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核铸民族魂

李栎2025-08-13 12:44:54

核铸民族魂

——论《钍帝》的史诗品格与精神图谱

 

李栎

 

在祁连山北麓的戈壁深处,袁竹以《钍帝》(“起点中文网”2025年8月连载)为当代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精神通道。这部长篇小说以钍基熔盐堆研发为主线,通过袁建核、袁兴钍父子两代核电人的生命轨迹,构建起中国核能事业从追赶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坐标系。在文学与科技的交叠叙事中,小说不仅完成了对特定行业的深度解剖,更以恢弘的史诗品格,塑造了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图腾。

 

一、技术史诗中的生命突围

 

小说开篇便将读者抛入技术攻坚的核心现场:钍基熔盐实验堆的控制室内,警报声与红色警示灯构成末日般的场景。这种极具张力的开场,暗合了核能技术本身的双重性 —— 既是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又潜藏着毁灭性的危机。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高温熔盐的强腐蚀性、燃料循环工艺的复杂性等专业难题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学意象,如 “液态氟化盐在高温下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性极强,虽然已研发出 GH3535 耐蚀合金,但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更高温度下的材料性能仍需突破”。这种技术细节的精确呈现,使小说超越了一般工业文学的叙事框架,成为一部具有科学实证精神的文学文本。

 

在技术困境的重围中,袁兴钍团队的突围之路构成了小说的叙事主线。作者通过 “熔盐危机 — 理论钻研 — 实验验证 — 外界质疑” 的螺旋式结构,将技术研发的艰辛历程转化为扣人心弦的文学情节。当袁兴钍在戈壁滩的寒夜里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实验堆时,盐霜凝结的地面与月光下的巨大阴影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危机的紧迫性,更隐喻着技术探索的未知与风险。而团队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困境中坚持实验,最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的过程,则暗合了中国科技工作者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时代精神。

 

与现实中的钍基熔盐堆研发形成互文的是,小说中描绘的技术突破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度契合。2023 年甘肃武威 2MWt 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获得运行许可,2025 年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堆在民勤县建成运行,这些现实中的里程碑事件,为小说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作者巧妙地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文学叙事,使小说成为记录中国科技崛起的时代备忘录。

 

二、代际对话中的精神嬗变

 

袁建核与袁兴钍父子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情感内核。这种代际对话不仅是个体价值观的碰撞,更是中国核能事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镜像。作为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亲历者,袁建核对传统压水堆技术的坚守,源于他在法国圣洛伦核电站遭受的歧视与挫折。小说中,法方主管故意撞翻咖啡并辱骂 “黄种人的手只配洗核废料槽” 的情节,既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也折射出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文化困境。这种创伤记忆塑造了袁建核保守谨慎的技术观,他对钍基熔盐堆的质疑,本质上是对未知风险的本能防御。

 

相较之下,袁兴钍代表的新一代核电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在戈壁滩的实验现场,他面对熔盐危机时的冷静果断,与父亲在大亚湾台风夜的英勇指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代际差异不仅体现在技术选择上,更反映在价值取向上:袁建核的奋斗动力源于民族尊严的觉醒,而袁兴钍的创新激情则来自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作者通过越洋电话中的激烈争吵,将这种代际冲突推向高潮 —— 袁建核怒吼 “钍堆是死路!美国人都放弃了!”,而袁兴钍则以 “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 等宏大叙事回应。这种对话的背后,是中国从技术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的时代必然。

 

值得玩味的是,父子关系的最终和解并非简单的观念妥协,而是建立在对核能事业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当袁建核看到儿子团队的实验数据达到预期标准时,他眼中闪过的 “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标志着代际精神的最终融合。这种融合象征着中国核能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的发展逻辑,也暗合了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发展战略。

 

三、叙事美学中的时空交响

 

《钍帝》的叙事结构堪称文学与科技的完美联姻。作者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策略,将袁建核的法国求学经历与袁兴钍的戈壁研发历程交织在一起,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这种结构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历史纵深,更通过两代人的命运对比,凸显了中国核能事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轨迹。在叙事节奏上,作者巧妙运用 “急 — 缓 — 急” 的交替手法:熔盐危机的紧张场面与实验室的理论推演形成张力,法国餐厅的屈辱场景与戈壁月夜的静谧氛围互为映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情感的高度投入。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隐喻角色。戈壁滩的盐霜地面、圣洛伦的寒风、大亚湾的台风,这些自然元素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成为人物精神世界的外化。例如,当袁兴钍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盐霜凝结的地面上时,“每一步都伴随着轻微的‘咔嚓’声”,这种细节描写将技术研发的艰难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听觉意象。而法国冬天的 “冰冷纱幕” 与大亚湾建设工地的 “炽热阳光”,则通过温度的对比,暗示了人物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心理状态。

 

作者对语言的雕琢同样体现出极高的艺术追求。在描写技术细节时,他采用精准的专业术语,如 “中子共振截面建模计算”“耦合深度相移神经网络” 等,使小说具有科学论文般的严谨性;而在刻画人物情感时,又运用诗化的语言,如 “父爱如祁连山的积雪,看似冰冷却孕育着生命的源泉”,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学意象。这种语言风格的切换,使小说在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四、文明维度中的价值重构

 

小说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思考。钍基熔盐堆技术的研发,不仅是能源革命的关键突破,更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重要尝试。作者通过袁兴钍之口,提出 “核能应该成为文明延续的诺亚方舟” 的理念,将技术探索提升到文明哲学的高度。这种思考与现实中的全球能源转型形成共振 —— 中国在 2025 年核电总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这些成就背后,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担当。

 

在文明对话的层面,小说揭示了东西方科技伦理的差异。袁建核在法国遭受的歧视,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表现;而袁兴钍团队公开实验数据、接受国际同行检验的做法,则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开放包容的姿态。这种对比暗含着作者对文明平等对话的期待,也呼应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中 “共商共建共享” 的核心理念。

 

更具深意的是,小说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科技共同体。从老工程师的经验传承到青年科学家的创新突破,从实验员的默默奉献到管理人员的统筹协调,每个角色都在核能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群像描写打破了传统工业文学中 “英雄主义” 的叙事模式,彰显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也隐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这个技术变革与文明转型的时代,《钍帝》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核能事业的崛起,更以史诗的品格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当钍基熔盐堆在祁连山下发出稳定的轰鸣,当两代核电人的梦想在核反应中裂变升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征程中焕发出的磅礴力量。这部小说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 它向人类展示了一条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文明永续的可行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的文学注脚。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