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之上,那些攀登的身影
——浅析李雪艳诗作《夏尔巴的夏营地》
作者:史映红
查找相关资料,夏尔巴人藏语之意为“来自东方的人”,散居于喜马拉雅山两侧,主要在尼泊尔,少数散居我国和印度,语言为夏尔巴语,使用藏文。夏尔巴人总人口约二十来万,我国西藏境内约有四千五百人左右,基本居住在日喀则市樟木沟和陈塘沟。
夏尔巴人是久负盛名的“高山民族,探险民族”,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和探险者担当向导和搬运工作,夏尔巴人普遍体格强健,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团队协作精神极强,故而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上功勋卓著,功标青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节,诗人用“希望、鸡爪谷、半空中、石阶、美妙的音符、山腰的清泉、不衰的谣曲”等词句,像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画卷,又像录制精美的视频,把“夏尔巴的夏营地”的美丽描绘出来,“长在半空中”,与雪峰比邻,与苍穹拥抱,与白云握手。还把“夏尔巴的夏营地”的高耸描摹出来,“石阶送来美妙的音符”,“山腰的清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神奇壮观。“唱起不衰的谣曲”,这“谣曲”是昨天的苦日子穷日子,是今天的甜生活富生活,是明天的好光阴好光景。
“夏尔巴人用双脚/踩出明天的太阳/布满厚茧的双手/栽下稚嫩的青苗”,犹记得英国著名登山家亚瑟·维克菲尔德讲过几句话:“这是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的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六千米的高度上,他们背着八十磅的器材设备却能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夜里零摄氏度以下的极低温”;“陈塘的声声夜雨/滴落在/喜玛拉雅多情的深谷”,仔细品咂这三句,恬静悠然,舒缓闲适,与世无争,宛如桃花源般的慢时光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闭目静思,这和谐静谧的边陲生活,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国家强,民则强;国无恙,民安康;国家弱,民则辱;山河碎,无立锥……团结言,明事理;今国运,步步升;逢盛世,享太平”的网络流行语。
“当眼中闪着星星的小扎西/说出心中纯朴的愿望/星星点亮了/云雾里的村庄”,这四句给人一种高远幽深,充满希望的感觉,“眼中闪着星星”,让诗意诗蕴无限延伸,让希望期许无限延伸,让梦想未来无限延伸,延伸至诗人和“小扎西”视域之外,延伸至众多读者视域之外,即“无界”,不管是潜心学术公关,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感悟人生哲理,“无界”即无域,“无界”即无穷,学术无界,艺术无界,生命无界,探索无界。
“这醉人的天上村落啊/新酒的气息蒸腾着山林的芬芳/所有的美好在青山新雨中/默默生长”,我曾数次给李雪艳写过拙评,她的文字多是对高原冰峰雪岭、莽莽冰川的热切赞颂;是对雪域草场河谷、树木花草的热忱吟唱;是对西藏古朴厚重、璀璨文化的热衷讴歌;是对雪域奇异多样、独具魅力民俗的极力传颂。通过文字,很容易看到李雪艳内心的温煦温暖,心灵的明媚灿烂,情感的细腻致密。
“当远山落下片片雪花/我的胸中有一片海/当寂静的炊烟织进了同心圆/天空飞舞梦的翅膀/我的心里也开出了格桑花”;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言:“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者也”,还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言:“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这些诗给读者一缕清新清秀清亮的心灵感触,灵动中富有韵味,活泼中富有意蕴,除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放进诗歌场域,放在“夏尔巴的夏营地”旁边,放在雪域高原和谐静谧的边陲;“远山落下片片雪花”时,“寂静的炊烟”袅袅上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变换迷离,恍若仙境。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清晰照出“夏尔巴的夏营地”的轮廓,照出夏尔巴人坚毅豪迈,奋勇向上的身姿。高耸却不荒冷,高远却不寂寥;照出边陲小镇繁华却不拥挤,盎然却不萧瑟;也照出诗人纯真天然,和煦爽朗的内心。归根结底,诗人在诗行里注入了满满的爱,爱在诗行间溢涌、弥散、奔跑,传递给更多的人,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诗歌的力量。
夏尔巴的夏营地
作者:李雪艳
希望和鸡爪谷
都长在半空中
石阶送来美妙的音符
那是山腰的清泉
唱起不衰的谣曲
夏尔巴人用双脚
踩出明天的太阳
布满厚茧的双手
栽下稚嫩的青苗
陈塘的声声夜雨
滴落在
喜玛拉雅多情的深谷
当眼中闪着星星的小扎西
说出心中纯朴的愿望
星星点亮了
云雾里的村庄
这醉人的天上村落啊
新酒的气息蒸腾着山林的芬芳
所有的美好在青山新雨中
默默生长
当远山落下片片雪花
我的胸中有一片海
当寂静的炊烟织进了同心圆
天空飞舞梦的翅膀
我的心里也开出了格桑花
作者简介:
李雪艳:笔名雪雁,90年代起在西藏文联工作至今。热爱文学,业余时间醉心山水自然,并尝试将所思所感转化为文字,曾于《西藏文学》《西藏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
史映红,男,70后,甘肃庄浪县人,笔名桑雪;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