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创意写作与AI写作共生的深度剖析:挑战、反思与未来展望

袁竹2025-08-05 06:10:03

创意写作与AI写作共生的深度剖析:挑战、反思与未来展望

 

袁竹

 

摘要

 

本文围绕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关系展开深入探讨。首先回顾了AI写作的崛起历程,包括其发展阶段、取得的突破以及带来的现实冲击,分析了其未来可能走向“全民写作时代”的趋势。接着阐述了创意写作学科面临的三大核心危机,即作家培养目标的模糊、写作研究价值的质疑以及学科范畴的重构难题。最后提出未来共生模式下创意写作的重构与突围路径,认为创意写作不会消亡,而是需要在与AI写作的共生中不断进化,以创意为核心实现新的发展。

 

一、引言

 

创意写作作为一门自19世纪80年代诞生的学科,长期以来以培养作家为核心任务。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写作技术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年内从简单的模板化文本生成进化到具备“自主创作”能力的阶段。2025年初,DeepSeek等AI模型的重大突破,使得机器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模仿人类情感、构建复杂叙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部分人类作家的创作能力。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对传统写作的权威地位构成了挑战,也让创意写作的学科价值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创意写作如何在AI时代重构自身,成为推动人类写作新范式的重要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AI写作的崛起与当代写作生态的重构

 

2.1 AI写作的发展阶段

AI写作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早期的规则化写作阶段,AI基于预设模板生成固定结构的文本,如新闻快讯、商业报告等。这种写作方式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文本,但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只能满足一些简单的信息传递需求。

 

中期的统计模型写作阶段,AI开始利用大数据训练语言模型,模仿人类语言习惯。以GPT - 3为例,它能够生成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分析,AI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从而生成相对自然流畅的文本。

 

当前的深度学习写作阶段,AI结合神经网络,不仅能够理解语义和情感,还能够模仿文学风格。例如DeepSeek的“拟人化”创作,它可以模仿鲁迅的冷峻、张爱玲的细腻,甚至生成具有“哲思”的原创段落。到2025年初,AI写作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学术论文,其速度和质量远超人类平均水平。一些AI生成的诗歌在部分文学刊物上发表,甚至被误认为是人类作品,这充分显示了AI写作在这一阶段取得的巨大进步。

 

2.2 AI写作的突破:情感、风格与“创造力”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AI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I可以通过词语 - 情感映射模拟人类表达。2018年,“一叶故事荟”对顾城、海子等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发现AI能够精准计算文本的情感倾向。到了2025年,DeepSeek等AI模型已经能够模仿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但是,AI是否真的具备创造力,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反对者如刘宇昆认为,AI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真正“体验”人生,其写作本质上仍然是基于概率计算。AI只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和算法进行文本生成,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理解。而支持者则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符号的排列,AI已经在写作技巧上超越了部分人类作家,未来有可能独立创作伟大的作品。他们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可能会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2.3 AI写作的现实冲击

AI写作的发展对当代写作生态产生了多方面的现实冲击。在职业写作领域,新闻、广告、商业文案等行业中,AI已经能够替代大部分基础写手。AI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文本内容,满足这些行业对效率的需求,这使得许多基础写作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在文学写作领域,网络小说、诗歌、短篇故事中,AI辅助创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作者开始借助AI的力量来获取灵感、优化文本,提高创作效率。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是否会受到影响。

 

在学术领域,AI生成的论文引发了学术伦理的争议。部分期刊要求作者声明是否使用了AI进行写作,以确保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2025年2月,《诗刊》公开抵制AI生成诗歌的投稿,而《诗收获》则尝试设立“AI写作专栏”,要求标注作者为AI。这种分裂的态度表明,AI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而是对整个写作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 AI写作的未来:全民写作时代?

