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扎根高原半世纪,书写温暖新篇章

边平2025-07-30 18:05:09

扎根高原半世纪,书写温暖新篇章

——从《鄂尔多斯》《阿拉腾甘德尔》双刊45年看“暖城”文脉传承

 

文/边平

 

当时光在鄂尔多斯高原投下第45圈年轮,两股滋养本土文学的清泉——《鄂尔多斯》与《阿拉腾甘德尔》杂志,在呼和浩特的读者见面座谈会上激荡起时代的回响。作为双刊发展亲历者,作家王占义在发言中将双刊比作“两棵坚韧的文学胡杨”和“流淌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两股清澈而宏深的泉水”,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更孕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学力量”。这不仅是一场文学致敬,更揭开了“暖城温度”的精神密码:以文字为火种,在岁月风沙中焐热一片土地的集体记忆。

 

一、45载文脉深耕:铸就“暖城温度”的三重基石


1.历史的体温计

从黄河岸边的炊烟到毛乌素沙丘的绿意,从牧歌悠扬到工业轰鸣,两刊用近2万篇文字留存了鄂尔多斯最鲜活的“生命体征”。正如王占义所言,这些作品“挖掘地理风貌、民族风情、百姓日常”,让库布其治沙人的茧、煤矿转型的阵痛、牧民餐桌的奶茶香,凝成有血有肉的集体记忆。这些作品深度记录了毛乌素沙漠治理奇迹、库布其生态修复样板、黄河移民村落变迁、康巴什城市崛起、牧民文化嬗变、能源城市转型以及蒙元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构建了一套覆盖“自然—社会—人文”的地方书写档案体系。当“暖城”成为鄂尔多斯新名片,文学早已为这座城市标注了精神刻度。

2.人才的孵化器

一串闪耀内蒙古文坛的名字,如阿云嘎、乌雅泰、肖亦农、全秉荣、莫·哈斯巴根、巴·哈斯牧人、张秉义、娜仁高娃、王建中、郭雪波、肖睿、魏美琴等,都曾在双刊发表处女作或精品力作。这批从“摇篮”走向全国的作家,恰似北疆的沙冬青——在贫瘠中扎根,用作品滋养故土。他们的成长轨迹映射出鄂尔多斯文学从“地方叙事”走向“国家表达”的路径拓展。两刊以“开放胸怀”搭建的创作平台,通过常年开设新人栏目、举办“鄂尔多斯文艺大讲堂”、“青年写作训练营”、“民族作家创作扶持计划”等活动,持续孵化本土青年写作力量,证明真正的文学灯塔,永远照亮追梦者的初心。

3.文化的传声筒

当《阿拉腾甘德尔》将蒙古族长调译成汉语诗行并与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文学界交流,出版双语作品集;当《鄂尔多斯》把能源基地的奋斗故事传向全国,多次与《民族文学》《诗刊》等国家级期刊联合策划“草原行”采风,文学便架起了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桥梁。这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格局,初步构建起“纸媒—新媒—活动三位一体的立体传播模式”,让草原的月光照进更多人的窗棂,塑造并传播了多元、生态、人文、温情的暖城形象。

 

二、新时代坐标系:温暖叙事如何再启程


面对“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与鲁迅文学院落地的新机遇,王占义的四点建议直指关键:

1.从“记录者”到“精神提炼者”刊物需在“生态文明”(如库布其奇迹、毛乌素绿洲)、“民族团结”等主题中淬炼“暖城”精神内核。当坚韧的治沙人、创新的煤化工工程师、传承刺绣的蒙古族阿妈成为故事主角,鄂尔多斯人以“开放包容”为核心的暖城精神便有了时代注脚。应深入融入“北疆文化”战略,通过深度主题策划、典型人物报道和重大题材征集,锻造具有辨识度的“暖城精神群像”。

2.让人民成为叙事主角“基层之声”“暖城故事汇”等栏目的构想,是对“人民性”的庄严回归。可进一步设立“基层来稿月”“草原百姓讲故事”“黄河口述记忆”等栏目,鼓励普通劳动者、乡村教师、环保志愿者等各阶层普通人投身书写。在短视频冲刷眼球的时代,更需要深挖草原深处用抖音卖奶酪的牧区青年等新生事物——这些带着露珠的故事,才是温暖最真实的源流,使刊物真正成为“人民写、写人民”的平台。

3.借力“鲁院”育新苗国家级文学资源与本土刊物的结合,可催生更多“带泥土的玫瑰”。联动“鲁院实践点”,协调鲁迅文学院资源,开设“鲁院课堂笔记”“导师荐读”等专栏,推动写作培训、作品选登、名师点评三位一体的机制落地。当鲁院导师专栏剖析草原文学特质,当学员作品专版涌现00后新声,文学之林便有了新生幼苗,为地方作者提供高质量创作扶持路径。

4.温暖需要“破圈”传播把优质散文配成鄂尔多斯马头琴有声书,将沙漠变绿洲的史诗(如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王占义库布其系列)做成短视频,正是坚守品质前提下的创新突围。运用图文视频结合形式,构建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的立体传播矩阵。开展“文学进社区”“文学进校园”系列读书沙龙。让年轻人在B站刷到库布其的治沙传奇,“暖城温度”便有了跨代际共鸣,实现纸媒内容的生活化落地与影响力破圈。

温暖是永不褪色的底片。

45年前创刊号油墨的味道早已飘散,但《鄂尔多斯》封面上的黄河落日、《阿拉腾甘德尔》扉页的蒙古族谚语,仍在印证王占义那句深刻的比喻:“像两股泉水,映照土地的沧桑与温暖”。在算法推送快餐文化的今天,更需要这种“慢写作”守护人文温度。《鄂尔多斯》和《阿拉腾甘德尔》的45年,不仅是地方文化的深情自我书写,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草根声音的有力见证。当新一辈作者接过记录者的笔,他们书写的不仅是鄂尔多斯的年轮,更是所有人在时代变迁中寻找精神原乡的集体渴望——这或许就是“暖城”最恒久的温度。未来,两刊定将继续“扎根本土、仰望星空”,以更沉稳的笔力、更广阔的传播、更厚重的精神担当,在广袤高原上谱写更加璀璨的文学新篇章,持续绽放独特光彩,书写新时代鄂尔多斯的暖城温度与精神高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