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流量时代的浮沉与坚守
作者:王家莲
当信息如漫天星雨般倾泻,流量成为丈量时代热度的黄金标尺,文学也被裹挟着驶入前所未有的壮阔航道。短视频平台的剪辑如灵动画笔,将文学经典勾勒成闪烁的思想碎片,在点赞的星河中熠熠生辉;直播间的声浪似浩荡春风,携带着作家的智慧与情怀,吹散了传统阅读的寂静藩篱。文学犹如一艘满载文明瑰宝的古船,在流量的波涛中起伏前行——既要借着浪潮的推力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又需在惊涛骇浪中稳稳把舵,守护好自身的航向与灵魂。
流量时代的到来,为文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它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壁垒,使深山里的创作能瞬间抵达都市读者的掌心,让经典著作以全新的面貌与年轻一代对话。在这场媒介变革中,文学不再是孤芳自赏的高阁之物,而是在互动与共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尽管浪潮汹涌,但文学的韧性与生命力,恰在这激荡中愈发彰显。每一次与时代的碰撞,都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学形态;每一次对困境的突破,都昭示着文学生生不息的希望。真正的文学价值,不在于流量数字的堆砌,而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的深情礼赞。当文学在流量浪潮中坚守精神内核,便能将算法的巨流化作传播的羽翼,让文字的力量穿透屏幕,抵达每一颗渴望共鸣的心灵。这是一场关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大考,更是文学在数字时代续写辉煌的壮丽征程。
一、流量重构:文学传播的范式革命
数字洪流裹挟着算法的巨网,将文学从 “岁月河岸的灯塔” 推向 “惊涛骇浪的扁舟”。短视频平台以利刃般的剪辑,将文学作品切割成碎片化金句,在点赞与转发的狂欢中,这些金句如蒲公英的种子般四散飞扬,以光速完成传播;直播间里,作家褪去往日伏案疾书的沉静,化身主播,在此起彼伏的喧嚣声中奋力推介作品,文字本应有的深邃与厚重,被即时的喧腾无情稀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仿佛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文学的生命力从未寄生于形式,而深植于精神内核。就像礁石在汹涌的潮汐中,越是被冲击,越能显露其坚韧的本质,文学在与流量的激烈碰撞中,也在不断淬炼出新的生机。2024 年初,董宇辉与《人民文学》在直播间的那场邂逅,堪称文学与新媒体深度交融的里程碑。董宇辉以他独有的诗意语言,如同温柔的春风,轻轻拂去蒙在文学经典上的尘埃,将其巧妙解构。在他的讲述下,那些经典名著不再是尘封在书架上的古老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是一段段直击心灵的感悟。这场直播带来的不仅是《人民文学》订阅量与销量如春笋破土般的惊人增长,更重要的是,它昭示着文学突破传统藩篱、拥抱时代变革的无限可能。
如今,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已然成为文学传播的黄金航道。出版社与书店纷纷以创意直播为舟,用生动讲解作桨,在虚拟空间中精心搭建起与读者对话的桥梁。在这个全新的传播舞台上,年轻一代在弹幕与评论的激烈碰撞中,重新点燃了对文学的热忱之火。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能在日常的碎片时间里,轻松触摸到文学的温度。经典名著也在这片数字土壤中,汲取着新的养分,焕发新生,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继续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这场流量重构带来的文学传播范式革命,正在重塑着文学的未来,让我们看到文学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的希望。
二、流量浪潮:文学价值的焕新与坚守
流量的浪潮奔涌而来,恰似一场盛大的春风,为经典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短视频平台如同神奇的魔法工坊,将《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巨著精心打磨,创意剪辑与现代解读让宝黛钗的故事跨越时空,化作社交平台上闪烁的智慧星光、热门的文化符号,以更加鲜活、亲民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曾经深锁在书页间的悲欢离合,如今乘着流量的翅膀自由翱翔,文学以蓬勃的姿态实现破圈传播,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在这场流量与文学的美好邂逅中,创新的力量不断为文学价值注入新的活力。众多创作者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用短视频、直播等新颖形式,让经典文学的魅力得以更广泛地展现。有人以诗意的旁白解读《红楼梦》中的诗词,带领观众领略古典文学之美;有人通过趣味横生的剧情演绎,让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得通俗易懂。这些创新尝试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更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当然,面对流量的冲击,守护文学的精神内核依然是重中之重。真正的文学价值,始终扎根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的深邃思考以及对精神的滋养。而流量的存在,恰恰为文学价值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经典,用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播时,流量便能成为弘扬文学价值的有力助手。就像《红楼梦》,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沉淀,其展现的复杂人性图谱、蕴含的生命悲悯与哲思,在流量时代借助多元媒介的传播,得以被更多人认识和理解,文学价值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文学创作者与传播者正以智慧与匠心,在流量时代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完美平衡。他们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又坚守文学的本质,让经典文学在流量浪潮中,既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能不断彰显其永恒的精神价值。相信在未来,文学将在流量的助力下,继续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IP 改编:商业与文学初心的共生交响
