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休日,拾人性微光与生活真谛
——评袁竹散文《公休拾遗》
李栎
从日常叙事到深度哲思:故事里的生活底色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遗》以公休日为舞台,展开了一段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故事起始于公休日的新华书店,主人公在陪伴孙儿 “书店探险” 时,于茶座发现一只被遗落的黑色皮包。这一日常场景,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领读者走进一场关于人性、道德与哲学思考的心灵之旅。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篇故事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开篇对公休日清晨的细腻描写,“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像宣纸被淡墨洇开的边缘。蝉鸣在老樟树的叶隙间滚过,将暑气碾成碎末,落在沥青路上”,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的夏日图景,为故事奠定了舒缓而又真实的基调,让读者轻易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份独属于公休日的闲适与慵懒。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描绘,贯穿全文,如在描述书店内的场景时,“空调的冷气裹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酿成陈年的酒”,通过独特的感官描写,将书店这一空间具象化,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闻到那股混合着冷气与书墨香的气息。
在人物塑造方面,故事中的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主人公面对捡到的皮包,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开初,有一个‘我’的念头叫我:拿走,可以发一笔外来财;另一个‘我’提醒我:‘这是别人的东西,我怎能占为已有。’最终,另一个‘我’战胜了我。” 这段直白而又真实的心理描写,将人性中的贪婪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道德考验面前的内心博弈,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可感。而失主妇人的慌张与少女的羞涩,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得以生动呈现,如 “中年妇人的头发有些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她身后的少女攥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书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还沾着纸屑”,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整个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情节:遗失与寻回中的人性抉择
(一)邂逅失物:欲望与道德的初碰撞
在《公休拾遗》里,“我” 在书店二楼茶座等待孙儿的时光里,偶然邂逅了这只被遗落的黑色挎包。彼时,茶座里弥漫着普洱的香气,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淡绿色的沙发上,形成一片片不规则的光斑。“我” 的目光不经意间扫到旁边沙发上的包,它安静地伏在那里,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却又因那精致的皮质与独特的金属搭扣,散发着一种难以忽视的气息,瞬间吸引了 “我” 的注意。
当 “我” 伸手触碰包带,拉开拉链的那一刻,一个充满秘密的小世界在眼前展开。车钥匙、身份证、银行卡、社保卡以及一叠百元钞票,这些物品不仅是简单的物件,更是一个个通往失主生活的入口。“我” 的内心在瞬间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拉扯。一个声音,来自人性中原始的欲望,它像一个贪婪的恶魔,在耳边低语:拿走这些钱,你可以轻松获得一笔财富,改善生活,满足一些平日里难以实现的愿望。这种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压力、对物质的渴望常常如影随形,面对眼前这唾手可得的金钱,欲望的火苗很容易被点燃。而另一个声音,来自道德的坚守,它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提醒着 “我” 这是别人的东西,占有他人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从小接受的教育、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内心深处的良知,都在此时发挥作用,让 “我” 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感到羞愧和不安。这种内心的挣扎,是人性在面对诱惑时最真实的写照,它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善与恶的斗争,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多面。
(二)漫长等待:坚守道德的心理历程
在决定等待失主后,“我” 的内心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心理历程。起初,“我” 的心中仍有一丝犹豫,毕竟等待意味着不确定,不知道失主何时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期间是否会有其他意外发生。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影响着 “我” 的情绪。茶座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这只被遗忘的包视而不见,这种冷漠的氛围让 “我” 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 的内心逐渐坚定起来。“我” 开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坚守道德,意味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思考让 “我” 意识到,等待失主不仅仅是为了归还一个包,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对道德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我” 也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我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常常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善良、诚实和信任。而这次等待,让 “我” 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品质才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基石。
(三)物归原主:人性光辉的闪耀瞬间
当失主出现的那一刻,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中年妇人头发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与慌张,她身后的少女紧紧攥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书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还沾着纸屑,从这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极度不安。妇人颤抖着声音询问是否看到一只黑色的包,当 “我” 指了指身边的包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与喜悦,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她伸手去接包时,指尖在不停地发抖,拉链拉开又合上,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按住胸口长出一口气,这个细微的动作将她内心的紧张与激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在一旁小声说着包内有车钥匙和现金,她垂着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像沾着晨露的草叶,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委屈与担忧。妇人非要请 “我” 喝茶,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从她紧紧抱住包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这个包对她的重要性,而她对 “我” 的感激也不仅仅是因为找回了包,更是因为在这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她们转身离开时,少女回头朝 “我” 鞠了一躬,羊角辫上的紫丝带晃了晃,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也让 “我” 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价值。归还包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 “我” 的善良与诚实,更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人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善良和信任依然存在,它们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
