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童《好天气》看时代浪潮下的人性与城乡之变
袁竹
引言:走进《好天气》的世界
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苏童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时代的光影与人性的幽微。2025年5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好天气》,作为他在 2025 年推出的重磅新作,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再次展现了苏童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底与创新精神。近日成为《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5年第3期入围作品。
这部小说以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江南城郊结合部的咸水塘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神秘色彩的世界。咸水塘,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域,实则是城乡交融与时代变迁的缩影。在这里,两个家庭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相互交织,演绎出了一场充满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寻找黄招娣儿子萧好福这一主线情节,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了酸天气、绿眼泪、白蝴蝶等一系列奇谲瑰丽的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隐喻的文学世界。
火葬改革、卫生运动等社会变革,如同汹涌的浪潮,席卷着咸水塘这片土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象征着污染的水泥厂等工厂的相继倒闭,不仅是环境的转变,更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预示着咸水塘 “好天气” 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家庭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的命运起伏,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对个体的塑造与影响。
《好天气》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深刻记录,对城乡变迁、人性挣扎以及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苏童以其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与人性的窗户,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性的复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好天气》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与魅力。
一、《好天气》中的时代风云
(一)社会变革的直观呈现
在《好天气》中,火葬改革这一社会变革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了故事发展的重要契机。小说开篇便提及,1975 年或更早以前,“我” 的祖母花费重金,在塘西萧木匠家订制了一副上好的棺材,满心期待着在人生的尽头能有个体面的归宿。然而,时代的巨轮无情地碾压过来,火葬政策的推行让祖母的希望瞬间破灭,那副承载着她最后尊严的棺材,最终只能被搁置一旁,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土葬观念与现代火葬改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
书中还描写了祖母得知火葬改革后的种种反应,她的愤怒、无奈与迷茫,都被苏童细腻的笔触刻画得入木三分。祖母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辛苦攒钱订制的棺材突然就失去了意义,她的固执和对传统的坚守,使得她与时代的步伐渐行渐远。这种冲突不仅仅存在于祖母一个人身上,更是当时许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不知所措,只能紧紧抓住那一丝传统的尾巴。而蒲招娣因为婆婆棺材的着落到塘西萧木匠家讨要说法,这一行为进一步激化了两家的矛盾,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
爱国卫生运动在小说中同样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第四章外篇里,瞌睡虫病、宝塔病、白蝴蝶之灾、蛇行症等奇怪的病征在咸水塘地区肆虐,让当地居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这些病征的出现,实际上是当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卫生问题的集中体现。而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们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参与到卫生整治活动中,他们打扫街道、清理垃圾、消灭害虫,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环境。
苏童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在基层的实施情况,以及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咸水塘的卫生状况,使得那些奇怪的病征逐渐得到了控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观念,让大家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为后续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变革中,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改变,在精神层面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二)经济转型的隐喻表达
水泥厂、炭黑厂、硫酸厂等工厂,曾经在咸水塘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工厂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它们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让咸水塘的天空变得五彩斑斓却又令人窒息。这些工厂的存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这些工厂生产场景的描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它们对环境的破坏。水泥厂的白尘漫天飞舞,炭黑厂的黑雾遮天蔽日,硫酸厂的黄烟刺鼻难闻,这些画面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当时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而当地居民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母亲” 分辨不出黑白,“我弟弟” 开始流淌 “绿眼泪”,这些情节都暗示了环境污染对人们身体的伤害。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象征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工厂逐渐走向了衰落,相继倒闭。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企业的兴衰更替,更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隐喻。它预示着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新兴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正在崛起。这种经济转型,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些曾经在工厂工作的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生计,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之中。
书中描写了许多工人在工厂倒闭后的无奈和彷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经济转型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工厂的倒闭,咸水塘的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天空变得更加湛蓝,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这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经济转型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城乡变迁中的矛盾与融合
(一)城乡二元对立的鲜明展现
