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牵我手长大,我扶您肩向老
——浅析高扬诗作《陪妈妈散步》
作者:史映红
一遍又一遍吟诵高扬诗作《陪妈妈散步》,内心是纷繁复杂的,也是由衷感动的。众所周知,当下大家都言压力较大、赚钱不易、生计颇艰的时候;很多人为生活四处奔波、颠沛忙碌的时候;有人自以为广见博识、阅尽世事沧桑的时候;一些人在交往中相对冷漠、内心筑起一道“防范之墙”的时候,让一个文艺作品感染和感动他,这是艰难的,当然不是说不可能的。
也是在一遍又一遍默诵《陪妈妈散步》的时候,脑际一直回荡着两首歌,来回切换,嗓音悠远绵长,富有磁性,旋律如泣如诉,徐缓深沉,歌词极富人生哲理却又饱含血脉亲情,那就是由李子恒创作词曲,实力歌手苏芮演唱的《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另一首由著名音乐人刀郎创作词曲并演唱的《谢谢你》:“在迷乱尘世中从来未曾说放弃/你牵着我的手走进明天的风雨/不管前路崎岖你从来坚定/谢谢你/让我可以在平凡世界发现我自己/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你让我明白爱你就是爱我自己/你让我学会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如果生命之重可以用我双手托起/你定是我生命的精灵/如果爱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会对它说一句谢谢你……”。
言归正传,一起品析前两节:“童年、少年、矫健的步伐、步履坚定、堆满笑容、昂首挺胸、红领巾在我胸前飘扬、欢乐写在眉梢头、心中是多么的幸福”等词句,您读到了什么?我首先读到了快乐和健康,那时“我”稚气未脱,童心未泯,“妈妈”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血脉相通,心心相印,手手相牵。也许那时候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好,但母子内心都充满了希望,“我”茁壮成长,蒸蒸日上;“妈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母子一起向前走,向远走,向上走,向着明天的太阳走。其次我读到了幸福与和谐,小时候的“我”一定边走边左顾右盼,向“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耐心解答。一高一低,一颦一笑,一顾一盼,编织和构成世间最美的画面,这画面叫舐犊之爱,叫骨肉至亲,叫母子情深。
继续看三四节:“您仰头看着我、用目光和我交流、您已步履蹒跚、银丝布满头、脸上的皱褶”这些词句,曾经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的孩子,曾经幼小稚嫩、天真无邪的孩子,已经人到中年,变得稳重沉着,从容豁达,而“妈妈”“矫健的步伐”和“昂首挺胸”的姿势已不复存在,却被“步履蹒跚”和“银丝布满头”所代替。一种岁月的匆促感,一种时光的急遽感,一种光阴的无情感顿然扑面而来,让我们猝不及防却又碍难从命;让我们措手不及却又无法拒之千里。这是作为一切生物的宿命,更是每个人的宿命。
《庄子·渔夫》里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东汉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大卫·马梅说:“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得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习惯的事因此可以变得更加美妙”。是的,高扬的诗《陪妈妈散步》前四节写得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简洁,但简洁里有真诚,简约里有真情,精炼中有真爱。其次前四节、甚至整首诗在创作中有个鲜明特点,那就是排比句式大量使用,字词与字词之间,语句和语句之间,每一节与每一节之间都是如此;简洁简短简练,轻盈隽永清爽;给读者一种立体感、画面感、生活感、亲切感。
“老年/我陪您散步/您的双眼已经模糊/我硬撑着有些乏力的腿/挽着您的胳膊/为您引导前行的路”,“您牵我小手走过四季,我扶您肩膀共度风雨”;“幼时您予我庇护,暮年我赠您温柔”;“您的怀抱是我童年的港湾,我的陪伴是您晚年的依靠”;“您牵我手看人间烟火,我挽您臂赏夕阳余晖”。这些来自民间和网络的心声,浸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道德传承上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五十六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强大和走向全面复兴的基石。
很喜欢《陪妈妈散步》这首诗,喜欢是因为诗人把一种日常举动、一个平凡小事,一种易逝感觉凝炼成诗,成为一种时态,或者说世态,让读者身临其境,深有同感。这就是诗人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进而表达生活的能力。
陪妈妈散步
作者:高扬
童年
我陪您散步
您迈着矫健的步伐
牵着我的手
我脸上堆满笑容
欢乐写在眉梢头
少年
我陪您散步
您步履坚定
昂首挺胸
红领巾在我胸前飘扬
心中是多么的幸福
青年
我陪您散步
您仰头看着我
用目光和我交流
夕阳下的微风
是那样的柔和
壮年
我陪您散步
您已步履蹒跚
银丝布满头
脸上的皱褶
是子女们的罪过
老年
我陪您散步
您的双眼已经模糊
我硬撑着有些乏力的腿
挽着您的胳膊
为您引导前行的路
作者简介:
高扬:西藏诗人,在诸多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发表大量作品,曾在西藏工作四十多年。
史映红,男,70后,甘肃庄浪人,笔名桑雪;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