AI的终极目标似乎是“让人人成为作家”。在小文体方面,如诗歌、短篇,已经基本实现了“写作自由”。普通人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AI就能够生成完整的作品。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写作中来,降低了写作的门槛。

 

在大文体方面,如长篇小说,虽然仍在突破中,但2025年的AI已经能够辅助完成结构设计、人物塑造等工作。如果AI继续进化,创意写作教育的价值是否会彻底消解,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方面,AI的发展可能会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进行写作,但另一方面,创意写作教育所培养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是否会因此而被忽视,也是需要关注的。

 

三、创意写作学科的三大核心危机

 

3.1 “作家是否仍需培养?”——创意写作的存在危机

传统创意写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作家”,然而AI的崛起让这一目标变得模糊起来。大量职业写作领域,如文案、剧本、类型小说等,都可以被AI取代。AI能够快速、高效地生成符合要求的文本,这使得许多基础写作工作不再需要人类作家来完成。

 

同时,素人借助AI也能够进行创作,专业训练的重要性似乎在下降。普通人可以利用AI工具轻松地生成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对作家培养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面对这一危机,可能的回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重新定义“作家”。在AI时代,作家不仅是“写作者”,更是“创意策划者”和“AI调教师”。作家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意能力和对AI工具的运用能力,能够引导AI进行更有价值的创作。另一方面,要强调人类体验的不可替代性。AI无法真正经历人生,因此人类作家的“真实感”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人类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能够创作出更具深度和情感的作品。

 

3.2 “写作是否需要研究?”——学术价值的挑战

AI在写作技巧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已经掌握了8000 + 修辞手法,远超人类作家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300 + 叙事结构,自动生成符合经典叙事学的故事;还能够模仿200 + 文体特征,模仿任何文学风格。如果AI能够自动优化写作,那么传统的写作研究,如叙事学、风格分析等,是否还有意义,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创意写作研究可以从“如何写”转向“为何写”。研究AI写作的伦理、社会影响等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写作技巧的研究。此外,还可以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例如“人类提供灵感,AI优化表达”的混合创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人类的创意和AI的技术优势,实现写作的新发展。

 

3.3 “AI写作是否属于创意写作?”——学科范畴的重构

传统上,创意写作指的是“人类的创造性写作”。然而,随着AI能够独立生成高水平作品,是否应该将其纳入创意写作的范畴,引发了争议。从狭义定义的角度来看,坚持“人类创作”为核心,AI仅仅是辅助工具。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AI只是帮助人类实现创作的一种手段。

 

从广义定义的角度来看,承认AI写作的创造性,将其纳入研究范围,甚至设立“AI创意写作”子学科。这种观点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AI的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应该将其作为创意写作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学科范畴的重构对于创意写作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四、未来共生模式:创意写作的重构与突围

 

4.1 调整学科定位:从“培养作家”到“培养创意领袖”

在未来的共生模式下,创意写作教育需要调整学科定位,从单纯的“培养作家”转向“培养创意领袖”。这意味着创意写作教育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AI提升创作效率。学生需要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将AI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创意写作教育还应该注重跨界叙事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VR、游戏、互动文本等新媒介不断涌现,创意写作需要与这些新媒介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形式。此外,伦理与批判思维也是创意写作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探讨AI写作的版权、真实性等问题,培养正确运用AI进行创作的意识和能力。

 

4.2 重构研究方法:从“写作技巧”到“人机交互”

创意写作的研究方法也需要进行重构,从传统的“写作技巧”研究转向“人机交互”研究。这需要深入研究AI的创作逻辑,理解其“黑箱”机制。AI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基于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对于其内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AI进行创作。

 

同时,发展“反AI写作”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探索AI难以模仿的写作风格,如极致的个人化表达。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个性,避免在与AI的共生中失去自我。

 

4.3 探索新写作范式:人机共生的文学未来

未来的文学创作将呈现出多种人机共生的新范式。人类主导,AI辅助的模式下,AI可以为人类提供灵感,人类则负责深化主题。例如,AI可以根据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生成一些创意和思路,人类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和完善,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度和价值的作品。

 

AI生成,人类筛选的模式下,利用AI批量创作作品,人类则从中挑选出精品。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AI的创作效率和人类的审美判断能力,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成功率。

