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象中镌刻永恒的情感
——评析李宝堂先生新组诗
作者/池征遥
日前《时代文学》等多家媒体平台刊发荐读李宝堂先生的诗歌《书信》《碑》《雪书》。这三首诗歌通过“信-碑-雪”三个意象群的建构,以日常物象为棱镜,折射出人类情感的复杂光谱,完成了一次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永恒的诗意攀升,展现了汉语诗歌特有的“以物载情”美学传统。初读有感:立意新颖,文辞简洁凝练,代入感强,耐人寻味。
一、书信,是一尊被时间封印的情感化石
《书信》通过物质细节的考古学式呈现,将纸质通信时代的情感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诗学实体。
“滚烫的话烫热了纸背”以通感手法将语言温度具象化,使信纸成为情感热量的导体。
那些“夹着照片、贺卡、书签或树叶花瓣”的信件,构成了多维度的记忆容器,其中“泪痕”与“指纹”作为生物标记,将私人情感转化为具有公共性的情感标本。
最富张力的构思在于“没有发出的信”,这个留白式存在成为所有已发信件的否定之否定,暗示着人类表达欲望的永恒困境——那些被舌尖压回的情感,往往比说出口的更接近本质。
他通过收藏行为本身,构建了一个对抗时间熵增的情感博物馆,使易逝的青春话语获得青铜器般的永恒质感。
二、碑石,是一座垂直高耸的记忆建筑
《碑》诗突破了传统悼亡诗的哀伤基调,将纪念碑转化为具有生长性的精神建筑。
“立在儿女心的广场上”的隐喻,使物理空间的碑石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坐标原点。他每年用“金粉描写”的仪式行为,暗合了佛教“涂金身”的供养传统,将记忆维护升华为宗教性的精神实践。
“读出碑上的小字”这一超现实场景,解构了生死界限。父母之音通过碑文小字(乳名)的媒介得以复活,完成了从物质铭刻到声音重现的诗学跨越。
这种“声碑”意象的创造,使纪念碑从视觉符号转变为听觉装置,展现了他对记忆媒介的深刻思考。
三、雪书,是永不消逝的铭刻
《雪书》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情感剧场,通过“雪地-手指-脚印”的三重物质互动,构建了独特的抒情逻辑。
冰凉手指与炽热名字的温差对比,形成了身体感知与情感强度的戏剧性反差。
将“空旷无人”的雪地作为书写场域,既保留了告白的私密性,又通过天地作证的宏大背景,赋予私人情感宇宙级的重量。
“雪书化成的水/是我思念的泪”这一结尾,完成了物质形态的诗意转化链:雪-字-水-泪。这种相变过程暗合了东方美学中“物我交融”的哲学,使自然现象成为情感表达的同构体。
脚印包裹雪书的意象,则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丈量的空间轨迹,展现了他对存在主义的诗意回应。
四、整体呈现完美的诗学特征
物质诗学的深化:三首诗均通过物质细节的放大呈现情感本质,形成了“以物证情”的独特表达体系。信纸的烫痕、碑文的金粉、雪地的字痕,共同构成了诗人的物质抒情词典。
时空维度的交织:他善于在微观时空(信纸褶皱、碑文小字、雪地脚印)中嵌入宏观时空(青春记忆、生死跨越、宇宙背景),实现了芥子须弥的诗学效果。感官通感的运用:通感手法贯穿全组诗,如“滚烫的话烫热纸背”(触觉-视觉)、“冰凉的手指/心头发热的名字”(触觉-温度觉)等,创造了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场。
仪式美学的建构:收藏信件、描写碑文、书写雪书等行为,均被赋予仪式性意义,使日常动作升华为具有宗教感的情感实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度追寻。
朴素的语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重量:在物质细节的褶皱中发现了永恒的情感密码。这种“以小见大”的诗学策略,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存在困境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抒情美学体系。
五、其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宝堂先生这三首诗的文学价值,在于其以“轻物质”承载“重情感”的诗学实践,完成了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双重突破。
在语言层面,他摒弃了宏大叙事与抽象抒情,转而通过信纸的褶皱、碑文的金粉、雪地的字痕等微观物象,构建起具象与抽象交织的诗意空间。这种“以物证情”的手法,既延续了《诗经》“比兴”传统的物质敏感性,又吸收了现代诗“意象派”的凝练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物我交融”表达体系。例如《雪书》中“冰凉的手指/在雪地上写下‘亲爱的’”,将身体感知与情感表达熔铸为同一物理过程,使私人告白获得了宇宙诗学的重量。
在现实层面,这三首诗为数字化时代的情感困境提供了诗意解药。当电子通信消解了书信的仪式感,当虚拟社交稀释了面对面的温度,他通过“收藏信件”“描写碑文”“书写雪书”等行为,重建了情感的物质锚点。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抗时间熵增的情感工程——信纸的泛黄、碑文的磨损、雪书的消融,这些物质变化本身成为情感深度的计量器。尤其在《碑》诗中,父母通过碑文小字“读出乳名”的场景,解构了生死界限,为当代人的记忆传承提供了超现实的解决方案。这种“以物质对抗虚无”的诗学实践,恰与海德格尔“此在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跨时空呼应,赋予日常行为以存在主义的意义。
寓意深刻悠远。他通过“失败书写”的隐喻(如未发出的信、消融的雪书),揭示了人类表达的永恒困境:那些被舌尖压回的情感、未被接收的告白、转瞬即逝的雪地字痕,恰恰构成了情感真实性的核心。这种对“未完成”的肯定,与当代心理学“成长型思维”不谋而合——承认情感的脆弱性,反而使其获得永恒性。
在AI情感算法试图量化人类情感的今天,李宝堂先生的诗提醒我们:最珍贵的情感永远存在于物质载体的裂痕中,正如碑文的金粉会剥落,雪书的字迹会融化,但那些烫热的纸背、乳名的小字、踏雪的脚印,早已在记忆中铸成不朽的青铜。
【附李宝堂原作三首】
书信
我喜欢收藏信,有些信
不是家书,也抵万金
青春年少时的信
滚烫的话烫热了纸背
那些航空信、挂号信
越过万水千山
有的十分珍重,亲手递交
那些有泪痕、指纹的信
有的夹着照片、贺卡、书签或树叶花瓣
藏着不同人的欢喜和忧伤
还有一封
没有发出的信
碑
刻着父亲和母亲名字的那块石板
叫作碑
不高但很厚重
立在儿女心的广场上
高大、雄伟、神圣
每年我都用金粉描写父母的名字
让这镌刻在我心上的字
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每当我跪拜在碑前
都会听到父亲和母亲
读出碑上的小字
那是我和弟弟妹妹的
乳名
雪书
大雪过后
白茫茫一片
整个城市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大宣纸
我没去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我在大雪覆盖的原野上
给心爱的人写一封雪书
冰凉的手指
在雪地上写下“亲爱的”
又写下一个让我心头发热的名字
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那些话
全都写在了空旷无人的雪地上
给天看,给地读
我用一个个脚印
把雪书包裹成一颗踏踏实实的心
晶莹的雪花变成炽热的文字
字里行间,全是相逢的时光
太阳出来了
雪渐渐融化
雪书化成的水
是我思念的泪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