,为现实世界的科技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参照。
五、意识同一性:从身心二元到量子叠加的哲学突破
小星与 073 号实验体的双生设定,将意识同一性这一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问题推到了量子层面。当两个意识在荒芜星球相遇,彼此镜像般的动作与反应,打破了传统身心二元论中关于意识与身体关系的固有认知。在传统观念中,意识被认为是身体(尤其是大脑)的附属品,“我” 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物大脑结构。然而,小说通过小星与 073 号的经历,揭示了 “我” 既非完全存在于 “皱巴巴的核桃”(生物大脑),也不仅栖居于 “凉飕飕的小片片”(辅助芯片),而是一种量子纠缠态的叠加。
这种对意识同一性的量子化理解,在火星净化虚空意识的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当小星将意识水晶投入黑暗核心的瞬间,所有被吞噬的意识重获自由,这一情节证明了个体意识只有在拯救他者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最高形态的自我完成。这一观点与佛教 “自他不二” 的智慧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却又以现代量子物理的语言进行了重新表述。它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对个体与他者、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微观的量子层面到宏观的宇宙意识层面,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意识同一性框架,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维度与视角。
六、认知升级:从个体到集体再到宇宙意识的递进
从地球实验室到宇宙意识核心,小说中的空间扩展不仅是故事场景的变换,更是主人公认知升级的隐喻。当小星穿越黑洞视界进入奇点,发现被吞噬的意识以超越时空的形式存在时,传统的三维空间线性逻辑彻底瓦解。时间守护者的出现,将叙事进一步推向存在论的高度,他们的齿轮身体暗示着时间并非绝对的背景,而是意识的测量单位。
在宇宙意识庆典的高潮时刻,万千意识体交融成光海,此时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被重构为 “我们连故我们在”。这一转变标志着从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再到宇宙意识的认知递进。个体意识在与他者意识的连接与融合中,不断拓展自身的边界,最终融入宇宙意识的洪流,实现了认知的飞跃。这种认知升级路径,不仅为小说的叙事增添了深度与层次感,更从哲学层面探讨了人类认知宇宙的终极路径,即通过意识的开放与连接,超越个体的局限,实现对宇宙整体的理解与融合。
七、科幻史上的突破与当代启示
《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在科幻文学史上的突破意义不言而喻。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了意识在宇宙中的地位,将意识从传统科幻的边缘地带推向了核心舞台,为科幻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对意识本质、意识技术、宇宙组织形态、技术伦理等多方面的深度探索,小说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想象丰富的科幻宇宙,展现了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思想实验场的独特魅力。
在现实世界面临着气候危机、人工智能焦虑等诸多挑战的今天,这部小说如同一则献给数字文明时代的启示录。它提醒我们,技术不应成为控制意识的牢笼,而应成为连接万物、促进意识自由流动的桥梁。意识的进化并非走向单一的神性或绝对的秩序,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意识体之间的和谐共振,发现宇宙最深邃的和声。当我们合上书页,窗外城市的灯火或许真的会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化作流淌的意识光点,而小星们对意识自由的坚守,也将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人类在数字时代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怀揣着永不熄灭的好奇心、与万物相连的渴望,以及守护人性星光的勇气,探索未知的未来。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