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

袁竹2025-07-04 22:35:20

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

——探秘张俊彪

 

作者:袁竹

 

引言:踏入张俊彪的文学宇宙

 

张俊彪在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横跨多个领域的创作实绩,构建起一座宏大而深邃的文学殿堂。从反映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纪实之作,到承载着历史厚重与人性思考的史诗巨著,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人性的幽微与复杂。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更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我的大门。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将深入其创作生涯的各个层面,探寻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密码与精神内核。

 

一、人生轨迹:创作灵感的无尽源泉

 

(一)农村岁月:苦难中孕育的文学之种

1952 年 11 月,张俊彪出生于甘肃正宁,祖籍陕西旬邑。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时期的他跟随父母背井离乡,在农村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开启了与贫困和艰辛抗争的岁月。那是一段与牛马为伴、与泥土相依的时光,简陋的牛圈不仅是他童年生活的场所,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精神摇篮。在《牛圈娃》中,他以细腻而质朴的笔触,还原了那段充满苦涩与希望的岁月:清晨破晓时分,年幼的主人公牵着牛走在乡间小道,露水打湿裤脚的凉意;农忙时节,全家人在田间劳作,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的疲惫;夜晚躺在牛圈旁,听着老牛的低鸣,望着满天繁星的遐想…… 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在他的笔下化作了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这段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经历,让他对生活的苦难有着切肤之痛,也培养了他对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这种源自生活本真的情感,成为他日后创作中最坚实的情感根基。

(二)军旅生涯:纪律与磨砺铸就创作视野

1970 年,高中毕业后的张俊彪应征入伍,在西北工程兵某部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军旅生涯。军队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训练,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拓宽了他的人生视野。在部队中,他先后从事测绘、统计、新闻报道及宣传等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得以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聆听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也让他深入了解到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训练的艰苦,到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再到军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这段军旅岁月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军事题材作品《鏖兵西北》中,他对战争场面的精准描绘、对军人形象的生动刻画,都离不开这段亲身经历。例如,在描写战士们执行任务时的紧张氛围,他能细腻地捕捉到战士们在黑暗中屏息凝神、相互配合的细节;在刻画军人面对危险时的英勇无畏,他笔下的人物仿佛带着从军队中淬炼出的坚毅气质,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军人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三)机关任职:格局与阅历的升华

1975 年春,张俊彪退役后,进入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任职。从基层干事、秘书起步,逐步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这段长达数十年的机关工作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服务省级领导干部的过程中,他得以站在更高的视角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培养出了宏阔的格局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中,他接触到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人士,参与处理各类复杂的社会事务,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他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底蕴和人文关怀。例如,在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他能够透过表象,深入剖析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他笔下的角色往往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展现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种种可能,这些都得益于他在机关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社会经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二、多元体裁与独特风格:文学花园中的奇花异草

 

(一)体裁的多元绽放

1. 诗歌:真挚情感的诗意表达

张俊彪的诗歌创作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炽热情感。他的早期诗歌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农民们的喜怒哀乐。在一首描写秋收的诗歌中,他写道:“镰刀划过金黄的波浪,汗珠坠地溅起稻香,疲惫的脊背弯成新月,装满希望的箩筐压弯夕阳。” 短短几句,便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对丰收的期盼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诗歌不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还蕴含着对生命、对土地的深沉思考,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本真的执着追求。同时,他善于运用独特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散文:细腻笔触下的生活感悟 

张俊彪的散文作品如同精美的生活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在《情感与魂灵》中,他通过回忆童年时光,将与父母、兄弟姐妹相处的温馨画面娓娓道来。他描写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身影,那穿梭的银针仿佛串起了无尽的母爱;讲述与兄弟姐妹在田间嬉戏玩耍的欢乐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在描写友情时,他回忆与朋友共同追求文学梦想的岁月,那些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美好。而在描绘爱情时,他既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浪漫,也不回避其中的苦涩与无奈,使作品更具生活的真实感。他的散文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坦诚展示,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3. 小说:思想与情节的盛宴

小说创作是张俊彪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幻化》三部曲更是其巅峰之作。这部鸿篇巨制以宏大的叙事结构,跨越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漫长历史时期,将众多人物的命运置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在《尘世间》中,主人公田广荣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在土地改革的浪潮中积极投身其中,却又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其命运的轨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巨大转变。在《日环食》里,作者将视角拓展到更多人物身上,通过展现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深刻揭示了人性在利益、权力等因素冲击下的挣扎与变化。《生与死》作为终结篇,对人物的结局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也对整个时代进行了全面审视。小说中,张俊彪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情节设置,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命运的起伏。 