人物:立体塑造下的人性多面
(一)“我”:道德坚守者的内心剖析
在《公休拾遗》中,“我” 的形象犹如一座在道德风暴中屹立不倒的灯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从性格特点来看,“我” 无疑是善良且极具原则性的。这种善良并非是浮于表面的施舍与同情,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在发现黑色挎包的那一刻,“我” 没有被金钱的诱惑蒙蔽双眼,而是在第一时间选择等待失主,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
“我” 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长期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形成的必然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 或许就秉持着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原则,这些原则如同种子,在面对失包这一考验时,生根发芽,绽放出道德的花朵。这种善良和原则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许多人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 “我” 的坚守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和价值。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二)失主:慌乱背后的生活映射
失主妇人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真实而又动人的色彩。她的头发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声音发颤却又努力维持平稳,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她的慌乱与焦急。从她的慌乱中,我们不难推测出这个包对她的重要性,它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包,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她的诸多生活轨迹和情感记忆。
通过她的话语和行为,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她背后的生活故事。她可能是一位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每天忙碌于工作与家庭之间,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不辞辛劳。陪伴女儿在书店复习,体现了她对女儿学业的关心和重视;接到急事电话后的慌张,或许是因为家庭或工作中出现了突发状况,而包中的车钥匙和现金对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她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脆弱与坚强,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突发状况,我们或许都会像她一样感到无助和慌乱,但同时也会像她一样,努力保持镇定,勇敢面对。她的出现,使故事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普通人在生活中为了幸福和安稳所付出的努力 。
(三)孙儿:纯真视角下的世界认知
孙儿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他的纯真无邪如同春日里的暖阳,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温暖和希望。他对世界充满好奇,满心期待着在书店中找到藏在书里的恐龙,这种纯真的期待和探索精神,与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世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孙儿的视角看待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而美好。他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和忧虑,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他的眼中只有快乐和新奇。他的纯真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童趣,也让我们反思成人世界的种种复杂和无奈。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道德的困境,一切都是那么纯粹。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他的存在也使得 “我” 的形象更加丰满,展现出 “我” 作为长辈对孙儿的关爱和引导,以及在孙儿面前想要树立良好榜样的心理 。
语言:细腻笔触绘就生活质感
(一)环境描写:营造氛围的诗意表达
《公休拾遗》的环境描写犹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勾勒出独特的氛围,引领读者走进故事深处。开篇对书店的描写,“中国科技城绵阳市警钟街的新华书店像座沉默的城堡,玻璃门滑开时带起一阵凉风,将街面的热浪拦在门外。空调的冷气裹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酿成陈年的酒”,短短数语,便将书店的独特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城堡” 这一比喻,赋予书店庄重而神秘的色彩,暗示着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无尽故事;冷气与霉味的交织,通过独特的感官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古朴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知识殿堂,瞬间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对街道的描绘同样精彩,“走出书店时,夕阳正艳,把街道晒得软软的。警钟街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卖冰粉的推车旁围了群孩子,玻璃罩里的红糖水晃出琥珀色的光”。夕阳、老槐树、卖冰粉的推车,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闲适的市井生活图景。“把街道晒得软软的”,一个 “软” 字,生动地表现出夕阳下街道的慵懒与柔和;“斑驳的影” 则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朦胧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孩子们围绕着卖冰粉的推车,玻璃罩里晃出的琥珀色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纯真,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
(二)人物语言:简洁对话中的丰富情感
散文中人物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我” 与失主的对话堪称经典,当失主焦急地询问 “先生,您见过一只黑色的包吗?” 时,仅仅一句话,便将她内心的慌乱与焦急展露无遗。而 “我” 的回答 “就是它”,简单三个字,却传递出一种沉稳与安心,让失主瞬间看到了希望。这种简洁明了的对话,避免了冗长的叙述,使情节更加紧凑,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妇人在确认包是自己的之后,反复说着 “就是它!”“真不知道该怎么谢您”,这些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她对 “我” 的感激之情,以及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激动。少女的小声低语 “里面有车钥匙,还有现金……”,则体现出她的细心与担忧,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些人物语言,贴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神态,感受到他们之间情感的流动 。
(三)心理描写:深度洞察人性的窗口
散文对 “我” 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人性的窗口。在面对黑色挎包时,“我” 的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开初,有一个‘我’的念头叫我:拿走,可以发一笔外来财;另一个‘我’提醒我:‘这是别人的东西,我怎能占为已有。’最终,另一个‘我’战胜了我。” 这段内心独白,将 “我” 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艰难抉择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仅展现了人性中的弱点 —— 对财富的渴望,更凸显了道德的力量,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凭借内心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使 “我” 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我” 的心理活动也十分丰富。“我” 时而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时而又坚定地相信道德的力量,这种内心的波动反映了 “我” 在面对不确定时的迷茫与不安,以及对道德信仰的执着追求。例如,“我” 看到周围的人对挎包视而不见时,心中产生了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但很快又说服自己坚守下去,“我” 开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以及自己行为的价值。这些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 “我” 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引发对自身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思考 。
