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荒原上的精神图谱—

陈泰灸2025-08-09 15:05:10

图片1 

荒原上的精神图谱

——评赵国春新作《书里书外》

 

作者:陈泰灸

 

认识赵国春主席,首先是通过他的作品,后来我的家乡四方山军马场归地方变成北大荒四方山农场。共同参加了几次文学活动,逐渐熟悉起来。他的作品、人品我都非常崇拜。这次读了新作《书里书外》,有话要说。

 

一、北大荒文学:中国文坛的精神高地

 

北大荒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支流,始终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质和精神品格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片被称为"捏把黑土冒油花"的神奇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从早期周立波《暴风骤雨》对土地改革的史诗性书写,到知青文学浪潮中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对青春理想的深切反思,再到迟子建《白雪乌鸦》对历史苦难的诗意解构,北大荒文学始终以"拓荒者"的姿态,在民族精神图谱上镌刻下深深印记。其作品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凝练,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在文学风格上,北大荒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朔雪风格"——雄浑壮美中不失细腻深情,粗犷豪放中蕴含历史纵深。这种美学特质源于北大荒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苍茫雪原、浩瀚林海赋予作品以磅礴气象,而几代拓荒者的奋斗故事则为北大荒文学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内核。通过"地域文化心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共振",构建起既具本土特色又具普世价值的文学话语体系。

 

二、赵国春:北大荒文学的守望者与建构者

 

作为新时代北大荒文学的领军人物,赵国春以创作、研究、组织三重身份深度参与了这一文学体系的建构。他的创作始终紧扣北大荒的历史脉搏,从早期散文集《北大荒风情录》对地域文化的系统梳理,到传记文学《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对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名人命运的深度挖掘,再到新作《书里书外》对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其作品犹如一部动态的北大荒文学史 。

 

在文学组织方面,赵国春担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期间,通过主编"北大荒作家文库"等丛书、创办《北大荒作家》期刊、发起"我与北大荒作家协会"主题征文等活动,构建起完善的文学培养机制,扶持了数百位本土作家成长。他主导的"冰雪文学周"采风活动,更将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传播有机结合,推动北大荒文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赵国春的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局限。他在《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中,通过对丁玲、艾青等文化名人在北大荒经历的考证,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观照,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种"文学性与史学性并重"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被誉为"北大荒博物馆的文字版" 。

 

三、序跋写作:文学批评的范式创新

 

《书里书外》不仅收录了为文友作品集撰写的序言,更收录了赵国春为自己文集撰写的前言和后记,特别是收入了名家和领导为他的作品集写的序言集中展现了赵国春作为文学批评家的独特视角与专业素养。结合媒体的客观报到,使赵国春个人成长轨迹和北大荒文学无缝衔接。突破了传统序跋"歌功颂德"的窠臼,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1. 史料钩沉与文本细读的深度融合

在《北大荒风情录》序言中,赵国春不仅系统梳理了该书对北大荒垦殖史的文学重构,更通过对比历史档案,指出其"填补了2万年前人类活动记载空白"的学术价值。这种将文学评论建立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的批评方法,使序言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感染力。

 

2. 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为小说集《那片土地那片人》作序时,他敏锐捕捉到作品中"北大荒人之间浓浓的乡情流动",并将这种情感特质上升到"地域文学内在价值"的高度进行剖析。这种批评视角既凸显了北大荒文学的独特性,又揭示了其与人类普遍情感的共鸣点。

 

3. 创作指导与精神引领的双重功能

在《文友嫁衣》系列序言中,赵国春常以"手术刀式"的精准分析,直指创作症结。如他在评价作品时指出:"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需进一步深化,以避免流于表面化的抒情",这种建设性意见为作家提供了切实的创作指引。同时,他通过序言传递的"扎根黑土地,书写真性情"的创作理念,成为激励本土作家的精神旗帜。

 

4. 学术品格与文学性的完美平衡

赵国春的序言摒弃了学院派批评的晦涩术语,代之以"质朴中见真情,平淡中显深意"的文风。在《丁玲在北大荒》序言中,他通过对丁玲"到北大荒去""永远是北大荒人"等人生节点的细腻描摹,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使学术批评焕发出文学的温度 。

 

《书里书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重要命题: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在"书里"构建精神世界,在"书外"践行社会责任。赵国春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北大荒文学从地域叙事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他的序言既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度解读,更是对北大荒精神的当代诠释。正如他在《人生的馈赠》中所言:"北大荒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与土地、与文学的深度联结,正是北大荒文学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赵国春作为文学领路人最珍贵的品质。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书里书外》的出版不仅为北大荒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更为我们思考地域文学的当代价值提供了重要启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