4. 传记文学: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张俊彪的传记文学作品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鏖兵西北》为例,他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真实还原了彭德怀率领西北军民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历程。在描写青化砭战役时,他详细阐述了战役的背景、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略意图。为了突出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生动地描绘了彭德怀如何巧妙地运用战术,以一小部分兵力佯装主力撤退,引诱敌军进入预设的口袋阵。在战斗过程的描写中,他对战士们奋勇冲锋的场景、战场上的激烈交锋进行了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枪炮声、感受到硝烟的刺鼻味道。同时,他还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彭德怀等将领在面对复杂战局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使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具有血肉之躯、丰富情感的鲜活形象。这种将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其可读性和感染力。 

5. 其他体裁:儿童文学与电影文学的别样风采 

在儿童文学领域,张俊彪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童趣的语言,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他的作品常常以小动物或儿童为主角,通过有趣的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在一部讲述小动物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故事中,他用生动的情节和拟人化的手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了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在电影文学创作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故事性。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构建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优质的蓝本。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无论是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还是细腻动人的情感戏,都能通过文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他在不同文学体裁创作上的全面才华。 

(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现实主义基石:扎根生活的真实描绘 

现实主义是张俊彪创作的核心风格,他始终坚持将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在《牛圈娃》中,他对农村贫困生活的刻画毫不留情,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面临的饥饿、劳作艰辛和生活的无奈。他描写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光着脚丫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农民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困境。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他通过作品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同时,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最细微的瞬间,并将其融入作品之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2. 浪漫主义情怀:诗意与希望的交织

尽管张俊彪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他巧妙地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幻化》三部曲中,他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浪漫色彩。主人公之间纯真而热烈的爱情,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例如,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男女主人公在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扶持,爱情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彼此的心灵。此外,他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诗意描绘,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在描写乡村景色时,他写道:“春日里,桃花灼灼,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场梦幻的花雨;夏日的夜晚,萤火虫在草丛中闪烁,与满天繁星遥相呼应,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童话之中。” 这些优美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作品在反映现实苦难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希望和慰藉。

3. “后现实主义” 手法:深度挖掘与超越现实

“后现实主义” 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张俊彪创作风格的一大创新。在《幻化》三部曲中,他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来深化作品的内涵。日环食这一自然现象在作品中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当主人公们的生活看似即将迎来光明时,日环食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新的危机和挑战。生与死的轮回则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和不断延续,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者引导读者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外,他还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在描写主人公面对重大抉择时,他通过意识的流动,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纠结一一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种 “后现实主义” 手法的运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局限,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艺术价值。

 

三、代表作品深度剖析:文学丰碑的细致解读

 

(一)《幻化》三部曲:人性与时代的交响

1. 故事架构: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 

《幻化》三部曲以其宏大而精巧的故事架构,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图景。从《尘世间》开始,作者以主人公田广荣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将读者带入了从民国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长河中。田广荣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让读者看到了旧中国农村的落后与贫困,以及农民们在封建制度下的艰难生存状态。随着他走向城市,读者又跟随他的脚步,见证了城市在时代变革中的发展与变迁。《日环食》进一步拓展了故事的广度,将视角延伸到更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但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生与死》作为三部曲的高潮和结局,对所有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作者通过对人物结局的描写,展现了时代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整个三部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 

2. 人物塑造:复杂人性的生动呈现 

张俊彪在《幻化》三部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且极具立体感。以主人公田广荣为例,他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展现出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他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土地改革中勇敢地站出来,为农民争取权益。然而,在权力与欲望的诱惑面前,他也曾一度迷失自我。当他在城市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后,逐渐变得骄傲自满,开始忽视身边人的感受。这种人性的多面性塑造,使田广荣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仿佛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物。书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光彩照人,她们在男权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有的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有的在事业上独立自主,展现出不输于男性的智慧和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张俊彪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内涵,展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演变与挣扎,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主题思想: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度思考 

《幻化》三部曲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哲学内涵。作品以历史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揭示了时代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书中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力前行,他们的命运或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或在变革中实现自我价值,但无论结局如何,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同时,作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主人公们在不断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他们的经历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目标、理想追求的思考: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该追求什么?当面临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又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此外,作品还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思考,指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将会陷入精神的困境。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使《幻化》三部曲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境界,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二)《鏖兵西北》:历史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1. 历史还原:真实的战斗历程再现 