在《好天气》中,咸水塘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塘东和塘西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生动地展现了城乡在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与鲜明对立。塘东,作为城区街道,是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林立的化工厂、硫酸厂等工厂,整日机器轰鸣,烟囱中不断冒出滚滚浓烟,使得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和漂浮的粉尘。这里的居民,生活节奏被工厂的作息所左右,每天清晨,在工厂的汽笛声中匆匆起床,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一天忙碌的劳作。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工厂展开,工厂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计和生活质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塘西,这个位于咸水塘另一侧的乡村,世代以殡葬业为生。走进塘西,便能感受到一种与塘东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气息,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制作棺材的工坊里,传来阵阵锯木声和敲打声,工匠们专注地打造着一具具棺材,这些棺材不仅是他们的营生手段,更是乡村对死亡敬畏的象征 。塘西的人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土葬是他们处理逝者的主要方式,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书中描写蒲招娣前往塘西萧木匠家讨要棺材一事,充分体现了城乡之间的这种对立。蒲招娣作为塘东人,自恃生活在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塘西人充满了偏见。她在塘西的街道上行走时,眼中流露出的不屑和嫌弃,仿佛塘西是一个落后、肮脏的地方。而塘西人对于蒲招娣的到来,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和不满,他们觉得塘东人傲慢无礼,不尊重他们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这种空间上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人物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为整个故事的冲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观念方面,塘东和塘西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塘东人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和现实利益,他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渴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塘西人则坚守着传统的乡村文化观念,他们重视家族传承、邻里关系和对逝者的尊重,认为这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对待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时,塘东人的仪式相对简洁,更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塘西人则会遵循繁琐的传统仪式,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们认为这些仪式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后代的交代。
(二)城乡融合的微妙进程
尽管塘东和塘西在最初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融合的趋势逐渐显现,这种融合在小说中通过诸多细节得以体现。人物的流动是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塘西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的繁华生活,他们纷纷离开乡村,前往塘东寻找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书中描写了塘西的一些年轻人进入塘东的工厂工作,他们在工厂里努力适应着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学习着新的技能和知识。这些年轻人的离开,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对塘西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他们将城市的新观念、新文化带回乡村,使得塘西的人们开始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逐渐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塘东的一些人也开始关注塘西的殡葬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殡葬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塘西的殡葬业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塘东人的目光。一些塘东人开始与塘西的殡葬从业者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殡葬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殡葬文化与现代的商业理念相结合,实现了互利共赢。这种跨区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加深了双方在文化上的理解和融合。
观念的相互影响也是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塘西人的接触中,塘东人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开始反思自己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尊重塘西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学习塘西人对生活的敬畏和对邻里关系的重视。而塘西人在接触到塘东的现代文明后,也开始意识到传统生活方式的一些局限性,他们开始接受新的观念和技术,对殡葬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小说中,这种城乡融合对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深,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怨纠葛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因为城乡对立而产生的矛盾,在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缓解和化解。人物的命运也因为城乡融合而发生了转折,一些原本局限于乡村或城市的人物,通过城乡融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例如,塘西的一些年轻人通过在塘东的工作和学习,积累了经验和财富,回到乡村后成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塘东的一些人在与塘西的合作中,拓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实现了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
城乡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融合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一些塘西人在接受城市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流失的困境;而塘东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苏童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城乡融合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读者在感受到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三、人性挣扎的多面呈现
(一)困境中的善恶抉择
在《好天气》中,萧汉明这一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善恶抉择,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萧汉明原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手艺人,靠着精湛的木工手艺,在塘西以制作棺材为生,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然而,时代的变革如同汹涌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他的生活。火葬改革的推行,让他的棺材生意一落千丈,家庭的经济来源瞬间断绝。在这个困境中,萧汉明陷入了迷茫和挣扎,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生活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为了维持生计,萧汉明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他尝试过多种工作,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善良和正直在生活的重压下开始动摇。当他看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时,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丝动摇,他开始思考是否也应该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书中描写了萧汉明在面对一次不正当赚钱机会时的内心挣扎,他的内心有两个声音在激烈地斗争,一个声音告诉他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另一个声音则在诱惑他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妥协。
最终,萧汉明还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善良本性。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尝试从事其他行业,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对善良的坚守。这种坚守,在那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蒲招娣的丈夫邓福林在面对类似困境时,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邓福林原本在工厂工作,生活还算稳定。然而,随着工厂的倒闭,他失去了工作,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陷入了困境。与萧汉明不同的是,邓福林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他开始沉迷于赌博,试图通过赌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赌博不仅让他输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债务危机。为了偿还赌债,他不惜采取欺骗、盗窃等不正当手段,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良知。
书中描写了邓福林为了偿还赌债,欺骗朋友钱财的情节,他的行为让人感到不齿。他的妻子蒲招娣多次劝说他回头,但他却执迷不悟,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妻离子散。邓福林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和易变。在生活的压力下,他没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而是被欲望所驱使,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性沉沦的悲剧,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守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二)情感纠葛与人性考验
