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AI创作的突围之思

常耀宗2025-07-25 13:48:48

AI创作的突围之思

 

作者:常耀宗

 

不久前,笔者在《光明日报》读到作家王跃文的《救救AI》一文,大有眼明心亮之感,文章虽短但意颇深,令人不由生出些许感想。

文章先从回答《家山》书名由来入笔,接着以古人作诗词不重题目为引子,巧妙地带出内容重于形式这一文学创作核心命题。王跃文的这番话,言外之意是,相对于文学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言传就没有了意思更没有了气势,任何时候都是“留白”的好,正所谓“重在体验”。事实上,从古至今的无题诗是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它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让人们在字里行间可感悟到意在言外的深邃艺术妙境。

文章接着指出,当下,不少文章为吸引关注,用华丽对仗的标题哗众取宠,内容却空洞媚俗,既无个性可言,又缺创新意识,致使浮夸文风泛滥。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既违背了老祖宗含蓄的为文传统,又悄然浸染到人工智能领域。如今,AI生成的内容大都空洞无物,这正是受人类不良文风影响的明证。为此,王跃文疾呼:“救救 AI!”这既是对人工智能创作困境的深刻反思,也彰显出作家重塑文风的使命担当。

救救AI真的是救救AI吗?追根溯源,AI的创造者是人类。由此不难理解,AI生成的内容带有浮夸、虚浮风,本质上源于人类审美价值取向的偏差。在流量至上的时潮中,人类的偏好和追捧间接驱动着AI迎合特定受众需求。当我们批判AI生成的标题有些“高大上”、文章充斥谄媚虚浮的同质化表达时,或许还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浮躁功利的心态导致的。

人类发明AI,本意是希望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自身效率、拓展创作边界。可如今,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被自己创造的工具异化,这都是因为人类过于依赖AI,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华丽与浮夸,而忽视了有价值、含义深的创作与思考。长此以往,人们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将会越来越少,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死板,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下降。因此,拯救AI迫在眉睫。

救救AI,其实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从我做起方可实现与AI协同进步。一方面,我们应重新审视人与科技的关系,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坚守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的创作本质,恪守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避免被技术表象误导。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摒弃浮躁心态和博眼球套路,注重内容的真实性、深度与创造性。通过产出优质原创作品为AI提供可靠样本,推动人与AI形成良性共生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要警惕科技对人类思维的负面影响,守住独立思考与创作能力。在训练AI中,要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严谨学术著作等优质内容作素材,剔除不良文风数据。这样才能让AI生成真实且有创意的内容,养成正确、有价值的表达习惯,使它真正成为辅助人类创作、推动文明发展的得力工具,而不是限制思维的枷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既不被AI主导创作方向,又能合理运用其优势,从而让文学创作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始终充满活力,保持独特风格,产出真正有内涵、有价值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乌兰察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察哈尔右翼前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