在《鏖兵西北》中,张俊彪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史料积累,真实还原了西北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在描写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等重要战役时,他不仅详细叙述了战役的背景、双方的战略部署,还对战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生动描绘。以青化砭战役为例,他首先介绍了当时的局势: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凭借优势兵力妄图一举攻破延安,而陕北的解放军兵力相对薄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主动撤出延安。随后,他着重展现了彭德怀的军事指挥才能,彭德怀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以一小部分兵力装作主力部队向安塞方面撤退,将真正的主力部队隐蔽在青化砭地区布成口袋阵。当敌军胡宗南部的 31 旅进入青化砭地区时,早已埋伏好的解放军迅速发起攻击,战斗瞬间打响。作者通过对战士们的奋勇冲锋、武器的轰鸣、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等细节的描写,将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不仅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北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 

2. 文学表达:生动的人物与精彩的情节

尽管《鏖兵西北》是一部基于历史事实的作品,但张俊彪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文学的魅力。在人物刻画方面,他将彭德怀等将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立体。彭德怀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在战场上能够冷静分析战局、果断做出决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同时,他还是一位关爱士兵、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好领导。作者通过描写彭德怀深入基层,与战士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展现了他平易近人的一面。当战士们因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时,彭德怀会亲自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用朴实的话语鼓励大家坚持下去,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将领形象,使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地跃然于纸上。 

在语言运用上,张俊彪的文字极具张力与感染力。描写战争的残酷时,他用 “炮弹的轰鸣震碎了黄土高原的宁静,弹片如死神的镰刀,无情收割着年轻的生命,战壕里堆积的尸体与泥浆混作一团” 这样极具冲击力的语句,瞬间将读者拽入战火纷飞的战场;而在刻画战士们的信念时,又以 “哪怕最后一人一枪,也要守住这片热土,因为身后是万家灯火,是父老乡亲” 的质朴话语,直击人心,展现出战士们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既贴合战争题材的悲壮氛围,又能细腻地传达人物情感,使作品兼具史诗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 

在情节设置方面,张俊彪更是巧妙地运用悬念与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在讲述榆林战役时,他先渲染国民党军队凭借坚固城防和充足物资负隅顽抗的严峻形势,解放军数次进攻受阻,伤亡惨重,让读者为战局的走向揪心不已。随后,笔锋一转,描述彭德怀如何在困境中发现敌军补给线的破绽,秘密制定奇袭计划。在实施奇袭的过程中,又设置了侦察兵遭遇敌军巡逻队、炸药运输途中突发意外等一系列意外状况,将情节的紧张感推向高潮。这些悬念与冲突的合理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更凸显了战争局势的瞬息万变,以及我军将士在逆境中破局的智慧与勇气。 

3. 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的统一

《鏖兵西北》的历史意义深远而厚重。它以文学的形式为西北解放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生动注脚,填补了部分历史细节在文学呈现上的空白。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在影视作品对战争场景过度艺术化、娱乐化的当下,这部作品凭借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成为人们触摸真实历史的珍贵窗口。通过阅读,我们得以知晓,在延安保卫战中,战士们如何在缺衣少食、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周旋;在解放兰州的战役里,无数英雄儿女如何用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防线,为西北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忆,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时刻提醒着后人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文学价值层面来看,《鏖兵西北》开创了军事纪实文学的新范式。它打破了传统历史纪实作品枯燥说教的桎梏,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有机融合。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严肃的历史题材焕发出文学的魅力。这种创作方式,为后续军事文学、历史传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激励着更多作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运用文学手法,创作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历史文学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文学的重要桥梁。

 

四、结论:张俊彪文学成就的深远回响


张俊彪的文学创作,犹如一座屹立于当代文坛的丰碑,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人性的光辉。他丰富多元的创作体裁,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传记,全方位展现了文学艺术的无限可能;独特鲜明的创作风格,将现实主义的冷峻真实、浪漫主义的诗意情怀与 “后现实主义” 的深邃哲思完美融合,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艺术标识;而《幻化》三部曲、《鏖兵西北》等经典之作,则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为中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在当下快餐文化盛行、文学创作趋于浮躁的时代背景下,张俊彪的创作精神尤为珍贵。他扎根生活、关注现实,始终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书写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命运;他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更激励着无数文学创作者坚守初心,深耕创作。展望未来,张俊彪的文学世界将继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成为后人研究当代文学发展、感悟人性真谛、探寻历史脉络的重要源泉,其文学成就也必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闪耀,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