网络文学的 IP 改编,恰似一束璀璨的光芒,为文学发展开辟出充满希望的新航道。当《琅琊榜》中梅长苏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家国情怀,在荧幕上化作震撼人心的视听语言;当《甄嬛传》里封建深宫中的人性挣扎与觉醒,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文学便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跨媒介蜕变。这些成功的改编作品,不仅掀起全民热议的浪潮,更将文字世界里的虚构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文化符号,让网络文学在商业运作的助推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商业与文学并非天然对立,在优质的 IP 改编中,二者更像是相互成就的伙伴。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就像《琅琊榜》的改编团队,在影视化过程中精心打磨权谋布局的细节,同时通过光影艺术强化 “赤子之心” 的主题,让观众在感受跌宕剧情的同时,也能触摸到角色的灵魂;《甄嬛传》则以精湛的叙事手法,将原著中对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洞察,生动地呈现在荧屏之上,让文学价值在影视载体中得到延续与升华。
如今,IP 改编正朝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市场的成熟与观众审美的提升,促使创作者们不断探索创新,用匠心守护文学初心。他们以尊重原著为根基,结合影视艺术的特性,对故事进行合理的再创作,让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深刻的主题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从精美的服化道设计,到富有感染力的台词演绎,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创作者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在商业与文学的交响中,IP 改编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当市场规律与文学价值达成默契,当创新创意与原著精髓完美融合,网络文学便能在不同媒介的流转中,实现从文字到影像的完美蜕变,既收获商业成功的掌声,又能坚守文学初心,为观众带来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文化精品,让文学的光芒在商业的舞台上持续闪耀。
四、破局之路:在流量中锚定文学坐标
当数字浪潮裹挟着流量奔涌而来,文学在时代的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流量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为文学搭建通向世界的桥梁,也可能将其引入速朽与娱乐化的迷局。学者周立民曾言:“流量是放大镜,既能放大文学的影响力,也可能扭曲其精神内核。” 在直播与短视频的快节奏传播中,文学作品常被简化为夺人眼球的标签,那些深刻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在碎片化的表达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依赖营销炒作的 “网红书籍”,虽能短暂闪耀,却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
但在这场文学与流量的对话中,希望的曙光已然显现。越来越多的探索者正在尝试打破困局,他们以创新为舟,以坚守为帆,在流量的海洋中锚定文学的坐标。人民文学出版社勇立潮头,邀请作家走进抖音直播间,将创作背后的故事与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娓娓道来。在跳动的弹幕与热烈的互动中,文学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万千读者的心田。这种将深度内容与流量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既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又守护了文字的灵魂。
流量时代更像是一座充满可能的宝库,为小众文学打开了展示的窗口。专业领域的图书在精准推荐的助力下,找到了与之共鸣的读者,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的阅读需求;国家图书馆的 “中华古籍资源库” 以数字化的姿态拥抱时代,吸引着年轻一代跨越时空,与千年经典对话;苏州古籍修复师林月将《牡丹亭》与 VR 技术巧妙融合,让古老的戏曲在虚拟世界中焕发新生,吸引无数年轻人驻足;成都 “散花书院” 发起的 “反算法阅读周”,以 “文学盲盒” 的形式,带领读者暂别算法推荐的喧嚣,在静谧的阅读时光中感受冷门经典的独特魅力。
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流量与文学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伙伴。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学的内核,以创新之姿拥抱流量的浪潮,文学便能在时代的变革中坚守初心,在流量的助推下抵达更广阔的天地。相信在未来,文学必将在流量的星河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继续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永不熄灭的文明灯塔。