 

完全AI创作,人类批评的模式下,AI独立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人类则对其进行文学分析和评价。这种模式可以促进AI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文学研究和欣赏视角。

 

五、创意写作与AI写作共生的哲学思考

 

5.1 创作本质的重新审视

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创作的本质。传统观念认为,创作是人类独特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表达。然而,AI写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AI能够通过算法和数据生成文本,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越人类的技巧。这让我们思考,创作是否仅仅局限于人类的主观体验,还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和符号排列的过程。

 

从哲学层面来看,创作的本质可能既包含了人类的主体性因素,也涉及到客观的规律和技术手段。人类的创作源于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而AI的创作则是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在共生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创作的概念,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AI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探索新的创作可能性。

 

5.2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也引发了关于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入思考。在传统观念中,人类是主体,机器是工具。然而,随着AI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AI不再仅仅是人类的辅助工具,它开始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挑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创造力、情感体验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利用机器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在创意写作中,人类可以为AI提供灵感和方向,而AI则可以为人类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作辅助。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人类与机器的共同发展。

 

5.3 伦理与道德问题

AI写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与道德问题。例如,AI生成的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如果AI独立创作了一部作品,那么版权应该归属于谁?是开发AI的公司、使用AI的用户,还是AI本身?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此外,AI写作可能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增加,如抄袭、代写等。部分期刊要求作者声明是否使用AI进行写作,就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在创意写作教育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让他们明白如何正确使用AI进行创作,避免违反道德和法律规范。

 

六、创意写作与AI写作共生的社会影响

 

6.1 文化产业的变革

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将对文化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出版行业,AI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文学作品,满足市场对内容的需求。这可能会导致出版行业的生产模式发生变革,从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向以技术为驱动的创作模式转变。同时,AI也可以为出版行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推荐服务,帮助出版社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高出版效率。

 

在影视行业,AI可以辅助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和特效制作等环节。通过对大量影视数据的学习和分析,AI可以生成具有吸引力的剧本创意和角色形象,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此外,AI还可以在特效制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特效的质量和效率。

 

6.2 就业结构的调整

AI写作的发展将导致就业结构的调整。在写作领域,一些基础的写作岗位可能会被AI取代,如新闻写作、文案撰写等。然而,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如AI写作的技术开发、创意策划和人机协作的管理等。这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同时,创意写作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写作基础,还需要掌握AI技术和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能够在人机协作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6.3 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也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AI写作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产生新的认识。一些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作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意性,而忽视了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写作需要发挥其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通过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创作具有深度和价值的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同时,也需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AI写作,认识到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七、结论

 

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AI写作的崛起给创意写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创意写作学科面临的三大核心危机,即作家培养目标的模糊、写作研究价值的质疑以及学科范畴的重构难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创意写作会走向消亡。相反,创意写作需要在与AI写作的共生中不断进化。

 

未来的创意写作需要调整学科定位,从“培养作家”转向“培养创意领袖”,注重培养学生利用AI提升创作效率、跨界叙事以及伦理与批判思维的能力。同时,重构研究方法,从“写作技巧”转向“人机交互”,深入研究AI的创作逻辑,发展“反AI写作”。在创作范式上,探索人类主导、AI辅助,AI生成、人类筛选,完全AI创作、人类批评等多种人机共生的模式。

 

最终,创意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创意”。AI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然无法真正超越人类的创意能力。人类的创造力、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AI无法替代的。在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中,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AI的技术支持,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推动人类写作向新的范式发展。

 

总之,创意写作与AI写作的共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变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创意写作在AI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作家网”“起点中文网”“喜马拉雅”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词曲中国2025当代百首优秀作品”大赛决赛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时代浪潮下的生命之歌与存在之思 ――评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等四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刊载《东莞文学:钢与笔交织的时代和弦》《<白毛女>的艺术融合之旅》《山河为证:抗战精神的时代长歌》《光影铸魂——解码中国电影的文明重构与精神谱系》等艺术评论50余篇。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