小说中,蒲招娣与萧汉明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书中的一大看点,也深刻地考验了人性。蒲招娣与萧汉明原本是两个家庭的成员,因为一口棺材而产生了矛盾和恩怨。然而,命运却让他们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彼此生活困境的同情,也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所产生的依赖。
在面对这种情感时,蒲招娣和萧汉明都陷入了深深的挣扎。蒲招娣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和责任。她对萧汉明产生的这种情感,让她感到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她知道这种情感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她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书中描写了蒲招娣在面对这种情感时的内心挣扎,她常常在深夜独自流泪,思考自己该如何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
萧汉明同样也陷入了困境。他虽然对蒲招娣产生了感情,但他也深知这种感情可能会给两个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他在感情和理智之间徘徊,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他一方面渴望能够与蒲招娣在一起,寻找生活的温暖和安慰;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家人和朋友。这种情感纠葛,让他的内心痛苦不堪。
在这种情感的考验下,蒲招娣和萧汉明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蒲招娣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她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她不能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放弃自己的责任。她的选择,体现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道德规范的尊重。
萧汉明也在痛苦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尊重蒲招娣的决定,选择了默默离开。他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给两个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他的选择,展现了他的理智和善良,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感情而伤害到他人。
除了爱情,小说中亲情和友情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在家庭遭遇变故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能否经受住考验?在朋友陷入困境时,友情是否依然坚定?这些问题在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探讨。例如,在萧汉明家庭经济困难时,他的兄弟姐妹们有的选择了伸出援手,给予他帮助和支持;而有的则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这种在亲情面前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在友情方面,书中描写了一些朋友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背叛了彼此的友情。这种友情的背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然而,也有一些朋友在困境中始终坚守着友情,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这些真挚的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
(一)观念冲突的深度刻画
在《好天气》中,传统殡葬业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的一个典型体现。塘西的殡葬业,作为传统行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这里的人们以制作棺材为生,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每一口棺材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和对逝者的尊重。在他们的观念中,土葬是对逝者的一种敬重,是让逝者得以安息的方式,棺材则是逝者最后的归宿,它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对来世的期许。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观念逐渐兴起,火葬改革成为了时代的潮流。现代观念强调环保、节约土地资源,认为火葬是更加科学、文明的殡葬方式。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塘西的殡葬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萧汉明作为塘西的一名棺材匠,他的生活因为火葬改革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靠着精湛的手艺,制作的棺材供不应求,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安稳。然而,火葬改革的推行,让他的生意一落千丈,他的手艺变得无用武之地,家庭的经济来源也陷入了困境。
这种冲突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原因。从文化根源来看,传统殡葬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土葬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而现代观念则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社会原因来看,火葬改革的推行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传统的土葬方式占用大量土地,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殡葬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火葬被认为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方式。
除了殡葬业,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体现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教育观念上,传统观念注重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而现代文明则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书中描写了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一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老师则试图打破这种传统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但却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反对。
在婚姻观念上,传统观念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文明则倡导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小说中,一些年轻人在选择伴侣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得不考虑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而放弃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而另一些年轻人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传统观念进行抗争。
(二)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适应
面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选择。萧汉明的母亲黄招娣,是传统观念的坚定守护者。她一生都生活在塘西,对传统的殡葬业和乡村生活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当火葬改革来临时,她无法接受这种改变,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亵渎。她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观念,不愿意改变,即使儿子的生意受到了影响,她也依然坚持认为土葬才是正确的方式。
黄招娣在得知儿子的棺材生意难做后,她不断地抱怨和指责,认为是时代的变化让他们失去了生计。她对现代文明充满了抵触情绪,不愿意去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她的这种坚守,虽然体现了她对传统的忠诚,但也让她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落后,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了隔阂。