五、共生与远航:文学与流量的未来图景
当数字浪潮漫过文化的堤岸,文学与流量的相遇并非偶然碰撞,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相拥。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经典与创新的共舞,二者携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新图景,让文学的光芒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云南沙溪古镇的 “茶马文学计划”,宛如一支灵动的妙笔,在数字画布上绘就动人篇章。直播间里,主播们以充满感染力的讲述,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故事、岁月沧桑娓娓道来,让那些尘封于历史深处的记忆,化作鲜活的文字与画面。线上的流量热潮,如同春日的甘霖,滋润着线下的文学土壤,催生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游客们循着网络的指引,奔赴古镇,在青石板路上聆听文学讲座,在古宅中品味书香雅韵,让古老的茶马文化在流量的助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东京大学对《源氏物语》的创新演绎,更是展现了经典与流量融合的无限可能。学者们巧妙地将 “物哀” 精神转化为 TikTok 平台上的光影滤镜,让这部千年经典以时尚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滤镜下的虚拟场景,成为读者理解古典文学的新窗口,催生出漫画改编、文创衍生等多元文化产品,构建起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链。经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化作时尚的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远航,堪称文学与流量共生的典范之作。一部部网络文学作品如同文化使者,跨越山海,漂洋过海,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大批读者。它们以跌宕起伏的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传统智慧娓娓道来。从仙侠世界的飘逸洒脱,到历史故事的厚重深沉,网络文学用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这种出海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边界,更提升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与纽带,让世界听到了中国文学的声音。文学与流量的共生,绝非对经典的消解,而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不是文化的妥协,而是创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文学以深厚的底蕴为根基,以流量为羽翼,必将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远航,让人类文明的星河更加璀璨夺目,照亮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六、结语:在潮水中浇筑文学星辰
千年文明长河奔涌向前,文学的星火始终在浪尖跃动。从敦煌洞窟里僧侣宣讲的俗讲变文,到宋代勾栏瓦肆间艺人说唱的话本,再到数字时代直播间里作家们激情澎湃的荐书分享,媒介的形态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更迭,但文学承载的精神火种,却如暗夜中的灯塔,穿越时空的迷雾,始终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在流量如潮水般席卷一切的当下,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短视频的碎片、直播间的喧嚣、算法的推送,让文学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也带来了价值标尺的晃动。有人在流量的漩涡中迷失方向,将文学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有人却在浪潮中坚守本心,让文字的力量穿透浮华,直抵人心。这是一场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时代考验,更是一次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追问。
文学的价值,从来不在流量的多寡,而在于其对人性的洞察、对生命的礼赞、对精神的滋养。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夺目,文学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才是它在岁月长河中不朽的根本。当我们以这样的标尺去丈量文字,流量便不再是文学的枷锁,而成为传播的翅膀;算法也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文化基因的解码器。未来,当我们回望这个流量奔涌的时代,会发现那些坚守文学内核的努力,那些在创新中传承的探索,早已在数字时代的天空中,编织成一片璀璨的星空。这是属于文学的星辰大海,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都将以不朽之姿,继续为人类的精神宇宙浇筑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浩瀚的时空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简介:王家莲,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研究员,作家,媒体评论人,荣获辽宁省第六届儿童文学奖等奖项40余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