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之桥:翻译在文明交流中的多维价值与深远影响
袁竹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鉴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而翻译,作为这一进程中的核心纽带,宛如一座跨越语言鸿沟的桥梁,让知识、思想和文化成果得以在不同文明间自由流动和传播。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中国作家,为我们深入探讨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成果,也引发了我们对翻译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
翻译:文明交流的核心纽带
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传播
翻译的首要功能在于跨越语言障碍,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正如本次研讨会上所提及的,翻译让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走出国门,进入罗马尼亚、西班牙、阿拉伯世界、韩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视野。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中国作家的作品通过翻译被介绍到海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人民的生活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生动诠释,它们在不同文明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塑造文明轨迹,推动文明互鉴
翻译深刻地塑造着文明的轨迹。从历史上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往往伴随着翻译活动的开展。例如,明代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翻译工作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带来了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共同进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翻译,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汲取对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推动自身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翻译是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它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翻译实践: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罗马尼亚:从古代经典到当代文学
在罗马尼亚,汉学研究有着深厚的积淀。自20世纪初,罗马尼亚的学者便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传播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更多罗马尼亚翻译家加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事业中,不仅翻译经典作品,也积极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更广阔的风貌。白罗米等罗马尼亚汉学家和翻译家的努力,使得越来越多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在罗马尼亚出版,并获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变革与人民的生活,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罗马尼亚民众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喜爱,充分说明了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西班牙:从沉默岁月到翻译前景乐观
西班牙与中国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翻译与思想的联系紧密,第一批欧洲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中文向西班牙语的翻译数量极为稀少。如今,中西语言之间的沉默岁月已经过去。据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中,从中文原著翻译成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数量显著增加。虽然中文图书在西班牙的出版市场中仍占较小份额,但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翻译前景依然乐观。现今,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题材日趋多样,能够承担中西文化桥梁任务的翻译人才也越来越多。这表明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
在阿拉伯世界,希克迈特文化集团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该地区。他们翻译了众多知名作家的小说与散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这些译作部分已经进入了埃及、阿联酋、沙特等十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和高校课程体系。在当今全球出版竞争激烈、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真正能跨文化传播的文学必须具备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表现力。阿拉伯世界的读者对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中国作品最为欢迎,他们通过这些作品,看见了一个复杂的、真实的、非刻板印象的中国。这说明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精神的传递,它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进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韩国:忠实翻译积累文化遗产
在韩国,译者金泰成认为翻译与创作截然不同,翻译的本质是服务,只需要忠实再现和拓展原作中蕴含的未来价值即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工作,为韩国未来读者留下巨大的文学遗产,打开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他对翻译的态度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米兰·昆德拉的“唯有忠实的翻译才是美丽的”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要求,即忠实于原作,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情感。在韩国,忠实的翻译对于积累文化遗产、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工具与新挑战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机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机器翻译往往缺乏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无法准确传达原作的精髓。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而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我们需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同时发挥人类译者的优势,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面对翻译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至关重要。翻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历史和价值观。在本次研讨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罗马尼亚、西班牙、阿拉伯世界还是韩国的译者,他们都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翻译人才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能够承担起文明交流重任的翻译人才。
翻译在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翻译的作用更加凸显。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帮助我们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通过翻译,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沟通方式,它能够让我们在共同的人性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翻译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
翻译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展示给世界,让人们欣赏到文化的多样性之美。同时,翻译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得以传承和传播,避免因语言的失传而消失。翻译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文学创作与发展
翻译不仅促进了文学的传播,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作家们可以获得新的灵感和创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个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平台,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翻译在文学创作与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进步。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当中国文学在海外获得广泛认可和赞誉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够激发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
翻译理念的升华: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
从差异中找到沟通
翻译的重要启示之一是从差异中找到沟通。不同文化和社会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翻译让我们能够跨越这些差异,寻找共同点。在本次研讨会上,各位译者都强调了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对话。翻译不仅是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手段。它让我们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翻译作为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
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的方式。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冲突和误解,而翻译能够帮助我们打破这些障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将翻译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的观点和信仰。翻译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
结论
翻译在文明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它是文明交流的核心纽带,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传播;它塑造文明轨迹,推动文明互鉴;它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它更是一种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翻译工作,充分发挥翻译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翻译事业中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翻译工作的支持和保障,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翻译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翻译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搭建起更加坚实的翻译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着翻译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谐美好。
作者简介 :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作家网”“起点中文网”“喜马拉雅”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词曲中国2025当代百首优秀作品”大赛决赛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时代浪潮下的生命之歌与存在之思 ――评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等四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刊载《东莞文学:钢与笔交织的时代和弦》《<白毛女>的艺术融合之旅》《山河为证:抗战精神的时代长歌》《光影铸魂——解码中国电影的文明重构与精神谱系》等艺术评论50余篇。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