与黄招娣不同,萧汉明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适应。虽然他的生意受到了火葬改革的冲击,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抱怨和抗拒。他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学习新的技能,试图适应时代的变化。他去工厂打工,虽然工作辛苦,但他努力地适应着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他的这种适应,体现了他的生存智慧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然而,萧汉明的适应并不是完全放弃传统。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眷恋。他虽然不再制作棺材,但他对棺材制作的技艺依然铭记在心,他会偶尔回忆起过去制作棺材的日子,那些记忆对他来说是珍贵的。他在适应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努力地寻找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试图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书中的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也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不断地思考和成长。“我” 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在面对祖母的棺材被搁置时,“我” 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我” 既理解祖母对棺材的执着,那是她对传统的坚守;又明白火葬改革是时代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 逐渐学会了以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我” 不再盲目地追随传统,也不盲目地接受现代,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我” 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积极地拥抱现代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 的成长历程,反映了一代人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的迷茫、挣扎和觉醒,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面对变革时的复杂和多样。
五、独特的叙事与艺术魅力
(一)荒诞叙事的巧妙运用
在《好天气》中,苏童巧妙地运用荒诞叙事,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鬼鹅” 这一荒诞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小说里,这只鹅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它仿佛具有某种超自然的能力,能够看见被遮蔽的真相。它不仅参与了祭祀、封坟等重要仪式,还在故事中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
当 “我弟弟” 邓东升梦游时,“鬼鹅” 如同一个神秘的引路人,引领着他前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 。这种荒诞的情节设置,看似违背常理,却在苏童的笔下显得合情合理,它为故事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中。“鬼鹅” 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通过 “鬼鹅” 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以及社会中那些被隐藏的丑恶和黑暗。
“绿眼泪” 这一荒诞情节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我弟弟” 邓东升流淌出的 “绿眼泪”,并非普通的生理现象,而是 “酸天气” 对身体侵蚀的象征。在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环境污染和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酸天气” 代表着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而 “绿眼泪” 则是这种恶劣环境下人性被异化的表现 。邓东升的 “绿眼泪” 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们在困境中挣扎,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这些荒诞情节的设置,对表达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以一种夸张、变形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真实,在奇幻中思考现实。通过这些荒诞情节,苏童深刻地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性挣扎的关注和思考,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在展现人性方面,荒诞情节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们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让人物在荒诞的情境中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例如,在 “鬼鹅” 引领邓东升梦游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邓东升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以及他在面对神秘事物时的恐惧和迷茫。这些真实的情感反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荒诞情节的设置还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它们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好奇。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相比,荒诞叙事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投入地沉浸在故事中。
(二)象征与隐喻的丰富内涵
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与隐喻元素,这些元素如同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等待着读者去解读和挖掘。彩色天空是小说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咸水塘上空的彩色天空,并非自然形成的美景,而是由水泥厂、炭黑厂、硫酸厂等工厂排放的废气交织而成。它的出现,象征着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小说中,彩色天空的颜色不断变化,每一种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白色的天空,代表着水泥厂排放的粉尘,它给人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暗示着人们在工业污染环境下的无奈和痛苦 ;黑色的天空,象征着炭黑厂的黑雾,它寓意着黑暗和绝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们内心的恐惧 ;黄色的天空,对应着硫酸厂的黄烟,它给人一种危险、警示的感觉,暗示着工业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
随着时代的发展,象征着污染的工厂相继倒闭,彩色天空也逐渐消失,这象征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预示着 “好天气” 的到来。彩色天空这一象征元素,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棺材在小说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传统殡葬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归宿的期许;也是两个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萧汉明作为棺材匠,他的命运与棺材紧密相连。火葬改革的推行,让他的棺材生意陷入困境,这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让他对传统的殡葬文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棺材还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命运的无常 。在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运都与棺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面对棺材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祖母对棺材的执着,体现了她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生命归宿的重视;而蒲招娣为了棺材与萧汉明一家产生的矛盾,则反映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棺材这一象征元素,贯穿于整个小说,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象征与隐喻元素在深化主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场景,传达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彩色天空和棺材的象征意义,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性挣扎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塑造人物方面,象征与隐喻元素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们能够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描写,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世界。彩色天空的变化,反映了人物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棺材的象征意义,则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对传统、对生命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好天气》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文学价值的深入挖掘