哲学:生活表象下的深层思考
(一)语言与世界: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映照
在《公休拾遗》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 “语言的界限即是我世界的界限” 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小说里,主人公发现黑色挎包后,内心的种种思考和情感,无法完全用语言来精准表述。例如,在等待失主的漫长过程中,“我” 心中既有对失主的担忧,又有对自己行为价值的思索,还有面对周围人冷漠时的孤独与坚持,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 “我” 独特的内心世界。然而,当 “我” 试图用语言去梳理和表达时,却发现语言的苍白无力。“我” 无法用言语确切地形容出等待时那种焦灼与坚定并存的感受,也难以将内心深处对道德的信仰和对人性的思考完整地传达出来。
这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虽然能够描述事件的表面现象,如包的颜色、质地、里面的物品等,但对于那些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抽象的道德观念以及复杂的人性内涵,却显得力不从心。散文中对环境的描写,“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淡绿色的沙发上,形成一片片不规则的光斑”,这一景象可以用语言清晰地描绘出来,但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触感、看到光斑时内心涌起的宁静与希望,却难以用语言准确捕捉。语言像是一张网,它可以网住生活中的事实,却无法兜住那些无形的、流动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难以言说的部分,恰恰构成了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度,也凸显了语言在表达生活真实和人性情感时的局限性 。
(二)遗失与寻回:生活循环中的意义追寻
从哲学角度深入剖析,遗失与寻回这一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各种形式的遗失,如失去物品、错过机会、遗忘情感等,这些遗失让我们感到痛苦、遗憾和迷茫。就像散文中的黑色挎包,对于失主而言,它的遗失可能意味着生活的短暂失控,车钥匙的丢失会影响出行,现金的缺失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困扰,身份证和银行卡的不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繁琐的补办手续,这些都给失主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焦虑。
然而,遗失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它也为寻回提供了可能。寻回的过程,不仅仅是找回失去的物品,更是对生活意义的重新追寻和对人性的坚守。主人公在面对挎包时,内心的道德抉择就是对人性善良的坚守。他放弃了金钱的诱惑,选择等待失主,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而失主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对主人公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美好。这种遗失与寻回的循环,就像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失去中成长,在寻回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每一次的遗失都是一次挑战,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每一次的寻回都是一次收获,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拥有,更在于在失去与获得的循环中,不断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人性的光辉 。
(三)沉默与信赖: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在散文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当失主找到挎包,对主人公表达感激之情时,语言似乎变得多余。妇人指尖的颤抖、少女睫毛上的泪以及包被递回去时两双手不经意触碰的温度,这些无声的细节,传递出的情感比言语更加深沉和真实。主人公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内心的思考和挣扎也是一种沉默的表达。他无需向他人诉说自己的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抉择,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沉默中蕴含着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性的信赖。
这种沉默并非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有许多情感和体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比如亲情中的关爱、友情中的默契、爱情中的深情,这些情感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就能传递。沉默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去体会那些难以言说的美好。同时,沉默也是一种信赖的表现,主人公相信失主会回来寻找挎包,失主也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善良的人归还她的物品,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性美好的共同认知之上。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是生活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
结语:平凡故事中的永恒价值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遗》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深刻的哲学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与生活的动人篇章。这篇散文虽取材于作者平凡的公休日亲身的经历,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真实模样与人性的光辉。
从文学角度而言,其叙事如潺潺溪流,自然而流畅,将读者缓缓引入故事的世界。细腻入微的环境描写,使我们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书店里的静谧氛围、街道上的温暖阳光以及茶座间的茶香四溢,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立体,主人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失主找回包时的激动与感激,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们的情感起伏。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同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跃然纸上。
在哲学思考方面,故事巧妙地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探讨了语言与世界、遗失与寻回、沉默与信赖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与意义。语言在表达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时存在局限,而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体验,却构成了生活的核心。遗失与寻回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经历,更是精神层面的探索,让我们在失去与获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坚守内心的信念。沉默并非空洞,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信赖,这种信赖是生活的基石,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公休拾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是对生活的一次深刻审视,是对人性的一曲赞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瞬间都可能蕴含着不平凡的价值,每一次道德的抉择都是对人性的考验与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这样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保持善良、坚守道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追寻人性的光辉。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激励我们在生活中成为道德的践行者,用善良和信任去温暖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