《好天气》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是苏童创作生涯中的又一力作,为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这部小说不仅延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风格,同时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与突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成熟作家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苏童早期的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等,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备受赞誉。这些作品多聚焦于女性命运,通过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而《好天气》在继承这些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小说以江南城郊结合部的咸水塘为背景,将城乡变迁、时代风云、人性挣扎等宏大主题融入其中,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画卷。
在叙事风格上,苏童在《好天气》中延续了他独特的抒情性与诗意化表达。他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质感,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咸水塘的自然风光、人文气息以及人物的情感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彩色天空的描写,“白色的天空是水泥厂的粉尘,黑色的天空是炭黑厂的黑雾,黄色的天空是硫酸厂的黄烟”,这些简洁而生动的文字,不仅描绘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更营造出了一种压抑、诡异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苏童还巧妙地运用了荒诞叙事和象征隐喻的手法,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鬼鹅”“绿眼泪” 等荒诞情节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常规,使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和神秘氛围 。而彩色天空、棺材等象征元素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主题,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好天气》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好天气》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城乡变迁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小说中对城乡二元对立、城乡融合的探讨,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为当代文学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上也为当代作家提供了借鉴。苏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在叙事结构上,小说采用了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反复交错,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戏剧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现实意义的深刻反思
《好天气》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引导我们对城乡发展、人性关怀、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发展方面,小说生动地展现了城乡变迁的历史进程,让我们看到了城乡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当下,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让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繁荣。小说中塘东和塘西的发展历程,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塘东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而塘西则在坚守传统殡葬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这启示我们,在城乡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人性关怀方面,《好天气》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选择,有的坚守善良和正义,有的则被欲望和利益所驱使,走向了堕落。这让我们认识到,人性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关注和呵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关心他人的疾苦,传递温暖和关爱。要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让人性的光辉在社会中闪耀。小说中萧汉明在困境中坚守善良的本性,蒲招娣在情感纠葛中最终回归家庭,这些人物的选择都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化传承也是《好天气》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小说中对传统殡葬文化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和抛弃,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应重视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也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转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小说中萧汉明虽然不再制作棺材,但他对棺材制作技艺的铭记和传承,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坚守。
七、结语:《好天气》的回响
《好天气》就像是一部宏大的时代交响曲,苏童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奇谲瑰丽的叙事和深刻敏锐的洞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关于时代、人性与社会的动人乐章。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现实质感的咸水塘世界,更在于它将时代的风云变幻、城乡的变迁融合、人性的挣扎抉择以及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冲突,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又极具深度的文学景观。
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跌宕,每一次的抉择都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从萧汉明在生活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到蒲招娣在情感纠葛中的矛盾与痛苦;从黄招娣对传统殡葬文化的执着坚守,到年轻一代对现代文明的积极追求,这些人物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书中对社会变革和城乡变迁的描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火葬改革、卫生运动等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也让我们思考着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城乡的均衡与和谐,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坚守人性的本真。
《好天气》的文学价值不可估量。苏童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象征隐喻,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张力,细腻而充满诗意,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精彩,更能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荒诞叙事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奇幻色彩和神秘氛围,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真实,在奇幻中思考现实;而象征与隐喻元素的巧妙运用,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部小说也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与小说中相似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性的考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好天气》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大门,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反思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 “好天气”,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好天气》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作品。它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愉悦和享受,更让我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和升华。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好天气》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探寻人性的奥秘,去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和收获,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诗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较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发表在各大媒体。创作的长篇玄幻小说有“《逍遥》三部曲(逍遥问道)(穿越三星堆)(逍遥画魂)”在喜马拉雅连载;长篇历史小说有《梁启超》《蔡元培》《大汉吕后》《大文豪鲁迅》《诗祖陈子昂》《大西王张献忠》《一代宗师黄宾虹》《逍遥山水醉华夏》等。歌词《石榴红》入选“词曲中国”2025全国100首优秀歌曲作品,荣获金奖。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